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刺致伤眼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板栗刺致伤眼病的治疗经验总结

李明华

李明华(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五官科650204)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我科6年来治疗板栗刺(以下简称栗刺)致伤眼部的病例,发现栗刺致伤的眼病一般多发在8—10月板栗成熟季节,男性伤者多于女性,年轻伤者多于老年伤者,绝大多数伤及角膜。在治疗方法上,我科总结发现,采用直接拔除术效果良好,治愈率高,直接拔除术成功的关键是挑拔的方向一定要顺沿栗刺进入角膜的方向,使栗刺能由与原穿入道一致的方向拨出。鉴于栗刺异物普遍为多发性,在诊治过程中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按先浅后深、先斜后直的顺序逐个取出异物。如此一来,不仅可将异物一次性成功取出,而且对周围组织损伤比较小,效果较好。

【关键词】板栗刺眼病治疗

【中图分类号】R7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4-0292-02

板栗果实成熟一般在8月下旬至10月上中旬[1]。故栗刺所致的眼部损伤在每年秋季发生率较高,因其具有伤情复杂、易引起严重感染及治疗操作困难等特点,如果诊治方法不当,则可对眼球造成严重损伤。因此本人现将我科2005—2011年共收治56个病例的经验总结出来,以供同仁研讨。

1临床资料

56例患者中男43例,女13例,年龄最小10岁,最大61岁,平均32岁,均为单眼损伤。异物数最多8个,最少1个。受伤部位56例中右眼42例,左眼14例,伤及眼睑2例,伤及结膜3例,伤及角膜50例,前房内存留1例。(见表1)

表1病例临床资料统计表

2症状

患者早期均有明显的眼痛、异物感并畏光、流泪及视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轻的患者患眼眼睑红肿,视力轻度下降,结膜睫状充血(++),眼睑、结膜、角膜可见异物刺存留,角膜栗刺周围有灰白色浸润;重者患眼红肿、痉挛,结膜混合性充血(+++),角膜上皮雾状混浊,基质层及内皮层混浊肿胀,1例出现房水闪辉(+++),见有大量纤维渗出物。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在裂隙灯下检查便可窥见栗刺。

3治疗方法

3.1所有病例均可在表麻下裂隙灯、手术显微镜下取出异物。①眼睑异物直接用显微镊取出,结膜异物需要用自制异物勾(一次性的1ml注射器将其针尖呈90度弯非斜面)在相应的结膜勾出或先勾一小洞,用显微镊入内将其取出。②角膜浅层及基质层异物,用自制的异物勾勾住栗刺外端向外牵拉取出或加用显微镊夹出。③对于前房内异物,在控制炎症的情况下,沿离异物最近的角膜缘切开用注吸器将异物吸出后,10—0爱尔康缝线缝合切口1针,但术前应充分缩瞳[2]。

3.2异物取出后,常规用庆大霉素注射液稀释后冲洗结膜囊,其后视患者的不同反应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①轻者异物取出后用四环素可的松眼膏包眼;次日可用抗生素眼液及皮质类固醇眼液滴眼,伤及角膜者加用贝复舒(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眼胶)眼胶以促进伤口恢复。②重者异物取出后用1%阿托品眼液散瞳减轻局部炎症反应。防止虹膜后粘连,口服或注射广谱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消炎痛等。③术中取出深达前房的异物时如遇伤口漏水,前房变浅,术后应在局部加压包扎,伤口多在次日闭合,使前房恢复。

4讨论

通过分析6年来的病例,发现有如下特点:①栗刺刺伤眼部在板栗收获季节时有发生,由于采摘栗子为体力工作,导致男性伤者多于女性,年轻伤者多于老年伤者。而且由于农村经济和文化落后,一些人虽自觉眼内有刺,但不引起重视,待角膜刺激症状严重时,才来就诊,故就诊时间较晚。②人们采摘板栗的方法是:一般人站在树下习惯用长木杆敲打挂有果实的树枝边敲边观察,故落下的果实常常直接击中角膜,栗刺损伤均以角膜为主且大多数在角膜瞳孔区。另外由于受伤后头位移动时总苞重心的变化和星状毛的阻力以及尖锐尾粗的原因,刺在眼部的存留一般不会超过3mm长,除非医源性原因,几乎不可能出现刺游离于前房(6年来只有1例如此)。③板栗刺为植物性异物,对眼组织不仅会造成机械性性和化学性刺激,而且特别容易引起严重感染,如真菌性炎症等;④由于异物(栗刺)一般体积小、尖细、脆弱易断,且无磁性,因而易导致诊断和治疗操作困难;⑤因角膜为多处损伤,且部位可深入角膜全层,故治疗后角膜可出现多点状浅层和(或)深层瘢痕,影响预后视力。

5经验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的经验:①必须使用裂隙灯或显微镜检查并观察伤情;②确定全部栗刺的分布、数量、大小、位置及方向,切忌遗漏结膜皱褶、角巩膜缘及埋于组织内的异物;③确定栗刺是否穿透角膜,有无眼球穿透伤。要根据栗刺异物的位置选择治疗方法。

我科6年来采用直接拔除的56例患者[3],不仅异物均能一次成功取出,且对周围的组织损伤小,效果佳,直接拔除术的成功的关键是挑拔的方向一定要与栗刺进入角膜的方向平行一致,使栗刺由原穿入道拨出。栗刺异物多为多发性,应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按先浅后深、先斜后直的顺序逐个取出[4]。

参考文献

[1]吴国方、裘佩喜、冯志坚等,植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203—208。

[2]宋琛,主编,眼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4:687一688。

[3]荣德彦,介绍板栗刺挑取新方法,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334。

[4]王志奇,眼部栗刺异物90例临床分析,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3,12(2),6:361—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