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双源CT与西门子1.5TMRI对颅内动脉瘤、动脉硬化表现的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3

西门子双源CT与西门子1.5TMRI对颅内动脉瘤、动脉硬化表现的对比研究

莫家强

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537100

【摘要】目的探讨西门子双源CT与西门子1.5TMRI对颅内动脉瘤、动脉硬化的影像表现。方法对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颅内动脉瘤和62例动脉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DSA确诊,其中20例动脉瘤患者检出动脉瘤28个,所有患者均经双源CT血管成像(MSCTA)和1.5TMRI(MRA)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率。结果MSCTA检出动脉瘤27个,敏感度和准确度均为96.4%,检出动脉硬化62例,敏感度和准确度均为100.0%;MRA检出动脉瘤26个,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6.3%,92.9%;检出动脉硬化60例,敏感度和准确度均为96.8%,两种检查方式在动脉瘤和动脉硬化的检测敏感度和准确度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西门子双源CT与西门子1.5TMRI均能有效诊断颅内动脉瘤及动脉硬化,两组诊断准确性无明显差异,1.5TMRI无辐射,安全性高,可作为部分高危人群检查手段。

【关键词】双源CT;1.5TMRI;颅内动脉瘤;动脉硬化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imagingmanifestationsofSiemensdualsourceCTandSiemens1.5TMRIonintracranialaneurysmandarteriosclerosis.MethodsinourhospitalinJanuary2017-December2017betweenthetreated20casesofintracranialaneurysmsandtheclinicaldataof62patientswithatherosclerosis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allpatientswerediagnosedbyDSA,20patientswithaneurysmsdetectedaneurysm28,allpatientsbydual-sourceCTangiography(MSCTA)and1.5TMRI(MRA)diagnosis,comparetwomethodsofdiagnosisaccuracy.Results27aneurysmsweredetectedbyMSCTA,withthesensitivityandaccuracyof96.4%and62casesofarteriosclerosiswiththesensitivityandaccuracyof100.0%.Thesensitivityandaccuracyof26aneurysmsdetectedbyMRAwere96.3%and92.9%,respectively.Thesensitivityandaccuracyof60casesofarteriosclerosiswere96.8%.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thesensitivityandaccuracyofthetwomethodsintermsofaneurysmandarteriosclerosisdetection.Conclusiondual-sourceCTwithSiemensSiemens1.5TMRIeffectivediagnosisofintracranialaneurysmsandhardeningofthearteries,andnoobviousdifferencewasfoundbetweentwogroupsofdiagnosticaccuracy,1.5TMRInoradiation,highsafety,canbeusedaspartofthehigh-riskgroupstocheck.

[Keywords]dual-sourceCT;1.5TMRI;Intracranialaneurysm;Hardeningofthearteries

近年来,我国老年化进程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急剧增加,加上吸烟、酗酒、作息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导致动脉瘤和动脉硬化的检出率逐年上升。动脉硬化是脑梗塞的高危因素之一,此外动脉硬化也会导致患者出现脑萎缩、脑缺血甚至是血管破裂出血,对广大人民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威胁。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重要原因,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1]。因此对于动脉硬化和动脉瘤给予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挽救患者生命有着重要意义。一直以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动脉硬化和动脉瘤的“金标准”,检测准确率较高,但其也有着设备要求高、检查步骤繁杂、价格高、重复性差等缺点,此外,该检测方法对患者有一定创伤,会导致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2]。MRA是一种无创、有效快捷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临床诊断率较高,因此应用较为广泛。MSCTA有着较为强大的后处理技术,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等,在动脉硬化和动脉瘤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本研究对我院收治的120例动脉硬化、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比较MRA和MSCTA在诊断动脉硬化、动脉瘤中的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我院于2017年1月-2017年12月间收治的20例颅内动脉瘤和62例动脉硬化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DSA确诊,其中女性37例,男性45例,年龄32-61岁,平均(42.3±3.5)岁;病程3天-6年。

1.2方法

MSCTA:采用西门子双源CT-SomatomDefinitionFlash扫描仪,患者取仰卧位,自患者颅脑顶部至颈椎进行常规平扫,平扫结束后给予双能量增强扫描,扫描视野、范围等同常规平扫。扫描参数:电流为150mA,电压为A:100KVB:SN:140KV,矩阵512×512,准直器宽度为0.6mm×64.00mm,层厚1mm,间隔1mm,应用实时动态曝光剂量调节、迭代重建技术。采用自动触发扫描系统,颈内动脉起始部位设为感兴趣区域,触发阈值为100HU。采用高压双筒注射器将对比剂碘海醇及生理盐水经肘静脉注入,速率为5ml/s。图像后处理工作站采用MIP、MPR、VR等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获得三维图像,再根据手术需要保存不同角度图像。

MRA:采用西门子1.5T-AVANTO核磁共振机,扫描参数:TR为26ms,Flipangle为25°,TE为7ms,层厚0.6mm,间距0mm,矩阵256×320,采用MIP对原始图像进行三维图像重建。

DSA:采用飞利浦数字剪影血管造影机,进行全脑血管DSA造影,对比剂采用浓度为350mgI/ml的碘海醇,注射速率为3ml/s,每次注射7-9ml。多角度检查,采集2D-DSA图像,于工作站采用SSD、MIP及VR法行3D重建。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MSCTA、MRA检查结果均由我院2位或以上主治医师评估,检查结果与DSA结果进行比较,评价两种检查方法的准确性。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检验水准为σ=0.05。

