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点定位,努力打造明光市精品北城区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高点定位,努力打造明光市精品北城区建设

张雨

身份证号:34112719900816xxxx安徽省明光市城乡规划局

摘要:北城区规划建设刚刚起步,应充分借鉴东城区的成功经验,精致规划、精致建设、精致管理是打造北城区的指导思想。对标桐庐,提升标杆,打造最美北城区。新建的建筑要注入明光地域文化元素,从建筑、风格、主题和定位上整体突出明光元素,努力通过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明光的城市文化。

关键词:高点定位建设规划北城区精品

2013年以来,我市提出“滨湖花园度假城,山水田园生态市”战略目标,城市规划建设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宽了、绿化多了、功能全了、品质高了、公园近了,城市变美了,尤其是东城区如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赢得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2017上半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组织全市领导干部,前往安吉、桐庐等地考察取经,提出比拼桐庐,拉伸标杆,打造更新更美县城的目标任务。目前,北城区规划建设刚刚起步,应充分借鉴东城区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亮点,摒弃不足,依据自身的山水资源优势,努力打造精品北城区。本人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一些建议和意见。

1北城区规划建设总体概况

1.1山水特色资源得天独厚。北城区抹山、东风湖山水相融,风景独特,生态基地良好,历史文化厚重,实现山、水、城的和谐共生,并可以穿越时光,倾听古老而美丽的明光故事。

1.2领导精品意识逐步提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组织相关会议,强调打造精品、精致建设,审查方案从起点高、理念新、特色浓方面进行把关,精品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1.3规划科学布局引领建设。北城区从基地现状、要素梳理,到规划策略、城市特色、城市定位、功能、规划布局都科学合理,比之东城区和老城区,特色明显,优势胜出。

1.4城区框架体系初步形成。近年来,北城区拉开框架,严格按照规划实施,逐步建设了明光中学和周边路网。目前正在实施道涵大道西延、雨相路西延、明光大道北延等工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北城区的建设步伐。

2存在问题

2.1理念上的差距。项目建设只作为普通工程来完成,景观理念、海绵城市理念等还有待提升。

2.2精品意识的差距。一是绿化品质有待提升。二是道路景观效果一般。没有深入研究景观大道的效果,包括绿带的宽度和地形的起伏。三是整体协调性不够。公交站台、路灯样式的选择普通化,没有地方特色和元素。

2.3设计施工水平的差距。由于采取低价中标,设计资质低,总体设计施工水平不高。

2.4调度机制的差距。只强调建设速度,没有精品协调调度机制,前期审查部门的协同性不够。

3意见和建议

3.1以精品化的意识塑造北城区品质

精致规划、精致建设、精致管理是打造北城区的指导思想。一是高点定位。人在画中行,新区当做景区来打造,绿化当做盆景做,一街一景,一街一特色。景在城中,城在景中。对标桐庐,提升标杆,打造最美北城区。二是明确目标。全面打造,重点发力,选择最能显示北城区景观特色的的区域和街道及重要节点。四个一,即一园,湿地公园(含东风湖片区)既是文化长廊,也是一条旅游经济带,同时也是生态长廊。大手笔,面积不少于6平方公里。一路,即抹山大道。北城区和主城区连接的最重要的通道和景观大道。一街,即中央水街。两侧商业尺度宜人,塑造步行空间,夜晚水景亮化,流光溢彩,别有一番景致。这是贯穿南北的盈彩水岸,两侧布局游憩、休闲、商业、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北城区重要的滨水公共服务带,也是城市内部空间景观互相渗透的重要生态带。一校,即明光中学。新中式风格建筑,大气的规划手法,让人过目难忘。三是理念超前。引入生态城市,共生城市,海绵城市等最新的城市理念,并融入每一个项目中。体现时代的先进和科学的理念,努力塑造宜居,宜人,宜业,宜游的环境。四是制度完善。要加强规划,招投标,施工等环节的管理,每一个部门都要拿出自己职责范围的精品工程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在工作中每一个环节都渗透这精品意识的管理。规划部门如何体现规划的高起点,建设部门如何加强施工管理办法,园林部门如何提高景观效果,文化部门如何注入文化元素。办法制定后,经有关会议研究通过,严格按照执行,并加强监督实施。项目实施以后,要有评价制度和考核机制。

