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北京市韩村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北京市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策略研究——以北京市韩村为例

潘春梅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102600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面临重基础设施改善,缺乏对乡村产业的关注的现象,村庄产业发展存在同质性的问题。本文以北京市韩村为例,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对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策略进行研究,以期对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理论发展进行创新和补充。

关键词:美丽乡村;北京;产业;文化

1背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建设。北京市积极响应,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编规划、治环境、强服务、重治理、建机制”五大方面,全力打造“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构建幸福和谐的城乡发展格局。

2.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产业面临转型趋势

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求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发展乡村经济是美丽乡村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然而,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着传统农业产业转型的问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市提出非首都功能疏解政策,出台产业疏解清单,市郊的乡村第二产业成为今后禁止和限制发展的内容。北京作为以第三、第四产业为主导的城市,将文化产业方向以首都文化、休闲创意文化为主。因此,北京传统乡村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面临着工业腾退、农业转型和休闲文化产业兴起的趋势[1]。

2.2乡村产业同质性问题

北京市乡村多分布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自然条件的相似性导致产业发展相对单一性和同质性,村庄布局、建筑形态、乡村风貌差异性小,乡村建设存在千村一面的现象[2]。以往村庄规划往往侧重于村庄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重要景观节点的设计、民居改造(保温、外立面粉刷)等物质空间层面的规划[3],工业腾退后的村庄产业转型研究,以及空闲住房和院落、闲置地如何与村庄产业发展有机更新鲜有考虑。

3美丽乡村产业特色策略研究

(1)因地制宜,建立村庄特色化产业

美丽乡村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乡村自然、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个性化、差异化和地域化的发展方向,培育村庄特色,打造独一无二的美丽乡村。自然风光优美、人文景观丰富独特的村庄,培育发展旅游度假型乡村产业;自然条件良好,适合蔬菜瓜果种植,交通便利的村庄,引导发展采摘型乡村产业;风景优美,空气清新,医疗条件较好的区域,鼓励发展休闲养老特色产业;以特色文化资源、农耕文化、乡土文化丰富的地区,适合发展成为文化体验型的乡村特色。在产业选择上,结合自身资源优势、政策支持、经济实力等,选择特色鲜明的产业类型。

(2)倡导文化引领,重塑乡村文化特色

乡村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北京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在美丽乡村规划中,要重视当地人文风情,历史遗迹、风俗习惯,深入挖掘历史遗迹和人文底蕴,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促进文化传承,提升美丽乡村品味。将典故传说、历史事迹、风俗文化,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策划组织、创意包装,都可以用作文化植入,丰富乡村文化内涵。

(3)延伸产业链,打造多元化的体验服务

延伸乡村产业链,向观光、度假、休闲、参与式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方向发展[4]。农业观光型乡村,大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产品向深加工、精加工方向拓展。精心策划体验时间的差异性,延长游客观光体验时间链。例如,早晨生态有氧运动、上午农耕体验、中午特色餐饮、下午手工制作、晚上民俗表演、篝火晚会、夜晚民宿等,不同时段策划不同活动体验。从单一的观光游览向乡村生产体验、乡村产品加工体验、亲自互动体验等多元化服务转变,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产品选择,带动住宿、餐饮、购物、交通、加工、娱乐等关联产业的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

(4)积极推进乡村产业升级转型

在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下,乡村产业面临工业腾退、农业转型的趋势,要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转型,注重美丽乡村产业策划的顶层设计[6]。区域联动,城乡统筹,从全局层面总体定位规划,以区域的政策、功能、空间、资源为导向,梳理整合现有乡村资源,挖掘提炼美丽乡村的特征与精髓,走村庄差异化发展道路,从全局方面总体定位美丽乡村的发展方向和特色主题,推进农村产业转型与升级。

4.韩村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4.1项目背景

韩村位于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镇最北部,“龙脉”南中轴线延长线东侧,距离市中心约1小时车程。魏善庄镇重视青少年足球发展,多次举办“月季杯”超级联赛与足球赛,具有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

京津冀规划强调北京功能疏解,全面清退疏解非首都功能的低端产业,大兴区启动村级工业大院拆除腾退工作,韩村原有十多家企业,已经全面完成腾退,腾退面积为5.33公顷。

4.2产业定位——发展绿荫产业,实现文体强村、产业兴村

魏善庄镇积极推进“以文带产”的产业发展模式,除月季产业外,还大力发展与月季相关产业,实现了农业、文化、旅游三结合。韩村以落实疏解非首都功能为契机,协同魏善庄活跃的文体文化、节庆文化、足球文化,有效利用腾退土地发展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从而实现小农经济到现代经济的转变。基于此,韩村产业定位,以健康中国为构想、以全民健身为理念,打造“足球+产业”的生态基地,建设生态型足球文化旅游特色村。

表1韩村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4.3产品策划

目标人群锁定大兴区乃至北京南城片区的城市生活的年轻人、企业团体、教育集体、打造全民健身的产业模式。以举办体育赛事,开展体育活动,带动赛事旅游经济;开展拓展培训、企业团建、少年夏令营,体验农家美食,吃打造多元化运动基地。

表2韩村产品策划研究

4.4产业布局

结合韩村腾退用地、村庄闲置民宅进行产业布局,分为趣活主题园、活力运动区、球星之家、青少年之家、足球风情街五个产业区。趣活主题园,以趣活为主体,布置色彩鲜艳的小型运动设施,为村民及游客提供休闲场所。活力运动区,布置7人制球场、11制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体育中心设置小型游泳场地、乒乓球室、咖啡厅等,为游客提供服务配套设施。球星之家,利用闲置民宅,以球星名字命名的足球主题民宿,供球友休闲住宿。青少年之家,为来此训练的青少年提供住宿服务。足球风情街,以足球为主体元素的酒吧街,提供烤串、啤酒、赛事直播、聚会、狂欢等活动。

5小结

乡村产业是促进美丽乡村发展的持续动力。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文化资源,培育村庄特色,建立一村一韵,一院一品的乡村特质,提升乡村品牌效应和品牌价值。通过产业策划,延长村庄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打造多元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模式。北京市美丽乡村建设,在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背景下,积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转型,以文化建设为重点,研究和细分客户市场,提供精细化的服务,满足多元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文越,李昊,张悦.北京乡村产业发展困境和规划应对—以柳庄户村为例[J].小镇建设,2011(1),41-47.

[2]李建杰.基于产业导向的美丽乡村规划研究—以河北省馆陶县寿山寺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D].河北:河北工程大学,2017

[3]曾帆,邱建,蒋蓉.成都市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及规划实践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7(1):38-46.

[4]顾国培,张纯纯.打造“青蛙小镇”留住美丽乡愁—苏州市东山镇杨湾村美丽乡村产业导入的实践与启示[J].江苏农村经济,2015(06):38-40.

[5]吴海琴,张卫丽.大都市近郊美丽乡村升级特色小镇路径探索[J].山西建筑,2017(35):6-7.

[6]黄薇,史亚军.北京市美丽乡村模式研究[N].农学学报,2015(5):11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