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症患儿的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4-14
/ 2

危重症患儿的心理护理

喻六琴

安徽省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目的:探讨危重症患儿的心理问题与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本院对60例新住院患儿按住院时间顺序随机分成实验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护理和操作,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在入院后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入院第三天观察患儿对环境的适应和对操作的配合情况。结果:实验组患儿的适应率和配合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实验组患儿一开始都很紧张,实验组经心理护理好转率为83.6%。结论:对危重症患儿实施心理护理,可以减轻患儿的紧张心理,可以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医护人员和家长应加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利于更好地治疗和照顾患儿。

关键词:危重症患儿;心理问题;心理护理

引言

儿科是临床上容易发生危重情况的科室!危重症患儿必须实施全面、持续、系统和有效的监护以及治疗,由于患儿特殊的心理及生理特点,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心理行为反应。有研究认为,针对危重症患儿的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儿早期脱离危险期,对身心康复、健康成长有重要意义。下面抽取相关病例对危重症患儿的心理问题、干预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5年1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儿科重症监护患者,男孩25名,女孩35名,年龄1岁到13岁不等,住院时间为3-15天。60名患儿按入院时间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儿住院时均对患儿和家属进行相关的健康宣教,随后给予相关的疾病治疗和个体护理,在此基础上,实验组在住院前、住院中、出院时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贯穿心理护理。心理护理具有针对性。

婴儿期(出生后28天~1岁):利用婴幼儿个体特征:喜欢鲜艳颜色和卡通动画,先令患儿对医护人员不产生恐惧心理,接纳医护人员,方便开展工作。

幼儿期(1~3岁):通过身体语言、微笑的态度来消除其抵触心理,也可利用动漫稳定孩子情绪。

学龄前期(4~7岁):作为医护人员除了时刻保持微笑的态度,反复讲解宣教各种护理操作的配合要求与不配合的危害性;了解患儿得病前生活常规、喜好等,还可通过图片、玩具、游戏等使其适应,减少反抗心理,顺利完成治疗操作。

学龄期(8~13岁):需要迎合其良好兴趣爱好,倾听患儿心声,解决问题,分享自己成长经历例子。共同学习教导教科书知识,针对疾病进行积极宣教,树立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对以上各时期段患儿住院三天后的环境适应情况和对操作的配合度进行记录分析,记录分析相应的干预措施及效果评价。

1.3数据统计

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采用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当P小于0.05时,表示各项资料数据对比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危重症患儿对危重症病房适应情况比较见表1。

2.3实验组患者心理状态好转情况

实验组危重症患儿在整个医疗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反应,心理略感紧张、焦虑,经医护人员相应心理护理、分散注意力,自我感觉良好的5例,占16.7%;心理非常紧张、焦虑、烦躁不安、不配合各种治疗严重影响治疗进度及出现危重症加重表现。经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好转者25例,占83.3%;没有出现因为心理极度恐惧,经心理护理无效的。

3讨论与建议

3.1讨论

对于危重患儿的临床干预,除了临床治疗之外,护理干预对于改善患儿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心理护理,能确保患儿积极地面对疾病,增加其战胜病魔的信心。在对急危重症患儿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深入分析不同年龄患儿的心理特点,帮助其克服恐惧和紧张心理。在治疗过程中,患儿经常会出现烦躁不安、哭闹、拒食、治疗不合作等状况,此时医护人员应与家长进行配合,通过劝慰、讲故事和做游戏等方式与其进行交流,拉近与患儿之间的距离,增强其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进而缓解其紧张情绪,从而配合医护工作的开展。

对于孩子而言,医护人员的爱心,亲切的语言、和蔼的态度、轻柔的动作、周到的服务以及各种音乐盒、平板电脑、图画书籍将会减轻和消除患儿的心理和情绪障碍,有助于疾病康复。儿科医护工作者在临床岗位中除了掌握儿科相关的基础和专科的知识与技能,还应熟悉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特点和临床患儿常见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总结和分析,积累完善的心理护理档案,推进儿科心理护理学的发展。

3.2建议

患儿面对医院的陌生环境,在生理、情感、认知方面均有所改变,不同的个性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故医护人员要与患儿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的关系,鼓励患儿说出自己的感觉,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以减轻患儿的疼痛感受。帮助患儿调整心态,提高其对疼痛的心理准备。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可减轻应激反应的强度,提高患儿对疼痛的耐受力和治疗的依从性,帮助患儿稳定情绪,使其以最佳心态接受治疗。

此外,低氧血症也是急危重症患儿常见的并发症,一经发现,应及早为其吸氧,并观察其呼吸状况,待症状得以纠正,患儿好转后,要及时调整氧气流量或停止氧气,防止其发生氧中毒。

参考文献:

[1]陈彦娟,马智晓.儿科危重症患儿心理护理探讨[J].中国农村卫生,2016,(20):53+55.

[2]杨玉芳,张舒梅,黄凌雁.儿科危重症患儿心理护理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20):2928-2930.

[3]盖丽梅.浅谈对急危重症患儿进行优质护理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药论丛,2014,(02):249-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