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教师创新教学,归还学生思考主动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2

提高语文教师创新教学,归还学生思考主动权

刘继玲

河北省张北县教师进修学校刘继玲076450

【摘要】:语文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形成和谐民主的交流气氛,还学生主动思考的权力,让学生能深层次地思考,才会有思想的碰撞,才会有创新的火花迸射,才会让语文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使学生用自己的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还学生思考的主动权,使学生有效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教师、创新教学、学生思考、主动权、

语文教学如何体现、践行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必须将对付应试教育的培训学习,变成真正的语文有效趣味学习,还学生主动思考的权力。

“思考”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但是如果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静下心来,认真地反思一下自己的日常教学过程,我们是否发现自己在有意无意中已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了呢?

语文课上,教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将课文逐词逐句磨碎嚼烂了塞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被动记,甚至听也麻烦,记也费劲,哪有心思与时间去思考。教师的讲解霸主权生生地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出一两个问题,说是让学生思考,可是总对学生的回答却大为不满头:“你怎么这样想?”“你为什么如此理解呢?”没办法,教师娓娓道来,且美其名曰“正确答案”。只因正确答案的唯一性,让学生消失了思考的勇气。教师备课,研究教学多,研究学生少,难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认知特点,注重教师传授,忽略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个教学程序全是预设好的流程,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的设计走,循规蹈矩,不越雷池半步。于是,在这木然拘谨的被动中,学生的思维的灵气消失殆尽。课堂上几乎满堂问,随意问,浅层问,简单问,课堂热闹,气氛热烈,但学生无时间动脑,收效甚微。在这这种复一“节”的“无用问”中,学生的思维迟钝,思想肤浅,即使有一些爱专研的学生也经不住这“无用问”的消磨,思考的欲望也日渐消失。

还思考权给学生,这实际是个教育理念的问题。倘若教师高高在上,傲气冲天,那么,即使给也是雨过地皮湿,做样子罢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师必须要深入了解学生,与学生平等地交流思想,形成和谐民主的交流气氛,使学生用自己的的语言阐述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思想,也就还学生思考的主动权,使学生有效学习语文。

一、设置有价值的真问题,让学生“死去活来”

所谓“真问题”就是富有悬念,能真正启发思考,能触发学生心灵震撼、思想飞扬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在于多而杂,而在于精而深。它象剥茧一样,一丝一丝,逐渐深入,最后见真章。真问题不一定所以学生都能准确得出答案,但肯定是每个学生都愿意去思考;真问题并不是答案唯一的,但却能真让每个学生真正获得知识,明白道理,受到陶冶。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用真问题引导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提高。真问题必须是真实的,也就是能够与学生的生活实践擦出火花;问题必须具有必要而现实的挑战性,并通过多数学生提高努力有可能做出有见解的回答。”没有真问题,就没有创新;没有真问题,就没有语文课堂的真正魅力。语文教师潜心钻研教材,摸清学生底数,精心设计真问题,围绕真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有效进行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真问题中“死去活来”。“死去”即让学生绞尽脑汁,深入思考;“活来”即学生最终明白道理,获得知识,受到教育。那么,我们的语文课必将思想飞扬,心灵碰撞,无限精彩。

二、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心甘情愿”

如果教师硬是抓住“主导”权,不管学生学习的兴趣高低,从自己的主观去定内容与方法,必然导致学生主动性的逐渐消退。语文教学要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须将自主选择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要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平等观念,走进学生心灵,真诚询问学生。问什么?问学生愿学什么,问学生愿意怎么学。也许,学生看法有点简单,意见有点片面,思想有点不成熟,但这是学生心中“真爱”,这些也许有利于师生沟通、生生沟通、生本沟通。学生与老师之间多了和谐,少了抵触;多了民主,少了独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必然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得以真正体现。其实,就教材而言,这多是所谓学者们眼中的教材,大多与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差距,对一些学生确实不喜欢不想学的文章,我们没必要逼着学生去苦着头脸去读和学。可以将一些重点和学生喜欢的文章用部分时间学完,其余的时间,可以挑选学生喜欢的报刊杂志上的文章来教。给学生自主选择权,是尊重他们独立人格的体现,也是促使教师主动调高自己的的一种锻炼。给学生学生自主选择权,让学生心甘情愿去学习语文,搭建师生和谐学习的平台。

三、创设足够的时空,让学生真实感悟

语文教学不在于问题的多少,而在于问题的“精巧”。如果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好问题,就应该多化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可实际上我们的教师常常为完成教学任务,却将学生的思考处置在“生嚼不烂”中。这就需要老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等待学生的回答的问题。时间证明,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教师应该有两个最重要的等待的时间,一是指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学生来回答问题;二是指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一段时间,再去评价学生的答案或者再提出另一个问题。因为学生可能要作详细说明、斟酌、补充或改变回答。设置足够的停顿时间以后,学生的表达量可增长许多。我们常说语文老师要善于“倾听”,这“倾听”是由“耐心”作保证的。教师的耐心等待、真诚倾听,定将点燃学生的思维之火,绽放智慧之花。

创设空间,可以是教师的一句追问,可以是教师的一句点拨,也可以是学生各抒已见之后教师抛出一个“仅供参考”的观点,可以是教师的一句由衷的赞叹,可以是学生拿起笔来即兴地写上一段话语,可以是讨论之后的再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空间越多,学生思考的机会越多,空间越大,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展得越长。空间的创设,一凭教师的智慧,更凭教师的人格。

总之,还学生主动思考的权力,让学生能深层次地思考,才会有思想的碰撞,才会有创新的火花迸射,才会让语文教学真正具有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