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走出教室天地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2-12
/ 2

生物教学:走出教室天地宽

谢初林

谢初林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通过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实践,充分利用生物园这个特殊课堂,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改革教学模式,使生物教学延伸到教室外,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室外教学质量兴趣培养

生物学来源于自然、生产、生活,我们都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环境里,生物学教学离不开这些实实在在的生物,离不开大自然。根据新教材和学生特点,生物教学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大自然资源,因此,生物教学比起其它学科的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是在教室里由老师讲“死生物”或“纸上生物”,这跟新课标理念相冲突,是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多年以主人翁的精神积极参与到新课程改革下的生物教学,通过以下偿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引导学生走向大自然

新课标要求老师转变教学理念,有意识的渗透环境意识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发展的世观,通过大量的实践、调查来实现合作能力、获取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实证明,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渗透向往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自觉、有意识的走向大自然这个活生生的生物大课堂,更能培养这些能力,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1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在教室外来上,例如“叶的形态”的内容,可以在长较多各种植物的地方,要求学生采集各种植物带柄的叶,并且要仔细观察、比较叶的结构、叶脉、叶序、单复叶。适当时间后集中、检查、比较、讨论、解决疑问、布置调查作业(所在区域植物的叶的分类)。在这个过程里,学生们显现出极大的兴趣,积极动手,不断进行观察、比较,相互间进行对比、交流、讨论。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进而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特别是对于部分成绩不好的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但动手能力不错。对于他们来说大大增强了自信,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而且能做好。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加形象、生动地理解枯燥理论知识,可改变学生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学会联系自然、联系生活实际的主动探索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1.2同时,利用春游、秋游、夏令营等活动,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调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劳动、让学生去感受大自然,从而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感情并和大自然建立密切关系。引导学生参观植物园、动物园、种养基地、校园、公园等,产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引导学生调查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了解动植物的演化史、动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同用途,动植物与人类和环境的关系,积极参加“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植树节”等专题性活动等。让学生更加地热爱生物学,更加地热爱学习、热爱大自然。养成自觉、有意识的观察、探索各种生物现象,并自觉去了解和获取生物知识。使生物课从封闭走向开放,有力地提高了生物教学效率和学生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2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课外实践

现行的《生物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将科学探究的内容尽可能渗透到各主题内容的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新课程理念。

例如:可组织学生进行标本采集和制作的课外实践活动,调查本地区主要植物类群,了解植物名称、种类、用途及分布特点,并指导他们亲自动手采集植物,制作标本。按照不同的分工,有的采集植物的根,有的采集植物的茎、叶,有的采集植物的花,在活动中学生积极踊跃,兴趣浓厚,制作的标本非常精美,所以可贴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进行展览了评比。学生在这次活动中收获颇多,有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的知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的良好个性品质。

3充分利用生物园这个特殊课堂

《生物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生物园有着不可代替的优势。利用生物园开展生物教学,使生物课变得形象有趣,吸引力大,教师乐教,学生爱学,进而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3.1生物园内有针对性地种养的许多动植物,可为教学活动提供实物观察、实验的原材料。提供实践和探究活动的必需场所和条件,在给植物浇水施肥,给动物送水喂食过程中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和关注自然的兴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学校可根据自身实际开展生物园植物认栽、动物认养、捐献动植物等活动。这些实践活动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教育是课堂教学难以比拟的。

3.2组织学生到生物园内上课,以学生调查、观察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充分发挥学生在求知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小组成员的合作性。学生在这个良好环境、“绿色”的课堂里,心情好、兴致高、气氛活跃、乐于探究,获得了直观、感性、形象、印象深刻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例如:“苔藓植物”一节,让学生观察苔藓植物生活环境和结构,接着提出讨论问题,再引导学生们阅读课文,寻找答案。讲“哺乳动物”时,观察学生亲自饲养的家兔,学生对哺乳动物全身披毛、胎生、哺乳的重要特点,印象非常深刻,都说:真是百闻不如一见。有关动、植物生理部分的教学,在课堂上先讲完有关内容之后,再在生物园内组织实验课进行验证,并布置学生做好实验记录。这样的实验课,内容丰富,气氛活跃,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了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收获是明显的。

3.3利用生物园开展好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__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观察小鸡的人工孵化过程,大家一起翻蛋、照蛋、讨论、记录、拍照,直到小鸡孵化出来,写出观察报告,都进行得有条不紊,非常成功。在生物园中,尝试着解决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如植树需要提高成活率、利用无土栽培技术培养植物、扦插、嫁接、养殖、水、肥管理、观察被子植物花粉管、观察青蛙的发育过程等。使学生得到观察、操作和探究的机会,在实验中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获得的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发挥学生聪明才智,起到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总之,随着生物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等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生物教学延伸到教室外,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丰顺县汤坑镇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