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效果沈水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综合应用效果沈水英

沈水英

沈水英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江苏苏州215221)

【摘要】目的探讨分层次管理法在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在职护理人员60名,随机平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护理人员的管理采用分层次管理法进行,对照组采用常规管理法进行,最终对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考核成绩、患者及其家属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护理人员的工作成就感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对两组护理人员情况进行分析,观察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考核成绩、患者及其家属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护理人员的工作成就感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继续深度推广应用。

【关键词】分层次管理法临床护理管理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31-0036-02

护理工作是各科医务工作中的一项关键环节,护士的工作积极性、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患者及其家属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护理人员的工作成就感,都关系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命健康。随着社会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对健康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护理管理是护理质量的最基本的保障,其关乎护理的整个程序,对于患者、护士及医生三方均有较为重要的影响,并且其直接影响着医院的临床医疗质量、社会形象和经济效益等[2]。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我院一直致力于提高护理水平,促进患者的康复。近年来,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效果,值得继续推广应用,现对两组的分析报告公布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把自从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实行分层次管理的科室作为重点研究对象,选取相关科室共60名护理人员,分为两组。观察组30名,均为女性,年龄22—43周岁,平均32周岁;工作时间1—23年,平均15年;其中主管护师8名、护师20名、护师12名;本科学历7名、大专学历18名、中专学历5名。对照组30名,均为女性,年龄21—42周岁,平均31周岁;工作时间1—22年,平均15年;其中主管护师9名、护师19名、护师12名;本科学历8名、大专学历18名、中专学历4名。两组护理人员在性别、年龄、工作时间、职称级学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由本院护理部组建护理分层管理系统。具体内容如下:(1)护理部起草拟定护理分层管理形式的规章制度。(2)护士长负责科室护理分层管理工作的落实。(3)护理分层管理方法的主要内容要通过各科护理人员来实行,并对设定的观察组进行跟踪观察与记录。观察组护理人员采用分层次管理法进行管理,按照由上到下的分层管理模式,由护士长向资历高、经验较丰富的护士分配任务,再由她们向下属的低年资的助理护理人员或基础护理人员分配任务[3];对照组护理人员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由护士长直接分配各项任务。护理管理者要充分挖掘每位护理人员的潜能,充分发挥其特长,为每一位护士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华的良好平台,从而营造一种合理有效的竞争氛围。

1.3评定指标:量化每项考核护理指标,依照评分和考核的方式来进行最终的分析比较。(1)工作积极性的他评、自评。对2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均采用问卷(自制)的形式进行他评和自评,并同时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100%,最终经相关专家审定给出可信可靠的结果。工作积极性他评和自评均分为非常积极、一般、较差3个层次。(2)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考核成绩。由护理部资深护理人员对2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进行综合考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考核评分均采用满分百分制形式,70分为及格,90分以上为优秀。(3)患者及其家属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及护理人员的工作成就感。①患者及其家属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均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形式进行,调查结果分为非常满意、较为满意及不满意3个层次;②护理人员的工作成就感也采用无记名调查问卷形式进行,结果分为较强、一般及较低3个层次。

1.4数据处理: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的计量资料数据一般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治愈率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采用不同管理方式的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理论知识及操作技术考核成绩、患者及其家属和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护理人员的工作成就感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可见观察组各项考核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见表1~3。

表1两组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的他评、自评结果

3讨论

护理是诊断和处理现存的或潜在的健康方面问题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医生不可缺少的有效助手。随着医学领域的不断前进,护理管理模式也在不断的革新[4]。但是目前大部分护理人员的任务较为繁重,精神压力较大,导致产生工龄越长的护理人员工作成就感越低;而人们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更加严格,各医疗机构也越来越注重护理人员的工作效果,在新时代的新背景下,分层次护理管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运产生的一种较为符合现代护理管理方法[5]。该方法注重各个层级的综合管理能力,能够最大限度的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潜力,使临床护理工作水平大幅度的提高,从而进一步的促进患者的康复[3]。而且该方法是在尊重、满足护理人员各项需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调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使其工作起来更加热情主动。同时也使护理人员更明确了各层级之间的责任,促进其对工作负责,对患者负责。

经过本次实验: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比较分析,发现分层次管理法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对护士思维的束缚,相比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说明了分层次管理模式在满足患者及其家属、医生及护理人员自身需求中的可取性及最终效果的可观性和肯定性[6]。因此笔者认为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值得深度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明兰,分层次管理在临床护理管理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15):70-71.

[2]王妮,文锋华,张玉梅,等.层级全责护理模式在护理人员分层次使用中的实践[J].当代医学,2008,2(3):105.106.

[3]陈国纯,分层次管理法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综合应用效果[J].当代医学,2012,18(32):119-120.

[4]刘金荣,“5S”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0,29(2):42-43.

[5]周映平,护理管理中6sigma管理法的应用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7):65-66.

[6]王灵晓,刘学琴,宋慧娟.护理组长在分层次管理实践中对质量建设的作用.中国护理管理,2009,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