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一声思悠悠——赏析边塞诗的音乐描写

/ 2

羌笛一声思悠悠——赏析边塞诗的音乐描写

赵武之李晓奎

江苏邳州八路中学赵武之李晓奎

起始于汉魏六朝,成熟于盛唐的边塞诗,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在抒发的情感中,有报效国家的豪情,有厌恶战争的悲情,更有思念家乡、牵挂妻子的怨情。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接抒情,更有间接抒情。在远隔千里甚至万里的塞外边关,寄托诗人情感的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有天山明月,青海戍楼;有金河玉关,马策刀环,等等。在这众多的物象当中,能够给人听觉享受的却是便于携带的羌笛(芦笛、芦管),音乐对人有巨大的感染力,因此,有些诗人善于从这一点着眼、下笔,让读者随同乐声进入诗境,通过乐声引发的反应窥见诗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就从描写音乐的角度来欣赏这类诗歌。

一、笛声飞扬触离忧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上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诗前两句描写:远眺,回乐城东面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高的受降城之外,天上地上满是皎洁、凄冷的月色,如同深秋的寒霜。诗人是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孤独凄凉,同时以静衬动,为下面音乐出现作铺垫。

当人们正希望用什么来打破这可怕的静谧时,偏偏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了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里作者并未正面描绘笛声,也未交代笛曲内容,而是化实为虚,给人些许遐想: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怀?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结句用征人望乡的特写镜头,侧面叙写笛声,形象揭示音乐的效果,非常醒目地点明诗歌主旨,令人玩味不已。全诗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

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首句描绘一个壮阔而又悲凉的行军场景。接下来没有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一句,一语双关。《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据《乐府解题》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这里用《行路难》既揭示了诗歌的内容,也引出了诗歌征人思乡的主旨。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属于侧面描写音乐,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传达的是音乐效果。结句与上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摄取了一个回首看的动作,寓情于景,情在景中。让音乐引发动作,让动作蕴含感情,让人遐想,给人回味。

二、羌笛声声藏思怨

高适《塞上听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诗勾勒出一幅边关解冻,春回大地,战士们在傍晚时分,赶着马群归来,而远处的戍楼不时传来悠扬笛声的画面。这正是边塞和平宁静的美好风光,充满了盛唐的开朗和壮阔,乐曲声和月色融为一体,寄托着戍边者的思乡情怀。前两句雪净、胡天、月明等景是实写,而三、四句属于虚写,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和巧妙折字叠合来寄托思乡之情。

古笛曲名《梅花落》属汉乐府“横吹曲辞”。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四《梅花落》解题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南朝至唐的笛曲《梅花落》大都表现怨愁离绪的情感。从戍楼中传来熟悉的《梅花落》曲调,风传笛曲,诗人通过《梅花落》的折分妙手偶得“借问梅花何处落”,一语双关,仿佛风吹的不再是笛声,而片片落梅,一夜之间飘满关山;这里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使得听觉和视觉相互沟通,描绘凄婉的音乐,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读其诗,如闻羌笛,如见落梅,如感乡愁。

王之涣《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二句,展示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奠定了慷慨悲壮的基调。三、四句抒情,写尽边地生活的寂寞凄凉,寄托着诗人对征人遭遇的深切同情。唐时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往往从路边折柳相送;杨柳依依,正好借以表达恋恋不舍的心情。《折杨柳》曲,它属于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杨柳”一语双关,树木憔悴,见柳生怨;曲调悲苦,奏曲伤感。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无法折柳寄情。见杨柳便生愁怨,现在见杨柳不成,听羌笛杨柳曲更生怨恨:“天寒地冻”、“征战无期”、“归家无望”。然而,“怨”也罢,愁也罢,皆枉然,“何须怨”?都是“春风”太无情。这里用拟人、双关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乐曲巧妙化入诗句中,不动声色,藏而不露,深沉含蓄,耐人寻味。

三、一声羌笛两处愁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深秋时节,一位守卫边疆的战士独自一人在烽火城吹羌笛,在悲伤悠扬的羌笛声中思念自己的妻子。诗描写戍边将士的心理活动,传达出久戍盼归、思乡怀亲的真挚感情。这首诗借景抒情,借音乐抒情,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就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的叹息,幽怨、凄苦的笛声触动了戍边将士浓厚的思乡之情。诗最后一句运用了“曲笔抒情”抒情方式,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诗人把征人思亲和思妇念远巧妙融合,真是羌笛一声闹相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当然,通过笛声写豪情壮志的也有,但不是边塞诗主流。如陈羽《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诗歌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后两句以乐景写乐情,清脆嘹亮的“横笛”声,不仅调动人们的感官,而且与“红旗直上”一起表现行军将士的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这里的笛声像是战斗的号角,有声的旗帜,给人力量,催人奋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