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的文化霸权透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3

美国电影的文化霸权透视

张露

张露(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12)

中图分类号:D8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3-0000-02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电影作为重要的媒介形式在美国全球化战略中扮演着向世界传递美国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角色,在全球范围内构筑起新一轮的“文化霸权”景观。本文通过对美国电影的文化霸权现象、电影背后的深层话语及“他者”文化进行解读,探讨这种文化霸权带来的影响及世界电影的发展走向。

关键词:美国电影;文化霸权;文化共融

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和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跨文化传播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美国凭借大国地位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借助电影这一媒介工具在跨文化传播中向其他国家大力灌输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文化霸权”的新帝国主义梦想。美国电影以汹涌之势席卷世界电影市场,使其他国家的民族电影和传统文化面临巨大的威胁和挑战。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投资巨大、制作精良的电影背后其实潜隐着美国文化渗透和侵略的意图,让人们不禁发出“好莱坞已经征服了世界”,“世界上的电影院都是美国的大使馆”的焦急呼喊。美国电影的“文化霸权”已经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警惕和强烈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忧“全球化”最终将演变成“美国化”。

一、美国电影的文化霸权现象

“文化霸权”最早是由意大利著名思想家葛兰西在其著作《狱中札记》中提出的。葛兰西认为“文化霸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思想文化统治形式。在当前的民族文化交往中,文化霸权是指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强加行为,是一种文化强权、文化殖民,只要拥有经济强势而又企图把自己的思想文化意识强加于人的国家和民族,就会产生文化霸权,就会使其他民族文化受到伤害。”[1]

纵观当今世界电影市场,美国电影已经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无论是投资制作、明星阵营、营销宣传还是观影人数、票房收入、品牌影响力都居于世界领先,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电影霸主。“美国电影生产总量虽然只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7%,但其放映时间却占据了世界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2]从海外市场来看美国电影更是占领了大片江山,“法国电影市场的72%、德国电影市场的90%、日本电影市场的64%、韩国电影市场的50%均为美国好莱坞占领,”[3]而外国电影在美国电影市场的占有率却不到3%。作为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好莱坞引领并代表着全球电影最高制作工艺和最先进的生产理念,汇聚了米高梅、20世纪福克斯、华纳兄弟、迪斯尼等一批电影巨头,垄断了世界电影市场。目前,全球票房最高的十部电影包括《阿凡达》、《泰坦尼克号》、《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等均产自美国好莱坞,好莱坞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电影策源地和“梦工厂”。美国电影凭借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上映和强势覆盖,在全世界构筑起美国电影帝国的神话。

二、美国电影的深层话语探析

在新的国际形势和全球化战略背景下,美国逐步摆脱原来军事武力的“硬实力”扩张,转为运用“软实力”来推行其“文化霸权”。由于电影是最国际化最活跃的媒介形式,在全世界有着丰富的传播渠道和巨大的受众市场,因此自觉成为美国意识形态输出的软载体,通过在全世界的推广和上演,逐步实现美国“文化霸权”的意图。

通过电影为世界人民编织一个完美的“美国梦”是美国推行“文化霸权”的有力武器。美国电影通过震撼的视听效果、高超的科技手段和精美画面的包装,掩盖了潜隐在表层结构下的深层话语。电影表面上讲述的是一套反映普世价值和人类共同情感的故事,但是在文本和影像背后潜藏的其实是美国的意识形态,是“美国精神”的影像再现。

如电影《独立日》、《2012》等灾难片里,美国人扮演的永远是拯救全人类的救世主角色,这种“英雄神话”的书写折射的正是美国的大国思想和统治全球的霸权意识;奥斯卡经典影片《阿甘正传》的主人公从一个低智商的小人物最终成为富翁的奋斗历程是对积极进取、心怀梦想、创造奇迹的美国精神的强烈印证;电影《阿凡达》里主人公和纳美人一起为保护潘多拉星球而战,共同抵抗地球人的入侵,宣扬的是美国的自由民主思想,人人生而平等,有追求自由的权利;而在《拜金女郎》、《穿Prada的女王》等时尚片中,主人公对于生活、物质、时尚的穷奢极欲和无尽挥霍投射出的是美国文化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

因此,美国电影不仅仅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文化产品,它还是阿尔都塞所说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观众就在娓娓道来不露痕迹的叙述中,不自觉地接受了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美国电影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意识形态对个人的‘询唤’。”[4]可见,美国电影是携带着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生产,这种无意识的直导人们思想、情感观念的文化渗透和价值同化远比通过军事武力的殖民征服具备更强大的摧毁力和危害性。

三、美国电影中的“他者”文化解读

美国电影的“文化霸权”还表现在对“他者”文化进行改写、歪曲和丑化,从而将他国文化置于一种“被看”的地位,使他国文化日渐丧失主体个性逐步边缘化甚至异化,最终自觉臣服于美国文化的统治。

在美国电影中常常能够看到对于他国形象和传统文化的歪曲和丑化。以对中国的描绘为例,电影《2012》将建造方舟的地点选在中国西藏,其实是对“中国制造”的暗讽;《花木兰》里原先的忠孝思想被刻画成反叛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人本位思想,这种美国式的极端个人主义是对中国传统伦理之道的扭曲;影片《功夫熊猫》开始就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好吃懒做、毫无理想抱负的懒汉熊猫形象,是对中国民族惰性的深刻揶揄。美国电影中这些零零总总的描绘无不是对中国的主观想象和凭空臆造,其目的就在于把中国异化甚至妖魔化为一个“被看”的世界,使中国永远作为一个落后的国家而置于被统治的视野。

