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kV某变电站某220kV断路器机构打压频繁分析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1

220kV某变电站某220kV断路器机构打压频繁分析报告

邹磊

(国网湖南省电力有限公司长沙供电分公司417000)

摘要:高压断路器作为电网的主要保护和控制元件,其动作可靠性极其重要。液压机构是断路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断路器液压操动机构,由于使用的材料和制造工艺等问题,经常出现频繁打压现象。笔者针对220kV某变电站220kV断路器机构打压频繁分析报告,依据多年的变电运行维护工作经验谈一些体会,不妥之处,恳请批评指正。

关键词:高压断路器;液压机构;打压频繁;缺陷处理

背景

220kV某变电站220kV断路器常采用设防慢分卡的形式,将断路器保持在合闸位置进行处理,但是该处理方式具有一定的风险性。若此时线路上或断路器本体发生故障时,将造成事故扩大;再者由于设卡时间不能过长,往往处理流程简化,导致缺陷处理不细致、不彻底。

一、事情简述

2017年03月03日,运行人员发现220kV某变电站后台机显示220kV酃湛614空压机电机打压频繁,约半小时一次,运行人员在现场检查时发现空压机排水管有排气声,在检修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220kV酃湛614空压机排水管有排气声,经分析判断,应为进气管逆止阀损坏,根据检修经验,逆止阀损坏,造成储压筒不能保压,高压气体通过逆止阀反向排出。在向运行人员申请将614转为冷备用后,开始工作,将空气压力释放完后,把旧的逆止阀拆除,新的装复,打压后,无漏气声,检漏无漏点,空压机再无打压频繁现象出现。

图一:酃湛614断路器打压统计表

二、原因分析

2.1设备参数

220kV某变电站酃湛614断路器为西安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生产的型号为LW15-252的断路器。逆止阀生产厂家为武汉汇力,生产日期为2001年9月。

2.2逆止阀功能

逆止阀为LW15-252型断路器压缩空气系统的重要部件。空气压缩机通过逆止阀对断路器储气罐进行打压,当储气罐压力达到1.55MPa时停泵。逆止阀为断路器空气系统保压的一个重要部件,它是一个单向阀,可阻止储气罐内的高压空气返回空气压缩机组内。假如逆止阀密封不良,将造成储气罐漏气,空压机频繁打压。

2.2.1逆止阀位置

逆止阀位于空气压缩机与断路器储气罐间,空气压缩机组经逆止阀向B相机构箱的储气罐内打入高压空气,同时通过连接管道进入A、C相机构箱的储气罐内。

2.3逆止阀结构

2.3.1逆止阀原理

图三:故障逆止阀解体(阀芯)

2.4逆止阀故障解体分析

通过对故障逆止阀解体分析,发现其阀芯的尼龙密封件存在破损,已失去了原有光滑平整,从而导致逆止阀密封不良。若逆止阀内密封件密封不良甚至失效,则逆止阀将无法阻止储气罐内高压气体通过逆止阀逆向出气,高压气体经过油水分离器及空压机管道排出,从而出现检修人员现场听到的排气声。如此一来,储气罐将无法保压,空气压缩机频繁启动,则将会出现后台机显示的空压机每约半个小时打压一次的情况。

2.4.1逆止阀故障原因

检修人员根据经验判断,逆止阀故障原因有两个:

原因一:空压机运行过程中振动较大,将机构箱内的灰尘扬起,通过空压机吸气口吸入,经油水分离器到达逆止阀内,杂质流经逆止阀阀芯密封件时,对其进行了刮擦,使得原本平滑的密封圈出现损伤,日积月累,当损伤到达一定程度时,将造成逆止阀密封不良。同时检修人员查询该断路器的打压记录发现,该断路器空气系统存在漏气,空压机频繁打压,将加大空气中杂质逆止阀内密封件的损伤频率,造成逆止阀提前损坏。

原因二:阀门压力弹簧锈蚀,压力降低。空压机所连接的油水分离器使用一段时间后,水汽、油气等物质的过滤能力降低,部分水汽、油气不能彻底过滤,从而进入到逆止阀内,对其内部的复位弹簧及密封件进行腐蚀,加速其老化变形,复位弹簧锈蚀,弹簧压力减弱,当密封圈上存在部分杂质时,无法提高足够的压力,保证密封性。

三、措施及建议

1、加强对该断路器的巡视,记录每次打压间隔时间及每天打压次数,一旦出现异常信号应及时汇报并通知检修单位;建议监控人员加强运行监控,对打压频繁地断路器进行重点跟踪;

2、严格遵照该型断路器维护要求,定期对断路器进行排水汽,可有效冲掉逆止阀内密封件上附着的杂质,延长逆止阀使用寿命。

3、严格按照设备维护手册,定期对断路器机构箱内进行清扫维护,保证其内部清洁。

4、结合设备例行试验,制度检修周期,定期对断路器空气系统零部件进行更换。

5、由于逆止阀为该型号断路器空气系统的重要部件,建议选用质量可靠的逆止阀,保证其稳定工作。

参考文献:

[1]朱韬析,史志鸿,郭卫明,何杰.断路器操作箱和就地操作机构内合闸回路的配合问题[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08.

[2]高斌.浅析500kV变电站3/2接线断路器保护功能[J].中国电力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