中国舒缓疗护的现状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中国舒缓疗护的现状及分析

刘忻1陈志刚2(通讯作者)

刘忻1陈志刚2(通讯作者)

(1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030)

(2上海市徐汇区龙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200232)

【摘要】本篇旨在通过对舒缓疗护的现状回顾与分析探讨,结合最新国内文献对目前国内舒缓疗护的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舒缓疗护;人口老龄化;状况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4-037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的平均寿命逐渐延长,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居民疾病谱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如何使老年人正确看待死亡,如何让老年人有尊严、无遗憾地度过余生,也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舒缓疗护通过减轻临终者的痛苦,为没有治愈希望的患者提供心理慰藉和精神支持;同时使家属尽快摆脱逝去亲人的悲伤,回归正常生活,从而确保临终者及家属的生活品质达到最佳。

舒缓疗护由是临终关怀演变而来,在2012年上海制定的《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临终关怀科设置标准》中,确定了将临终关怀科名称改为舒缓疗护[1]。世界卫生组织(WHO)给舒缓疗护的最新定义:为那些对治愈性治疗无反应的晚期患者,给予积极和全面的照顾,以控制疼痛及有关症状为重点,并关注其心理、社交及精神需要,目标在于提高和改善患者和家属的生活质量。

1.中国舒缓疗护发展的现状

1988年7月,我国设立了大陆第一个舒缓疗护专门研究机构,即天津医科大学临终关怀研究中心,标志着我国大陆舒缓疗护事业的起步。同一年的10月,我国大陆建立了首家舒缓疗护院——上海南汇护理院。2006年4月,我国生命关怀协会成立,推动了我国舒缓疗护事业的发展。经历20多年的发展,舒缓疗护医院在上海、北京、天津、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建立,但在我国的中小城市及农村地区,舒缓疗护尚未起步[2]。尽管国内已经成立了舒缓疗护服务机构,但人们对舒缓疗护的认识不够深刻[3]。多数医院的舒缓疗护,只在病人出现明显生命危象时才开始,导致时间不充裕,舒缓疗护不能有效开展[4]。中国是个人口大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疾病死亡谱的变化以及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对舒缓疗护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事实上,受传统死亡观的影响,国人惧怕谈论死亡,不愿接受舒缓疗护的存在,我国舒缓疗护事业发展一度缓慢,仍处于服务机构少、服务范围窄、护理质量低、管理不规范的状态。对比显示,我国99%的老年人不能享受到舒缓疗护服务,西方国家大约70%~80%的老人能享受此类服务[5]。

2.舒缓疗护服务模式及团队构成

目前,我国舒缓疗护的比较公认的模式有两种,均采用家庭照顾和社区关怀相结合。一种是李义庭提出的“PDS模式”,核心是舒缓疗护医院为主、社区服务与家庭关怀相结合,国家、集体、社会共同承担费用,但因涉及的人员广、方面多,实际操作时遇到了困难。另一种是施榕的“施氏模式”,核心是从乡村着手,将家庭照顾与社区关怀相结合。目前父母子女分开居住的增加,独生子女增多,“空巢”家庭数目不断上升,“施氏模式”的实施也面临严峻的考验[6]。国外的舒缓疗护机构多,大部分倾向福利性质,并得到了政府、慈善捐款、广大赞助和众多志愿者的无偿服务。我国政府没有专项经费开展舒缓疗护事业,舒缓疗护机构数目少,正在运营的舒缓疗护机构因受到经济制约,不能大力开展。我国舒缓疗护的组织形式主要有3种:综合医院内的舒缓疗护病房、舒缓疗护专门机构、家庭舒缓疗护病床。