美国后殖民主义学者萨义德认为“‘东方’是西方人发明的一个充满殖民主义集体记忆的地方。东方主义并非有关东方的真正话语,只是西方人自我主观性认识,是欲望的投射和权力的反映。‘东方主义’虚构的‘东方’与西方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并使西方得以用新奇和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东方,从而‘创造’一种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民族本质,使自己能够把握‘异己’者。”[1]美国电影正是通过建构这样一个“虚拟的东方”来满足美国对其他国家的猎奇心理和征服欲,使美国得以居高临下审视、观望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而更好的通过电影中的视觉文化、形象设置来达到侵略、控制其他国家的意图。

随着美国电影在全球的广泛传播,这种被扭曲的“他者”文化将逐渐进入全世界人们的视野,通过影片中的故事叙述和形象展示,将影响世界人民对于异国形象文化的正确认知,不利于世界文化的平等交流和对话。特别是这种“他者”文化的视觉殖民,还会逐步强化其他国家对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明的认同,使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陷入边缘化甚至被西方文化湮灭的危险境地。

四、美国电影文化霸权的影响

美国电影对世界市场的“文化霸权”,日益挤压着其他国家民族电影的生存空间。近几年,在3D和IMAX先进技术的武装下美国电影更是借力出击,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其电影帝国的版图,使其他国家面临新一轮的技术挑战。如刚上映的3D版《泰坦尼克号》凭借先进的电影制作技术更加逼真的再现了震撼宏大的灾难场面,一登陆中国立刻引发“大船效应”,首周票房就突破5亿元。美国电影的强大影响力和票房吸金能力让民族电影难以望其项背,只能集体陷入“失语”的尴尬境地。

此外,美国电影通过将美国文化塑造成一套普世性的全球标准,不断影响和重塑着世界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无论是随处可见的肯德基、麦当劳、可口可乐,还是经久不衰的美国流行音乐、牛仔裤、LV包,美国电影所到之处都会迅速刮起一阵“美国旋风”,让全世界都为之疯狂。美国电影中豪华的别墅、精致的花园、超酷的跑车、私人游艇、炫目的时装店成为世界人们梦想的生活方式,电影主人公的服装、配饰、生活用品、玩具、宠物、口头语都会成为人们竞相模仿和追逐的潮流时尚。美国电影在创造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向世界传递着一种“美国趣味”。比如,随着《007》谍战电影的风靡,主人公詹姆斯•邦德的贴身座驾莲花esprit系列和宝马系列也一举成名,成为世界流行的汽车品牌;电影《阿凡达》里反复出现的台词“ISeeYou”随着影片热映迅速成为风靡全球的流行语;今年上映的《碟中谍4》使冷酷女杀手拎着的一款装满钻石的黑色Prada手提包惊艳亮相,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争相购买的热潮。美国电影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人民的价值观念的和生活方式都在经历着一轮新的“文化洗礼”和“文化重塑”,在这过程中人们逐渐淡化自身的文化观念和民族认同,从而进一步助长美国的“文化霸权”。

五、全球化视野下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势

如今,美国电影在全球扩张的过程中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西方话语体系,而是逐渐融入了世界各国的电影元素和优秀文化。因此,美国电影已经不是纯粹的“美国的电影”,而是美国文化与他国文化彼此融合,各国文化同台展示的“世界的电影”。这种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策略正是美国电影得以在全球市场上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美国电影来势凶猛的“文化侵略”下,世界各国既不能毫无防备的全盘接受而忽视电影中的文化支配、殖民和同化,也不能因为“狼来了”而将美国电影完全拒之门外。应该看到,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融合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认清美国电影的战略企图,谋求本国电影的崛起才是可行之道。

世界各国首先应该立足于本国优秀的民族资源和传统文化,依托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开发、整合优秀的电影资源,建立电影创意生产的资源库,以保持民族电影的个性特色和主体地位,抵御美国电影的入侵。“近年来,欧洲艺术电影的坚守,日本新电影的崛起,东欧优秀电影的不断出现,伊朗电影的独树一帜,韩国电影的本土追求,都对好莱坞电影帝国提出了挑战。”[5]各国民族电影的崛起无疑将打破美国电影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世界电影多元鼎立的文化景观。

同时还应当把握当前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共享与文化融合的新机遇,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发展本国电影。要学习美国电影全球化的视野和开放的生产机制,积极吸纳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将现代创意与先进的技术手段、传播手段融于电影的生产制作和推广中,使传统文化资源与世界文化资源彼此融合,与现代时尚流行元素完美对接。此外,还要积极参与到全球的文化展示中,在世界市场上与其他国家的电影同台竞技,在相互的接触、交流、碰撞中提高本国电影的生命力、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真正实现民族电影的崛起。

参考文献:

[1]张莉.后殖民话语与文化霸权——美国电影《Mulan》解读[J].文史研究,2007(4).

[2]李怀亮,刘悦笛.美国的文化霸权[J].红旗文稿,2008(16).

[3]肖华锋.从“文化帝国主义”看美国的文化扩张[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1).

[4]徐海娜.电影的力量——好莱坞与美国软权力[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4).

[5]何群.文化生产及产品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