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创新、探索教学模式探索

/ 2

自主、合作、创新、探索教学模式探索

杨顺涛

一节优秀课,不是单一的教学方法的演示,而是多种方法的中综合应用的表现。一堂课中怎样才能很好地表现自主、合作、创新、探索的教学模式呢?现将本人在教学实施过程的方法及其特点与大家探索:

自主,即自己的见解、主张。学习者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习者能独立地探索、解决问题,并能主动组织和安排自己的学习。是由学生自主而不是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表现为“我要学”,改变了以往的“要我学”,这就是自动性,不但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为什么学习,怎样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能自己确定学习目的,确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自我指导,自我强化,自我监控,自我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补救,积极自动的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前布置预习课文,就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读,从中了解课文的大意,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用不同的符号勾表示不同的内容,如:“—”表示优美的地方,“?”表示有疑问的地方,“…”表示重点理解的地方,“!”表示感情强烈的地方。

能就所学的内容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县多项思维,能从各种角度去认识同一事物,并把它们整合成认知。能应用所学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

预习时分三部曲进行:1默读,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阅工具书理解。2朗读,读出感情,读懂大意,这个环节可多进行几次,3再默读,向课本质疑,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

自主学习是学习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学习手段,因为只有养成自主、独立的学习习惯,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面对问题,你得自己先去解决,不能一遇到麻烦事就去求别人,这是不现实的。

在教学过程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引导他们多想、多说、多做,感受成功的愉悦。

如教学“工程问题”时,教师联系武隆修高速公路建设,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修高速公路中的数学问题。如果让你来当总指挥、打算怎么办?”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思维的闸门打开了,争先恐后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一个比一个想得全面,还真有总指挥的超前意识和胆略。这样的课堂是和谐、民主、蓬勃的,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发展智力,体验成功的愉悦。

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绝不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但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难免有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弄不明白的地方,即质疑,有了这样那样的疑问,怎么办?就要求与同学、同伴,老师交流,合作中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一个人的能力再强,知识面再广,也会遇到一些解决不了的事,这就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向伙伴请教。课堂合作学习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小组合作学习,二是合作交流。在课堂教学在中,教师针对某一问题提出疑问,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并向其它小组进行汇报。小组学习中渐渐不了、认识不到位的,提出让全班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逐步解决。

合作无处不在。即使是在自然界中,人们也不难发现合作的身影。在不大的蚂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工蚁负责探路和寻找食物,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则生育后代,还有的哺养后代。每一个成员既不多做也不少做,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才能生存下去。

世界著名飞机协和客机的生产正是通过合作分工完成的。它的每一个部件,大到机翼,小到起落架上的一颗螺丝,都是由不同国家的专业部门分别制造的。最后再将不同的部件组装,一架协和机才算上了天。合作真的融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合作就是力量。如果仅让你用一支筷子吃反,它几乎连块肉都夹不起来,而用一双筷子,结果就会截然相反。可见,只有合作才能发挥个体不具有的力量,才能拥有大于个体的力量。正如当年诸葛亮指挥蜀军大败曹兵的战役,大多是以少胜多。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诸葛亮清楚地知道,只有合作才具有无穷的力量。

合作的确是一种精神,它源于信任,且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是难以估量的。这个时代呼唤许多精神,而合作精神将永远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不竭动力。

创新学习:创新学习是现代社会提的很响亮的一个字眼,在接受学习的基础上,把原有知识进行整合,实行创新发展.储蓄学习是社会发展提出的严峻的挑战,21世纪科学技术更深入,更快的发展,必将对人类和人身的发展产生更深刻的影响.这使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以及每个公民都在认真思考的问题.改变学习方式,适应社会的发展,作时代的强者.以前学校的教育,只注重基本知识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书本是怎么说的,学生就怎么学,一味接受现存的知识,这必须使人停滞不前,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前人留下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有的东西能禁锢人的思想:所以人们在学前人的经验时,也只得有所创新,才能使人向前发展。。学习时要敢于向课本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不惟书,不惟师。这也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创新精神。一道题,别人只想出一种解题方法,而你想出两种甚至更多的方法,这是也一种创新。在生活中,创新无所不有。如你把现有的筷子做成空心的,这不是一种创新吗?既可以吃饭,又可以喝水。最开始的铅笔上是没有橡皮擦的,这样给学习带来不便,后来有人在铅笔上加上了一个橡皮擦,这很不起眼的发明创造,给发明人带来了千万财产。

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发散思维和探究能力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的法子来自学的法子,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学贵有疑,要鼓励学生多发问,多思考,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善于发现他们思维的火花,向积极方面去加以肯定和鼓励,把学生的思维器官充分调动起来,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坚持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到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每个落后国家的深刻教训,中国创新发展,起步很晚。在诺贝尔奖设立一百多年来中国大陆没有谁获得过此项殊荣,这就引起了中国高度重视。在实施创新的阵地中,学校和科研机构占了主角。但中国不象新加坡之类的国家一样,学校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这样的重任就落到了教师的肩上。

经过小组合作交流,同学有了新的认识,即是一种创新。如果意见不统一,那就需要向更深层次去研究探索。探索分为课堂探索课外探索。

起初食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了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太阳地里晒过几回,夏天的生活尝过几回,才知道抽象的热等。一切发明之母的实践等都提出了“做”的重要性,科学学科的特点更容易让孩子们动起来,很适合在“做”上下功夫,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培养学生契而不舍地探索大自然秘密的精神,课堂上学的东西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在课外继续探究。俗话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没有现成的捷径可走,必须脚踏实地地探索研究。如果在课堂中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就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去查阅资料,探索出其中的奥秘,如果一个人不努力去寻找问题,发现其不同现象、本质,是很难有创新的,所以我们平时就要注意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揭示本质特征。

课堂上,还可以大胆地给学生留足学习活动的时空,留有充分探索和发展的余地,可以让学生上台主讲,教师适当补充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

探索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取决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景。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情境,引起浓厚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态,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让自主探索,并不是放任自流,而让有法可循,不是盲目的进行,要有一定的探索方向,这样才能让进行自主探索活动,才能使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让掌握自主探索的是体现主动发展的标志之一。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合作、创新、探索不是孤立、分割的,而是穿插与整个课堂。

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情景的创设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创设各种各样的教学情景,将课堂还给学生,将探索的空间还给学生,把自主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思维、创新水乳交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