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

/ 2

78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观察与护理对策

夏燕付俊霞

夏燕付俊霞

(齐鲁医院桓台分院256400)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9-1266-01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近年临床较常见的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有一定传染性的疾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患儿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1]。以婴幼儿为主,大多数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多数患者可以治愈,少数病例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我科2009年3月至2009年9月共收治78例患者,经治疗及精心护理,获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009年3~9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7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手足口病诊断标准,其中5岁以下71例,5~10岁7例。男42例,女36例,男女比例1.2:1。病程4~15d,无临床死亡病例。78例病例中,32例(41.0%)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大部分患儿伴有口腔疼痛、纳差、大便干,较小患儿多伴流涎拒食。所有手足口病患儿均有疱疹或红色丘疹.无疼痛及瘙痒,直径3~5mm,周围伴红晕,内含较少液体,中间稍凹陷,表皮较厚,质稍硬,2~5d疱疹自行吸收,不结痂,不留瘢痕。口腔疱疹分布于软硬腭、颊黏膜和下唇内侧黏膜、舌尖和侧缘及牙龈根部等部位。患者入院后以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为主。轻型患者进行隔离,嘱卧床休息,予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多饮水,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注意个人卫生;予抗病毒治疗,必要时静脉输液,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经过上述治疗,所有患儿均痊愈或好转出院,最长住院治疗时间20d,平均住院时间为7.8d。

2护理对策

2.1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患儿及健康病毒携带者为本病的传染源,本病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密切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水和食物感染。在流行期间,应做好手足口病患儿的消毒及隔离工作,须设立手足口病专科诊室,保持病室清洁、通风,每天对病室的地面、桌面、用具及空气进行消毒。患儿分泌物、排泄物等应严格消毒并统一处理。患儿的各种用具,如玩具、餐饮用具、手绢、床上用品等也应彻底清洗,用含氯消毒液浸泡、煮沸消毒,不宜煮沸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阳光下暴晒至少6h。家属每次护理患儿前后要彻底清洗。加强医院消毒和污物处理,杜绝交叉感染。

2.2发热的护理

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热;对于体温在37.5~38.5℃的患儿,可给予散热,多喝温开水等,体温高于38.5℃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退热剂;对于高热的患儿在使用物理降温的同时可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以防小儿高热惊厥,在降温过程中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

2.3皮肤护理

患儿皮肤的丘疹、疱疹往往由于瘙痒致使患儿抓伤而继发感染,因此应嘱咐家长做好患儿的看护,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防止疱疹破溃感染。嘱患儿出汗后及时清洁皮肤,每晚让患儿以温水洗澡,避免使用肥皂、沐浴露等刺激性物品,沐浴后更换全棉内衣裤。保持床单平整、清洁,修剪指/趾甲,并穿戴脚、手套或长袖衣服,避免因指、趾裸露搔抓皮肤造成继发感染。玩具以柔软、无刺激性、无尖锐棱角、便于消毒的棉布类或塑料类为宜。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及时清理其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皮疹初期涂炉甘石洗剂,疱疹有破溃时涂0.5%碘伏。对斑丘疹、疱疹及其周围皮肤应保持干燥、清洁,修剪患儿指趾甲,避免抓破皮肤,预防感染,如有感染患处外用抗生素及抗病毒软膏,如红霉素软膏、阿昔洛韦软膏等,臀部有皮疹的患儿,要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每天清洗臀部;衣服宽大、柔软、舒适,内衣应以柔软纯棉布为主,并勤换洗;床单应勤消毒换洗,保持清洁、干燥。尽量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

2.4口腔护理

保持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患病期间,可于进食前后可用等渗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年龄小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等渗盐水清洁口腔,以预防感染,已有溃疡者,可用维生素B:粉剂直接涂于口腔糜烂部位,或给予口腔溃疡散局部涂抹,亦可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局部用药宜在饭前40min,可减轻食物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2.5心理护理

患儿由于口腔内溃疡、疱疹疼痛及影响进食后饥饿等原因,多哭闹不安、情绪不稳定。及实行隔离措施后易产生孤独、恐惧心理,多表现为哭闹不安、拒食、不配合治疗等。因此,护士在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取得患儿的信任,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做好心理护理,消除其孤独、恐惧心理,保持情绪稳定,配合治疗,早日康复。

2.6健康教育

最适宜时间是入院后2~3d,与患者亲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做好健康宣教,向家属及患者讲解手足口病有关知识、消毒隔离措施的必要性、口腔护理及饮食调理的方法、皮肤护理及出院指导,指导家长做好病情观察。在院内外通过黑板报、印刷宣传册等方式,向群众普及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告知家长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对托幼机构及中小学重点进行宣教。做到饭前便后勤洗手;定期消毒多通风。在手足口高发季节,避免去人多的场所;避免过度疲劳、增强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减少患病的机会。

手足口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多发生于每年的5—7月,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属于自限性疾病,可不治自愈[2]。但也有少数病例可出现合发症,甚至死亡[3]。目前,本病尚无特殊药物治疗及疫苗预防,所以对于发热、出现皮疹等疑似病例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阻断传播等措施,在配合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加强基础护理和健康教育,严格实施消毒和隔离措施,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病情监测,若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做好抢救准备,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2]。以期患儿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年版)[EB/OL].(2010-04-21)[2010-08-30]

[2]陈建伟.浅谈手足口病的预防与治疗[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3):335.

[3]吴疆.我国手足口病与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