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病毒(EBV)感染儿童免疫功能状况及其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6-16
/ 2

EB病毒(EBV)感染儿童免疫功能状况及其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分析

李娜1马科2

李娜1马科2

(1河北省张家口市建国医院检验科河北张家口075000)

(2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河北张家口075000)

【摘要】目的:分析EB病毒(EBV)感染儿童免疫功能状况及其与临床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EB病毒(EBV)感染儿童患儿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5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散射比浊法和流式细胞仪展开检测,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G及IgM)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3+/CD4+)。结果: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中的IgM和IgG水平明显升高,P<0.05,Ig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对比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及CD3+/CD4+水平明显降低,CD3+和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儿童EBV感染会直接损伤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且人体的免疫功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体液免疫细胞的降低程度可提示患儿的疾病预后。

【关键词】EB病毒;感染;儿童;免疫功能;临床预后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9)06-0078-02

EB病毒(EBV)属于r-疱疹病毒家族,作为人唯一的自然宿主。大约90%的人群均建立EBV终生潜伏状态感染。EBV会直接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同时还与人类几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如霍奇金淋巴瘤、移植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以及鼻咽癌等[1]。EB病毒在临床上又被称为DNA病毒,是疱疹病毒群,该项病的传播方式多样化,婴幼儿为该项疾病的易感人群。有关临床研究表明,我国3~5岁儿童感染EB病毒的发生率大于90%,且临床表型十分的复杂,多为潜伏感染,B淋巴细胞作为该项病毒的主要受累细胞,同时EB感染和机体免疫功能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对儿童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2]。基于此,本次研究取50例EB病毒感染儿童患儿与50名健康体检儿童展开对比分析,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50例EB病毒(EBV)感染儿童患儿作为实验组,同期选取50名健康体检儿童作为对照组。

实验组,男:女,22:23,年龄范围1~5岁,平均(2.69±0.12)岁。对照组,男:女,23:22,年龄范围1~6岁,平均(3.25±0.18)岁。本次研究均通过本院的伦理会批准,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比较,P>0.05,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检测方法

采用德国PARTEC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具体方法:取患儿1mL的外周静脉血,置EDTA-K2管中抗凝,试管中加入10μL的四标记单克隆抗体,之后加100μL抗凝静脉血进行充分混匀,标记30min之后加30μL固定剂,5min之后加入1mL红细胞溶解液充分溶解红细胞,10min之后加入PBS缓冲液作为补充,采用流式细胞仪计数淋巴细胞即可[3]。

采用全自动蛋白分析仪利用散射比浊法测定患儿的血清免疫球蛋白,试剂盒的生产厂家为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取患2mL的外周静脉血离心之后展开检测,记录相关数据即可。

1.3统计学方法

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处理,包含连续性变量资料(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用(x-±s)表示,t检验;若结果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评定血清免疫球蛋白(对照,实验组)

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中的IgM和IgG水平明显升高,P<0.05,Ig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人体普遍感染EBV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集中发病在4~6岁儿童。EBV感染和多种肿瘤的发病具有密切的联系,例如鼻咽癌和淋巴瘤等,EBV感染是一种临床儿科十分常见的感染性疾病,该项疾病的临床表现呈现多样化,且累及系统及器官相对较多,病情轻不一等[4]。

本次研究中,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及CD3+/CD4+水平明显降低,CD3+和CD8+水平明显升高,P<0.05。EBV感染患儿的机体处于T细胞激活状态,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肝脾及淋巴结肿大,此时患儿处于急性EBV感染时期,CD3+和CD8+T细胞呈现高度活化及增殖状态,可及时清除病毒感染细胞,CD4+及CD3+/CD4+水平的降低程度和机体免疫系统损伤程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T细胞CD4+降低表明患儿合并器官功能损伤。相比对照组,实验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中的IgM和IgG水平明显升高,P<0.05,Ig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主要分析体液免疫IgA、IgG、IgM水平和EBV感染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BV感染与人体的体液免疫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患儿感染EBV病毒之后,消化道、呼吸道及肠道黏膜会分泌免疫球蛋白,之后与肥大细胞的嗜酸颗粒进行有效的结合,形成一定的感染特异性致敏状态,因此,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水平明显升高。若机体再次接触EBV病毒抗原时会使得细胞膜的免疫球蛋白脱离,发生明显的生化反应,进而阻止病毒抗原,进而加重感染。

综合上述,儿童EBV感染会直接损伤患儿的机体免疫功能,且人体的免疫功能与血清免疫球蛋白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体液免疫细胞的降低程度可提示患儿的疾病预后,值得临床深究。

【参考文献】

[1]陶小娟,成胜权,钱新宏,等.儿童非肿瘤性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的血清学和免疫学特征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7,24(6):434-437.

[2]叶丽静,张婧,叶颖子,etal.急性EB病毒感染患儿肝功能损害临床分析[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6,31(22):1713-1716.

[3]宋宇,马淑青.儿童呼吸道疾病患儿血液中EB病毒IgM抗体与病毒DNA感染状况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5,31(10):1403-1405.

[4]王颖超,朱桂英,张秋堂,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患儿免疫功能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7,20(17):2089-2094.

河北省2017年度医学科学研究重点课题,课题编号:20170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