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上海市青浦区流感样病例监测及流感毒株变化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2011~2015年上海市青浦区流感样病例监测及流感毒株变化分析

林长坡黎桂福戴燕丽於雪琴姚卉姚正原

(上海市青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海201700)

【摘要】目的:分析青浦区国家级流感监测点医院流感病原学及其流行特征,为本地区流感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发热门诊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采用Real-time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5年共采集流感样病例4027份,检出875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标本,阳性率为21.73%,5年的流感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流感病毒分型检测,其中B型282份(26.83%),A(H3N2)型575份(54.71%),A(H1N1)型194份(18.46%)。2011年以B型流感病毒为优势毒株,其余年份以A(H3N2)型为优势毒株。流感发病高峰为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2011~2015年4个季度的流感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流感病毒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有不同的流行株和流行规律。加强对流感毒株变化分析,有利于及早发现变异株,为发现流感代表株、推荐疫苗组成成分和制定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流感;流感监测;流感毒株

【中图分类号】R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0-0336-02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是人类至今尚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具有潜伏期短,传播迅速,抗原易变异,人群有普遍易感,控制难度大等特点。近年来随着甲型H1N1流感和禽流感等疫情暴发,流感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卫生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视,成为WHO第一个实行全球监测的传染病[1]。通过流感监测,可以及时了解流感病毒变异、流行趋势和规律,是预防控制其暴发和流行的主要手段,为控制流感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青浦区国家级流感监测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的流感监测结果及流感毒株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青浦区国家级监测点医院(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11年~2015年发热门诊就诊的流感样病例37791例,其中0~5岁7551例,5~15岁6160例,15~25岁5327例,25~60岁15794例,60岁及以上2959例。标本采集对象为发热(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发病3天内且没有服用过抗病毒药物的病例。

1.2标本采集

发热门诊每周采集流感样病例的咽拭子。标本采集后4℃条件下,24h内运送至青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

1.3流感病毒核酸检测

青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对标本进行流感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析和分型鉴定。采用Real-timePCR方法进行流感病毒检测。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用Excel2007录入建立数据库,用SPSS13.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2011~2015年流感检测标本数

共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4027份,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标本1051份,阳性率26.10%。5年的流感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729,P=0.000),流感检测阳性率最低的为2013年。见表1。

表12011~2015年青浦区国家监测点医院流感检测结果

2.22011~2015年流感病原学检测结果

检出的1051份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标本经流感病毒分型检测,其中B型282份(26.83%),A(H3N2)型575份(54.71%),A(H1N1)型194份(18.46%)。2011年以B型流感病毒为优势毒株,其余年份以A(H3N2)型为优势毒株。见表2。

表22011~2015年青浦区国家级监测点流感病原学检测结果

3.讨论

流感病毒H、N基因的多变性可导致抗原突变(抗原漂移)的出现。每隔几年,就会有一种逃避人类免疫的变异株出现,引起流感大流行。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导致约180万人感染[2],数十万流感样病例超额就诊[3]。而流感监测对于了解流感活动水平、病毒变异、推荐流感疫苗株、预测流行形势具有重要意义。

本流感监测结果提示,2011~2015年共采集流感样病例4027份,检出流感病毒核酸阳性标本875份,阳性率为21.73%。近5年来以季节性流感为主,H3N2型流感病毒为优势毒株。2015年冬季流感毒株出现交替,由H3N2型转变为H1N1型,引起流感的暴发流行。毒株变异性大正是流感典型特点,尤其是甲型流感病毒的高变异性增大了人们应对流行性感冒的难度。通过疫情监测及时了解流感样患者的流行趋势,是降低流感大流行对人类危害的关键。

季节性流感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能力很强,与有限的有效治疗措施相比,积极防控更为重要。接种流感疫苗是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最有效预防流感及其并发症的手段。优先接种人群包括6~59个月龄婴幼儿、≥60岁老人、患慢性疾病的成人和儿童等。本研究提示本地区流感发病高峰在第一季度和第三季度,提示青浦区的流感活动为呈现冬春季、夏季两个季节性高峰。我国大多数地区建议在每年10月前开始接种[4]。流感疫苗接种后,能迅速在人体内产生保护性抗体,通常2周内就会产生效果,保护性抗体能在人体内持续1年。由于接种疫苗后人体内产生的抗体水平会随着时间的延续而下降,并且每年疫苗所含毒株成分因流行优势株不同而有所变化,所以每年都需要接种当年度的流感疫苗,可以保护与疫苗毒株抗原性类似的毒株感染发病或减轻发病症状[5]。

当前流感防治的主要策略是加强监测、做好暴发调查和控制、积极推广流感疫苗接种、合理应用抗病毒药物,及时接种有针对性的流感疫苗是降低季节性流感发病率、减少大流行期间发病和死亡的最重要干预措施之一。流感病毒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有不同的流行株和流行规律。加强对流感毒株变化分析,有利于及早发现变异株,为发现流感代表株、推荐疫苗组成成分和制定流感疫苗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延龄,张晖,郭元吉,等.免疫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王小莉,杨鹏,窦相峰,等.北京市2009年甲型H1N1流感实际感染人数的估算[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5):497-499.

[3]吴双胜,杨鹏,王小莉,等.应用Serfling回归模型估计北京市流行性感冒相关超额流感样病例数[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1,18(6):179-183.

[4]黎毅敏,杨子峰.流行性感冒诊断与治疗指南(2011年版)解读[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2):105-108.

[5]郭丽英.接种流感疫苗对流感疾病的预防控制作用[J].中外医疗,2010,16(3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