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患者中药灌肠与时辰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慢性肾衰患者中药灌肠与时辰关系研究

程静华朱巧虹胡史珍

程静华朱巧虹胡史珍(苏州中医医院215000)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8-0103-03

【摘要】子午流注学说是在祖国医学中“天人合一”学说思想指导下研究人体营卫气血阴阳定时盛衰规律的一门学说。在临床实践中,观察了88例慢性肾衰患者,运用子午流注学说理论进行择时中药保留灌肠护理,特别就症状及肾功能变化与时辰的关系进行了对比。以此说明慢性肾衰择时中药保留灌肠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常规睡前灌肠。

【关键词】慢性肾功能衰竭子午流注卯时中药保留灌肠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是指发生在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后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慢性肾衰的患者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因为慢性肾衰是临床的难治病,药物治疗疗效有限,目前对于慢性肾衰尿毒症期西医以血液透析治疗为主,配合降压、纠正贫血、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防治肾性骨病等药物对症治疗;在进入血液透析之前,仅以药物对症治疗为主,尽量延缓进入血液透析的时间,并无特异性治疗。而中药灌肠疗法已被认为是治疗慢性肾衰最常用的外治法,其疗效肯定。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中药保留灌肠以泄浊排毒,在一定程度上还起到了肠道透析的作用。常规中药保留灌肠时间选择病人晚上临睡前2小时。根据祖国医学所说的“子午流注”,卯时(5~7点)大肠经旺盛。大肠经气血流注于此的时刻,如果能于此时排便对身体是有帮助的。大肠运送排泄废物,择时灌肠,可提高中药灌肠方的疗效。笔者在常规护理中药保留灌肠慢性肾衰竭患者时,结合时辰学说,采用卯时灌肠(晨5—7时),并与常规睡前灌肠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标准2008年3月一20l1年10月的住院患者96例,有慢性肾衰病史或症状,年龄在26—81岁(包括26、81岁),血肌酐在117.4umo1/1-707umol/l,血尿素氮≥6.8mmoU1,内生肌酐清除率在50ml/lmi-l0ml/lmi。

1.2病例分配方法

考虑到失访和中途可能退出试验的人数(控制在20%左右),原计划人选病例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最终收集病例96例,其中88例符合纳入标准,治疗组48例,对照组40例。剔除8例,由4例患者未按疗程灌肠,3例患者未按时复查肾功能,1例患者自行退出。

1.3一般资料

两组88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诊断标准及肾功能分期参照《肾脏病学》[1]。符合慢性肾功能分期均属Ⅱ-Ⅲ期,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0例。

治疗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20-76岁,平均(52.12±10.23)岁;病程2—17年。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19—74岁,平均(49.72±9.81)岁;病程1.5—16年。两组年龄、性别、病程及治疗前各项检查指标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4治疗方法

两组同时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蛋白控制在0.6—0.8g.kg/天,以瘦肉、鸡蛋、牛奶、鱼为主,忌食豆制品;主食以馒头、大米为主,同时配以各种蔬菜和水果,高血压和水肿者低盐饮食。西药对症治疗如降血压、纠正酸中毒和贫血、抗感染等。加用中药保留灌肠。目前采用的中药灌肠方是温肾降浊方。炮附子10g、苏叶10g、仙灵脾10g、六月雪15-30g、蒲公英30g、生牡蛎30g、生军10g水煎取药汁200毫升,放温至38℃,每天保留灌肠一次,一个疗程l0天。

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低蛋白饮食,纠正代谢性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降压、保护肾功能,防治各种并发症,如病情需要配合血液透析治疗),配合中药协定方卯时(晨5-7点)保留灌肠;对照组为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常规睡前2小时灌肠。灌肠方法:灌肠前向患者解释清楚,取得合作,嘱患者排尿、排便以清洁肠道、减轻腹压;患者采取左侧卧位,臀下垫10厘米高的软枕及油布和治疗巾抬高臀部,便于药物顺利进入肠道,灌完后再以5~10mL冲洗肛管;拔出肛管后应以卫生纸在肛门部轻轻按揉,嘱患者尽量保留1h以上,使得药液通过肠黏膜充分吸收,以提高治疗效果。灌肠后嘱患者卧床休息,并作记录,以药液在肠道内保留时间≥1h统计保留灌肠总有效率。

1.5观察项目

1.5.1临床症状恶心、呕吐,便秘,食欲不振,乏力。

1.5.2肾功、血清电解质。

2疗效

2.1疗效的判定

根据全国肾衰保守治疗专题学术会议临床疗效判定标准制定[2]。显效:症状消失或减轻,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增高≥30%,血清肌酐(Scr)降至正常或下降≥30%;有效:症状消失或减轻,Ccr增高≥20%,Scr≥20%;无效:不符合显效和有效判断标准者。