3.舒缓疗护的存在问题及面临困境

我国每年有700万左右的临终者,大部分为老龄老人和晚期癌症患者,每个临终者至少需要2位家庭成员照顾[7]。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其院内护患比约为1.3~1.6:1,而我国院内护患比仅为0.3:1,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医务人员是极其缺乏的。有资料显示,我国大陆目前有大约200家舒缓疗护机构,能维持运行的仅有100家,从业人员的数目大概4万~5万人[8]。随着我国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口,目前舒缓疗护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数量,相较于我国舒缓疗护服务的需求,实在是杯水车薪而已。不仅如此,国内的医护人员还缺乏舒缓疗护的专业知识和培训。护理教材未涉及舒缓疗护方面的内容,希望尽快有相关教材出版,并呼吁全社会都能关注舒缓疗护。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要求其成员国将医疗卫生费用的比例提高至国民生产总值的5%以上,但参考近年来中国医疗卫生投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9],中国医疗卫生的投入始终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我国的政府投入和所接受的社会支持都是极其有限的,这样大大制约了舒缓疗护的发展[10]。

4.讨论

舒缓疗护是一项长远的事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居民之间的媒介桥梁,在生活中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发展舒缓疗护事业,提高居民对舒缓疗护的认知,有望大力促进我国舒缓疗护事业的发展。中国可以根据国情实际情况,建立“社区为基础,多维化的舒缓疗护模式”。具体说来,就是以社区舒缓疗护为基础,提供居家舒缓疗护服务。加强舒缓疗护教育,开展死亡教育,树立新的孝道观和医德观,全国开展死亡教育,消除民众对死亡的禁忌,帮助他们减轻对死亡的恐惧,从而顺利接受死亡。可以在社区进行死亡宣讲,让民众都了解死亡,更加珍惜生命。我们还需建立一种新的孝道观念,以“善终”作为孝顺标准,以“优死”作为医护人员的伦理要求。家属和医护人员应当维护临终者的作为人的尊严,尽量满足患者的最后愿望,提高临终者的生命意义,积极鼓励和帮助临终者无悔地迎接死亡。在资金方面,多方位筹集资金,如国家增加舒缓疗护医保经费,商业保险共同参与,丰富慈善募集,接收社会募捐等,保证舒缓疗护机构的顺利运营。在舒缓疗护队伍建设方面,需加强专业培训,舒缓疗护服务不仅仅是医护的问题,还需要心理学、伦理学、宗教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配合。志愿者是舒缓疗护队伍的重要力量,要加强组织和管理,予以政策支持,鼓励年轻人、低龄老人和各学科专业人士参与舒缓疗护的工作。开展宣传,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关注舒缓疗护、争做志愿者的良好风气。“正如生的过程一样,死亡亦需要高度的医护照顾”。从事舒缓疗护服务的人员要有精湛的知识、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一定的宗教学和心理学基础。我们相信随着政策的支持、医院高度配合、慈善机构和普通民众的共同参与,我国的舒缓疗护事业将得到真正迅速和良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易春涛,杨芸峰,浦斌红.舒缓疗护的研究进展和思考[J].上海医药,2014,(20):15-18.

[2]赵媛.我国临终关怀现状及发展措施[N].大理学院学报,2013(12):70-72.

[3]OgleKaren,MavisBrian,WangTammy.Hospiceandprimarycarephysicians:Attitudes,knowledgeandbarriers[J].AmericanJournalofHospiceandPalliativeMedicine,2003.20(1):41-51.

[4]NancyL.Physicianfactorsassociatedwithdiscussionsaboutend-of-lifecare[J].Cancer,2010.116:998-1006.

[5]茅竟伟,乔丽枝.谁来关怀“临终关怀”[J].世界医学杂志,2005.9:30-35.

[6]封莉莉.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N].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9.30(2)90-91.

[7]许婷婷.临终关怀中的人文护理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7

[8]苏永刚,马娉,陈晓阳.英国临终关怀现状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J].山东社会科学,2012.26(2):52.

[9]杜乐勋,赵郁馨,刘国祥.建国60年政府投入和卫生总费用核算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09,2(10):15-18.

[10]王玉梅,肖适崎,冯国和.我国临终关怀发展中有关问题探讨[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06,23(3):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