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在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在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刘滔董晓武应华洲盛荣

刘滔董晓武应华洲盛荣

(浙江大学药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是药物化学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和讲授式教学的有机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药物化学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0-0365-02

CaseteachingandDiscussion-basedTeachinginMedicinalChemistry

【Abstract】Case-teachingandDiscussion-basedTeachingareimportantteachingmethodsinmedicinalchemistryeducationalreform.Itcanstimulatestudents'enthusiasmandinitiative,givefullplaytotheirmainbodyrole,andcultivatestudents'innovativeconsciousnessandinnovationabilitythroughthecombinationofcase-teaching,discussion-teachingandtraditionalteaching.

【Keywords】Caseteaching;Discussion-basedteaching;Medicinalchemistry

当前我们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药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也要顺应时代的潮流。药物化学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药物化学学科的飞速发展,传统的“老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培养研究型创新人才的需求[1]。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近几年的药物化学教学中,尝试将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引入其中。本文结合笔者多年药物化学教学中的实践和反思,探讨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在药物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期能够对药物化学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1.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在药物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案例教学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以案例为载体的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作为一种对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及提高学生素质有着独特效果的教学方法,正日益被广泛地接受和采用。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做出判断和决策。案例教学在药物化学教学中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介绍如何发现一个优秀的药物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化学结构的衍化,对学生而言,大量的结构式是相对较为枯燥和不容易学习的。如果引入案例,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再感到与现实有距离感和枯燥感,这将有助于丰富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经多次案例教学的引导分析,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性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在今后新药研发的实践活动。

讨论式教学作为一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参与性的教学方法,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教学模式,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开展课堂讨论可以使学生思考科研问题,接受学术熏陶,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将某些综合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这势必要求学生独立应用综合观点,从而更有利于学生巩固、加深和综合理解课程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讨论对促进学生参与并使他们积极投入课堂学习特别有效,这种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2.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形式与具体做法

结合药物化学课程特点,笔者选取了3个典型药物的实证性案例,详细介绍它们的研发之路:如在抗生素这个章节,我们会引入“青霉素发现”这个案例,会讲述当时弗莱明在实验室开展细菌培养的科学研究中,很凑巧地遇到了多个“偶然”,但他的成功之处在于他能将多个偶然适时地抓住,更为关键的是他发现了未曾预料的实验现象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描述,使学生理解了偶然发现是获得先导物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且深刻认识到执着于任何未曾预料的实验结果对于科研工作和发现真相的重要性,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在平时注重科学研究职业素养的培养;在抗溃疡药这个章节,引入“西咪替丁的研发”,启发学生在化合物结构优化中的创新性思维;在抗菌药章节结合“磺胺的发现”,强调后续的代谢研究是发现真正活性成分的重要手段。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习从个例到普遍、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揭示隐含在案例中的科学思想,寻求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内在规律;从中总结出新药研发的常用方法、经验和教训,并以此为参考和借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性实践技能,通过思考、分析,从而解决新药研发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笔者尝试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引入讨论式教学的模式。具体形式为根据学期内选课学生的人数,将学生分为2~3个研讨小班,每个小班不超过30名同学,分别由1~2名教师负责,讨论课平行进行;每个研讨小班再分成8个研讨小组,每小组3~4人,各负责一个主题的研讨。讨论主题举例如下:药物的代谢反应、以天然产物为先导的抗肿瘤药物的发现、基于肿瘤信号转导途径的药物、氯吡格雷的研发启示[2]以及怎样的分子能成为药物?——化合物的类药性及成药性探讨[3]等等。在课程一开始就将不同的讨论主题分配给各研讨小组,每组学生分工合作,在课余时间完成文献调研及整理,理顺思路,制作演示PPT,期间需要经常与老师沟通交流,并调整内容。然后在课堂内展示研讨主题,并主持讨论,最后教师点评并总结。通过讨论形式,挖掘相关的药物化学原理及知识点,与之前所学的理论知识相互映证,寻找药物发现中的必需要素,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起到启发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使他们对有关内容有了较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获取知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一个个和临床应用药物紧密相关的主题,从问题的提出到讨论直至最后结论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新药研发意识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如先导分子的类药性、成药性分析对新药研发的重要性、基于肿瘤信号转导途径及天然产物等途径也是获得抗肿瘤先导物的重要源头等。同时,团队合作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这是药物研发人员需要具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素质。

3.在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正确处理讲授式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关系

从讲授式教学到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是学生从被动逐渐转变成主动地位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热情往往是相当高涨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可以代替讲授式教学,关键是需要教师结合课程特点,把药物化学理论讲授从填鸭式变为启发式。药物化学课程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其重点和难点,尤其总论部分是药物化学整个课程的基础和灵魂,缺乏这个理论基础,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将无法实行。通过案例教学,会促使他们去思考为何在化合物的结构优化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采用不同的衍化方法,会促使他们结合具体的药物进行分析,并联系到具体的实践中以解决现实问题。讨论式教学可以让之前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药物研发思维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和巩固。因此,在药物化学理论教学中,讲授式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式教学应当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映证已有的理论成果,加深理论的理解和记忆的同时获得科学研究思维,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3.2精心挑选案例及讨论的主题

精心挑选案例及讨论的主题是开展案例教学及讨论式教学成功的关键,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能与之前所讲授理论知识相契合匹配,并具有诱导启发的作用。讨论的主题是基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应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这样能让学生“言之有物”,又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欲望。

3.3注重讨论的技巧

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充当好听众和导演的角色,既要善于听取学生发言,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从争论或提问开始,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指导探索的方法,帮助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当然还要控制并主导讨论,使讨论始终围绕主题,及时纠正偏离主题。

3.4重视案例分析和讨论的点评和总结

主题讨论结束后,教师要及时进行点评和总结,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学生所提出的创新性见解及看问题的独特思维,另一方面,对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加以指正。通过认真的点评与分析,能够使讨论内容更加清晰,使学生感受到案例及讨论过程中所学到的不仅是书本知识的升华,还具有其研究内容的潜在价值。

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而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就是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教学及讨论式教学与讲授式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案例教学虽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但更重要的是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找寻隐含在案例中的科学思想和观点,并联系新药研发的实践活动,解决现实问题。讨论式教学围绕某一精选主题进行讨论,能使学生获得知识上的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药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建巍,宫平,夏焕章,侯雪莲.新形势下我国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的思考[J].药学研究.2015,34,117-118.

[2]白东鲁,沈竞康.新药研发案例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10.

[3]郭宗儒.药物化学专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