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9-19
/ 2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卓海峰李涛齐瑞丽于锐锋

卓海峰李涛齐瑞丽于锐锋

上蔡县环境保护局中国河南463800

摘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是在特定国情下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所作出的现实选择,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保护环境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经济发展

引言:建设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是人类取得的最重要认知成果,关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已是必然选择。而只顾经济发展,不注意环境保护,对人类来说这是一种自杀行为。今天我们对自然掠夺的索取,最终会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恶化严重,更别提经济发展,所以两者应共同存在。那么,就应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

1.环境问题恶化与经济快速发展有着内在联系

环境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的结果。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保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提高。但是与经济增长相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却使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我国的水资源已亮起了红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地下水的无节制使用,使得不少地区的江河断流、湖泊萎缩、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出现地面沉降甚至塌陷。如果不及时节约和控制利用水资源,未来的水荒将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

2.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措施

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也是我们工作实践中绕不过去的发展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不能片面地强调任何一方,两者必须协调起来,才能实现持久的经济发展和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即实现可持续发展。

2.1中国必须跳出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

发达国家可以先发展后治理,发展好了谈环保,但中国确实走不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理由有三:第一,当中国开始工业化与城市化时,西方发达国家早已完成原始积累,并通过100多年的不断争夺,划分确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他们的国际规则,中国污染成本肯定转不出去.第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结构很不合理,不可能学习西方,到人均8000美元以上再谈环保。第三,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中国传统文化是与谐文化,我们不能搞生态殖民主义。我们只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即绿色平崛起道路。

2.2中国必须致力寻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第一,更加确定与追求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比较,比的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共同富裕,比谁更公平正义,要比人的全面发展和道德文化力量。第二,应该重新制订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例如国土整治规划,应打破行政区划,根据不同区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总量去制订不同区域的发展目标,再依此制订不同的考核体系与政策体系。第三,应推行行政体制改革,其核心是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由主抓企业主抓经济向主抓公共服务过渡,如环境保护。同时还要理顺政府与市场、与企业的新型关系。第四,要制订一系列经济环境政策。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走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适合中国国情,也不符合当今世界环境与发展的潮流。

3.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

3.1提升环保理念。各级党委、政府领导同志要站在对未来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放眼长远,坚决摒弃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的做法,在经济发展中落实环境保护,在环境保护中促进经济发展,坚持走科学发展的新路,工作要着眼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着眼于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制度科学,努力从源头防治污染和生态破坏;着眼于把环保、污染指数、民生指数引入年终考核体制,作为调节经济的硬手段,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各级环保工作者要“宁可现在做‘恶人’,也绝不做‘历史的罪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为经济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3.2优化产业结构。把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更好地统筹起来,科学论证环境成本和环境代价,确立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产业政策和发展导向。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污染、低能耗的“两高两低”先进产业,加速发展占用资源少、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强化环保科技支撑,充分发挥科技对环保的先导作用,重点突破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方面的技术瓶颈。积极实践探索“压小上大”调结构,腾出容量促发展的发展思路。

3.3提高准入门槛。要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绿色行政的重要抓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经济政策、建设项目等进行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坚持“四个不批、三个严格”:对于国家明令淘汰、禁止建设、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环境污染严重,产品质量低劣,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污染物不能达标排放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环境质量不能满足环境功能区要求、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对于位于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内的项目,一律不批。严格限制审批涉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环境敏感区的项目。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耗资项目建设,杜绝已被淘汰的项目以技术改造、投资拉动等名义恢复生产。

4.保护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

自然资源按其自然属性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其中可再生资源又分为可恢复资源和生物资源。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资源的破坏。而这些破坏中,大部分是永久性破坏,是不可能再恢复的。因此把环境保护的意识变成各行业及公民的自觉行动,已是环保部门的一项紧迫的历史性任务。针对环境质量的公共属性,确立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综合治理的思路,应从以下方面入手:其一,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纳入工作目标责任制,对当地环境质量负责。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机制,坚持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两手抓”、坚持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经济发展与环保工作同时安排同时检查、同时考核。其二,环保行政主管部门重点抓“一控双达标”和重点城市、区域、流域的污染防治,通过总量控制和限期治理制度的落实带动全面的环境治理。其三,开展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动员全民参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多渠道、多方位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树立环保先进典型,对少数严重环境违法行为予以曝光,提高全民环境意识,营造良好的保护环境的氛围。其四,推动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对一些污染大户、“钉子户”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格管理,严格监控,奖惩分明。凡是不按环保部门要求做的要重处重罚,决不姑息迁就,对一些污染严重难以彻底治理的企业要立足于关停、转产、搬迁,从根本上解决污染问题,使企业获得经济和环境双重效益。

5.总结

总之,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落实好环保优先政策,走科学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的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由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两难”向两者协调发展的“双赢”的转变,才能真正做到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同步推进,产业竞争力与环境竞争力一起提升,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泓.要以环保优化经济发展.中国环境报.2007.

[2]吉红云.我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权衡研究.北方经济.2006(19):54-55.

[3]李永军,侯文超.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并重.河南城乡经济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