2结果

MSCTA检出动脉瘤27个,敏感度和准确度均为96.4%,1例漏诊病例中瘤直径在3mm以下;检出动脉硬化62例,敏感度和准确度均为100.0%;MRA检出动脉瘤26个,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6.3%,92.9%;检出动脉硬化60例,敏感度和准确度均为96.8%,其中1例漏诊和1例误诊动脉瘤病例中瘤直径均在3mm以下,2例漏诊病例中动脉硬化均位于颈内动脉虹吸部位。两种检查方式在动脉瘤和动脉硬化的检测敏感度和准确度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见下表1。

表1MSCTA、MRA对动脉瘤和动脉硬化检出情况比较

3讨论

以往动脉硬化和动脉瘤的高发人群是中老年,但随着工作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影响,动脉硬化和动脉瘤的并发人群越来越年轻化,病发率逐渐提高。对于动脉硬化和动脉瘤,手术是有效治疗手段,目前治疗方式较多,但任何治疗前,都需要对病灶部位进行诊断、定位,了解病灶部位具体情况,便于提高手术效果。DSA一直以来都是诊断血管性疾病的重要方法,具有不可替代性,且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优势更加显著,但其也有着明显的缺点,这些缺点使DSA的应用受到各种限制,因此临床中也在积极寻找准确性较高、安全性更高的检查手段[4]。

有研究显示[5],MRA和MSCTA已成为检测动脉硬化和动脉瘤的重要方法,但其敏感度和准确度受到病灶大小、病灶部位、病情程度、设备先进程度及后处理情况等因素影响。对于动脉瘤直径在3mm以下的患者,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度和准确度较较低,本研究中,MRA和MSCTA检测动脉瘤时都出现漏诊和误诊,漏诊和误诊病例中瘤体直径均在3mm以下,由此可见,对于微小动脉瘤,这两种检测方法都可能出现漏诊和误诊。有研究表明[6],在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MSCTA要稍微高于MRA,本研究中MSCTA误诊和漏诊少于MRA,但二者比较无明显差异,MRA在检查动脉瘤时,血流的流速、方向、类型等都会影响检查结果,此外,MRA后处理方法较单一,对图像的观察角度不够全面,一些微小动脉瘤很可能被漏诊,或其他一些细小的扭曲血管会被误诊为微小动脉瘤。此外,检查设备的先进程度也是影响检查结果的重要因素,检查设备越先进,检查敏感度和准确度就越高[7],本研究中使用的西门子双源CT和西门子1.5TMR,前者能进行双能量扫描,扫描过程中能使辐射剂量减少,能量剪影和数字剪影相结合使血管和骨质很好的分离,使颅内血管图像更加清晰,1.5TMR检测动脉瘤有很高的敏感性。

MRA和MSCTA检查的图像都会经过处理软件重新建立,图像失真度明显提高,且测量时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和角度,确保测量准确性。但测量时还是会出现误差,只有反复多次的进行测量才是减少误差的主要手段[8]。MSCTA测量动脉瘤时能清晰的显示瘤腔内是否有血栓及动脉壁是否钙化。MRA相比较MSCTA属于真正无创检查,没有电离辐射,检查过程中也不需要使用对比剂,避免了对比剂对人体的伤害[9]。但MSCTA检查效率要高于MRA,检查更加便捷,图像后处理方式较多,而MRA检查时耗时较多,对于部分重症患者仍不适用[10]。

本研究显示,MSCTA检出动脉瘤27个,敏感度和准确度均为96.4%,检出动脉硬化62例,敏感度和准确度均为100.0%;MRA检出动脉瘤26个,敏感度和准确度分别为96.3%,92.9%;检出动脉硬化60例,敏感度和准确度均为96.8%。由此可见,MSCTA和MRA在诊断动脉硬化和颅内动脉瘤时诊断准确性较高,能准确反映动脉硬化程度、动脉瘤的大小,对于动脉瘤直径在3mm以下者可替代DSA,对于直径在3mm以下的动脉瘤诊断准确率还有待提高。

综上所述,西门子双源CT与西门子1.5TMRI对颅内动脉瘤、动脉硬化的检测敏感度和准确度方面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二者比较各有优缺点,临床筛查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康晓东,孙鹏飞,吕维平,等.三维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E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8):1271-1274.

[2]李海涛,张志刚,田书梅,等.双源CT3.0TMR和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4,30(12):1974-1977.

[3]汪培英,陈霞,王波,等.颅内动脉瘤320排CTA与DSA对照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4):495-498.

[4]王思伽,李跃华,李明华.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4,23(9):826-830.

[5]陈光文,印隆林,李迎春,等.DSCTA和3.0TMRA评价颅内动脉瘤的对比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13,30(5):993-998.

[6]王正盛,罗永军,赵建洪,等.64排CTA在脑动脉瘤合并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7):22.

[7]贾醅,纪文军,田波,等.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3):29-31

[8]贾喆,纪文军,田波,等.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4,12(3):29.

[9]陆志前,余翔,张敏,等.MSCTA、3D-TOF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5):652-654.

[10]王斌.西门子双源CT与西门子1.5TMRI对颅内动脉瘤、动脉硬化表现的对比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5(31):15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