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15
/ 2

探究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措施

王淑华

河北省高速公路京承管理处067000

摘要:目前,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单位由于自身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其经济发展深受人们的普遍关注。作为保障事业单位发展稳定经济责任审计部门,它的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资产安全,进而影响领导干部的工作问题,所以,国家事业单位要对其加以高度重视。本文就对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效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一种监督、评价活动,在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增强干部廉洁意识、维护财经纪律、实现科学发展观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目前,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中,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成功的经验,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经济责任审计有效沟通机制不健全、对审计人员的管理力度不够、经济责任审计信息利用不充分、经济责任审计计划性不强,经济责任评价体系不健全等等。如何在经济审计工作中解决这些不足,并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水平,对现实经济责任审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风险的原因

1.1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起着关键作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实际上包括了业务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出现差错都会导致巨大的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是审计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控制审计风险的基础条件,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不可能进行准确、客观、详实的审计,当前我国很多事业单位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存在很大问题,表现在业务素质不够全面、经验不多、能力不够,远远不能满足正常工作的需要。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至关重要,尤其表现在经济责任审计上,可以说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可能过得了物质诱惑和精神诱惑,但是如果失去了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即使有过硬的业务素质也会走向人民的反面,从当前看我国很多单位的审计人员在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上还有待提高。

1.2当前审计的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

当前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比较滞后,而且由于比较滞后造成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审计工作也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如果只停留在某一阶段,审计工作就不可能取得多大突破,也不会发挥多大作用。当前的一些审计方法和审计手段弊端已经非常突出,严重制约着审计工作前进的步伐,同时也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审计工作的要求,尤其是审计方法上比较注重实质性的测试,却未能真正采用以内控制度测评为主的现代审计方法,实际实质性的测试很难确定审计的重点,造成了审计责任的风险不断加大。

1.3没有形成规范的审计评价标准

事业单位应该有一套完整规范的审计评价标准,但是我国很多部门和单位并没有建立完整、科学、规范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使得审计评价标准由于不规范形成了巨大的风险。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应该负的责任、任期的目标、任期的成绩评价几乎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而且一个单位中主要责任与次要责任不清晰、个人责任与集体责任不明确、前任责任和现任责任不界定、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不规范,因此造成了责任混乱,无法查出,一些在决策上失误、在管理上不当、在用人上失察等造成的经济损失就很难追究,同时也没有明确的金额标准的界定,这实际上就是没有具体的标准体系去参照和执行。

2、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应对策略

2.1优化内部环境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明确审计范围,优化单位内部环境。在优化内部控制环境的过程中要注意从细节出发。对于事业单位来说,建议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全面增强事业单位领导阶层的内部控制意识,提升其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领导对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认知程度与重视度,将各项制度建设纳入单位日常发展过程中来。积极赢得领导部门的支持,进而促进内控制度的顺利实施。审计工作人员必须认真遵守各项内控规范要求,将审计部门利益与内控制度建设相联系,真正将内控制度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审计部门应严格按照各项规范要求,立足于事业单位发展与资金运行实际,积极探究资产内控制度的可行性与科学性。领导、审计部门等共同努力,积极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②优化组织机构、构建起相互制衡的体制机制。事业单位在优化组织机构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做到灵活操作,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划分管理层次需以不同的管理范围为依据,既不能过分细化各部门的职能、要求面面俱到,也不能粗略到连关键部门都没有设置齐全,应该结合市场需求和事业单位实际实现科学划分,做到实用、高效、节约、协调。确保关键部门的健全完好,确保各部门分工明确、配合默契。对于管理机构,要注意建立权力制衡机制,在保证不对工作效率产生较大影响的前提下把重要权力合理分配给各个方面。

2.2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控制的措施探讨

健全单位机构设置,提升审结人员综合素养

健全审计单位的机构设置,制定严格的法规制度,进一步明确审计单位内部的职能、权力,以及责任等相关内容,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巩固审计工作的权威性,加强其独立自主能力,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展开。审计人员自身需要具备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专业素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有充足的准备来迎接审计风险的挑战。经济责任审计的工作目标在于从根本上杜绝腐败现象的发生,推动我国党风廉政的进一步建设。要求审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培养责任意识,最大程度降低审计风险的发生。审计单位方面需要定期举办培训讲座,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及时更新业务内容,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的高效发展。

2.3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为审计工作做基础保障

一个工作的开展,制度是基础,也是工作进行的依据,因此国家应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法规,依据审计工作在事业单位的现实情况,依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和社会发展状态变化,制定一个完善的审计制度,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法律权限做好规定,保证审计人员工作的独立性。规范审计工作流程,减少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失误,通过法律规定,就是保证审计的执行阶段有法律作为依据,也保证审计的评价标准的公正性,有利于加强审计的力度,严肃惩治违纪行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开展。

2.4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科学、规范、完整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有明确的绩效指标,能对绩效做出客观的评价,促使领导干部管好用好财政资金,促进增收节支,既是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也是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要求。首先,科学构建客观的定量指标评价体系。在定量指标的制定上可以结合事业单位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来确定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可以建立预算执行、财政收支、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廉洁自律、对下属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情况等指标。在这些指标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构建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通过数据指标实现对经济责任的量化评价。其次,适当运用定性指标修补定量评价结果,做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虽然定量评价指标具有客观、规范的特点,但是由于不同行业的事业单位有其特殊性,往往难以与其他事业单位进行横向比较,这就要求我们审计人员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结合以往对该事业单位所进行的审计工作经验,进行定性分析评议,以补充修正定量分析结果。最后,综合利用评议方式,力求全面客观公正。综合利用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民主测评等方式听取意见,如召开中层以上干部会议、职工代表会议等方式进行,也可以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进行,并把测评的结果作为审计评价的依据,必要时还可以采用组织专家小组等方式进行综合评议。

3、结语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我国事业单位独有的一种审计工作方式,是国家重视审计工作,并对事业单位领导者的经济责任的追查的一种手段,审计部门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经济活动、财务状况的真实合法性的审查,既保证了国家的财产安全,也促进了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减少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一举两得,因此事业单位需要一个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体系,来完成风险的评估和预防工作。

参考文献:

[1]唐芳.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的探索与思考[J].财会学习,2017(11).

[2]林海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析[J].纳税,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