2.2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AS系统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比表示,采用ⅹ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2.3临床疗效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肾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比较(x-±s)

表3总疗效观察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结论

时辰,是古人划分昼夜各个阶段的特定的计时方法和名称。即现代时间医学所说的“生物钟”,祖国医学所说的“子午流注”。子午流注学说源于《内经》,其机制与自然界、人体气血运行,疾病发生发展演变的时间性变化及人体内存在类似生物节律的变化密切相关。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是祖国医学的一大特点。了解时辰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关系,掌握人体的生物钟特点,进行观察和护理疾病,是十分必要的。

3.1子午流注的定义及科学性

“子午”是十二地支中的两个计时单位,是阴阳消长的代称。以“日”而言,子时(23~1时)阴气极盛,子时后阴渐退而阳渐进午时(1l~I3时),阳气极盛,午时后阳渐退而阴渐进。子午两个时辰为日夜阴阳消长的分界和机枢。“流注”的本义是指自然界水系的循环、分布与灌注子午流注学说是指人体的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在一日之中不同时间的消长变化,用以说明人的生理机能活动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每一经脉的功能的盛衰在时间上相隔12小时。根据子午流注理论及现代研究报道,凡各脏腑在主时时辰功能旺盛,在相对的时辰则功能低下。以祛邪为主如行气、化痰、开郁、散结、导滞、清热、泻火、解毒等法应在脏腑功能最旺盛的时候用药,助机体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以补益正气为主的,如:养血、滋阴、助阳、调和脏腑等法应在脏腑功能低下的时候进药,扶助机体正气。这样除发挥药物本身的补泻作用外,还借助昼夜阴阳消长的变化,辅助调理人体机能的阴阳变化。鉴于此,择时用药,可提高中药的疗效。一般情况下慢性肾衰竭患者禀赋素虚,久病肾阳失养,肾阳耗亏,不能温化水液,脾肾衰败,水毒内闭,而致尿少、全身中毒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含有大黄的灌肠方剂并非只是通腑、泻浊、排毒,更可通过肠壁吸收而产生全身作用,有改善内环境不平衡,改善肾小球免疫系统,清除中分子毒素物质的作用[3]应在大肠功能旺盛的时辰予灌肠。故应在卯时应用。

3.2子午流注择时用药运用于临床

历代医家多将子午流注理论用于针灸。有关此方面的报道不可胜举,该针法的疗效已被肯定[4]。据此推论择时用药疗法—子午流注择时灌肠法。首先对疾病进行脏腑定位,然后区分病症虚实,依时辰分别用药施治。笔者对慢性肾衰择时灌肠进行了临床观察,慢性肾衰,病变脏腑主要在肾,肾脏受损,膀胱气化功能失常,水湿浊邪不能排出体外是发病关键。病理性质总属标实本虚[5]。故用药以卯时(5~7点)大肠经旺盛,大肠经气血流注于此的时刻,如果能于此时排便对身体是有帮助的。中药保留灌肠法是将中药汤剂灌注到人体结肠腔内,并利用结肠自身潜在的吸收和排泄功能,清除结肠内和肠粘膜上的有害代谢产物和毒素,以建立起“快速降低血肌酐、尿素氮、血尿酸”的治疗系统,从而达到非透析疗法治疗肾衰的目的。大肠运送排泄废物,择时灌肠,可提高中药灌肠方的疗效。另列对照组,每日常规时间(睡前2小时)中药灌肠。两组疗效结果表明,按子午流注择时灌肠的临床效果要优于常规睡前灌肠。慢性肾衰择时灌肠可以看到一定的临床效果,从中推测其他脏腑病变同样可按“子午流注择时用药法”“子午流注择时用药法”指导临床,加以验证,从而让更多的临床资料证明子午流注择时服药法的临床价值。

护理中择时灌肠亦为保障药物取得最佳疗效的方法。因为这种用药法,顺应了人体有节奏的生理变化,能充分利用体内积极的抗病因素以增强药力。据笔者临床观察,“子午流注择时灌肠法”要优于目前临床上普遍采用的常规睡前灌肠方法。这一原则,从现代时间治疗学的观点来看是十分重要的,使中药的使用更规范、更科学。能够更快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用药的依从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刘平,张鸣和等.肾脏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385.

[2]沈庆法.中医临床肾脏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437—438.

[3]洪用森,陶筱娟.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辨证分型和治疗[J].中华肾脏病杂志,1991,7(5):316—3l7.

[4]黄继春.昼夜节律与中医治疗[J].辽宁中医杂志,1986,10(2):10-l2.

[5]沈庆法.中医肾脏病学[M].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7: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