3.2以特色化的理念彰显北城区魅力

北城区要紧紧抓住得天独厚的山水魅力和明文化的溯源之地,充分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是体现明光地域元素。新建的建筑要注入明光地域文化元素,从建筑、风格、主题和定位上整体突出明光元素,努力通过环境和氛围的营造,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明光的城市文化。二是提升城市家具品质。公交站棚、休闲座椅、指示牌、垃圾箱、路灯和雕塑等城市家具应因地制宜地设计,尽可能突出明光元素。如宁国市的道路路灯是采用了竹子的形式,凤阳中都大道的道路侧石有凤阳花鼓的符号等。因此北城区的城市家具设置文化局要参与规划建设中来,对每一个项目提出意见和建议。三是营造文化底蕴氛围。今天的事件就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建筑就是明天的古建筑。如女山湖镇旧县十景,引起人们对古镇的好奇和吸引力。召集文人雅士对北城区的研究,认真挖掘命名,提出几大景观,加大宣传,引起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同时聚集人气,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乡愁。四是彰显明城山水特色。强化山水城共融共生的格局,抹山统领,视线联通,水脉延展,廊道渗透,从而使东风湖畔,开合有致。突出山之美。抹山海拔76米,虽然不高,但在人们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和敬仰。建议北城区除了局部节点可以拔高以外,其余不得高于抹山高度,避免抹山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从而淡化了抹山的神奇形象。尽快在抹山山顶上建一耸立的高塔提升山的高度,强化视线效果,丰富城市天际线,让抹山统领整个北城区。突出水之美。东风湖碧波荡漾,邻近城区,可亲可近,借亲水景观环境渗透城市水岸的活力,驳岸一定要生态自然,避免生硬的水利设施。增加滨水可达性,丰富滨水活力,规划中可以扩大水面,形成若干个岛屿,并用精美的桥相连,这样虽增加了造价,但无疑是难得的重要景观。同时提供缤纷活力的水岸空间,聚集人气,加快推进嘉年华等项目落地,为周边提供高端品质的水岸生活。突出建筑之美。北城区要定位高品质的社区,低密度,低容积率是北城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建议容积率不高于1.6,以中低强度开发花园住宅区,形成环境与住宅交融,尺度协调宜人的高端居住区域。以确保社区品质、品位。同时让建筑可以阅读,步行空间尺度宜人,让城市有温度,充分体现最美县城的宜居、宜人、宜游的环境。不比高楼大厦,不比新奇古怪,比精美,比内涵,比特色!从而使北城区比东城区拥有截然不一样的高尚品质。突出文化之美。通过朱元璋出生地,要做好明文化文章,说好明光故事。通过一系列雕塑、文化墙和浮雕等载体来体现,尤其是在重要节点上,更能提神振气。例如东城区就是大量缺乏文化的载体形式来表达明光的文化。让城市文化、城市精神通过主题公园和雕塑来展现,从建筑风格,主题定位上整体突出明光文化元素,努力通过环境和氛围的营造,着力建立清晰的城市意象,使人们在耳濡目染中感受明光的城市文化,深深记住明光这个美丽的地方,并为她的魅力折服。

3.3以专业化的视角提升北城区品味

一是坚持注重细节。对每一个单体建筑屋顶、颜色、线条强调风格统一。对每一条道路的中分带、侧分带、人行道板强调景观效果。对每一个绿化强调密度,色彩高低起伏。要发挥工匠精神,力求完美,使北城区的建筑与园林景观疏密开合,层次丰富,浑然一体,轮廓优美,营造有秩序、有韵律的街道界面。在重要节点上每一块石头,每一个配电箱等的摆放都要审查通过,不得随意设置。二是坚持专家领衔。规划建设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建立一批专家库,储备国内和省内各类知名专家,定期来明指导和探讨北城区的规划建设项目,打开我们的视野,提升我们的理念和建设水平。三是坚持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极致化,靠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一个个美丽的景观。如东城区坚持规划起点高,退让空间足,绿化效果好,建筑空间丰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北城区,更应坚守规划的科学和大气,不要在细节算小账。

3.4以组团化的发展凝聚北城区人气

小城市不宜结构松散,应组团化发展。滚动开发,配套齐全,居民生活方便,易形成良性循环。明湖学校周边是一个十分典型的成熟社区,就近买菜,上学就医,人气较旺,周边土地炙手可热。一是建设时序要合理。明光中学周边已有一定的人气,继续发挥扩大效应,公建项目要优先布局在抹山大道两侧,以抹山大道以东向西依次发展,谋划项目宜首先围绕该区域优先谋划。二是配套设施要完善。建设小学和菜场,就近设置游园,方便休闲健身。三是谋划项目要集中。适时调整供地总量,把握供地节奏和时序,优先在抹山大道两侧供地和布局,提高供地效率,围绕主导方向谋项目,围绕基础设施谋项目,围绕规划谋项目。

3.5以扁平化机制保障北城区实施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北城区涉及面广,牵动性强,要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成立精品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挂帅,建设、园林、规划等相关部门组成,建立协调调度机制,定期研究,从立项、规划、初步设计、施工图和验收等每一个环节,建立项目会审制度。对标桐庐,对每一条道路,每一栋建筑,每一个园林景观,每一个细节都认真推敲,语不惊人誓不休。二是督查考核到位。出台一系列关于精品奖励激励机制,从制度上激发创造精品的积极性!确保认识到位,投入到位,责任到位。确立目标后,设立考核机制,加强过程管控,并与年终评先评优结合起来。不只是调度进度,更重要的是调度质量和精品,使一大批百年建筑和精品工程涌现。三是宣传引导到位。要加强舆论宣传,让北城区精品化意识深入人心,充分调动建设者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建设者树立砌每一块砖都是在建造一座美丽城市的信念,着力营造人人讲精品,事事谋精品,处处出精品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许远旺.规划性变迁:机制与限度[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0.

[2]朱启臻,叶齐茂.小城镇建设[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8).

[3]曹宗敏.新时期小城镇如何发展[J].城市管理,2006(3).

[4]陈先林.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城镇规划探讨[J].小城镇建设,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