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学习新知架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1-11
/ 2

帮助孩子学习新知架桥

籍桂华

籍桂华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学习策略,尤其是精加工策略能优化学习过程,改善学习品质,提高学习效率。具体谈体味词语的精加工策略,它对提高理解句子和篇章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学习策略词语精加工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1-0089-01

对于新知的学习,老师们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尽管殊途同归,但是对于老师来说,不同的方法,反映着老师不同的理念,也预示着不同的教育教学效果。长期的实践研究告诉我们,学习策略教学是为孩子们学习新知架起的一座“金桥”。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认识,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由此理解新知的学习就是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不是简单地放在一起,而是用已有的知识解释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或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出新的知识。从而,解决了孩子认知中“知”与“未知”的矛盾,实现由认知的“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这样一个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实,这个过程就是运用精加工策略的过程。孩子们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成长起来的。学习成长中改善着学习品质,提高了学习效率;大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做好奠基。

其实,策略教学涵盖的内容很丰富,仅就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精加工策略的角度来说,理解词语、句子、篇章等方面就可以归纳很多切实可行的策略,这里就具体谈谈体味词语的精加工策略。

词语是造句、谋篇的基本语言单位。关键词语的体味、推敲对提高理解句子和篇章的速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怎样对词语进行精加工呢?通常惯用的策略是利用工具书,采取读注等,对于这两种常用策略本人不想多谈,重点介绍以下几种体味、推敲词语的策略。分别从内涵阐释、运用程序、应用条件、应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加以阐释。

一、口语联系策略

口语联系策略就是将新词与生活中口语意思相应的词语联系起来,以达到对新词意义的理解。例如:“突然”——“冷不丁”。

口语联系策略,类似于换词法,容易受原有口语词汇积累的制约,也容易出现换词不当的现象。为此,在运用此法时,应注意把联系到的同义词或反义词及时放入原语境中检验,以便继续检索,直到提取出恰当解释为止。经常采取口语联系法体味、推敲词,可以激活学生记忆仓库中的原有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知。

二、语素归纳策略

就是用自己的话将词中各个语素的意思归纳到一起,连通顺来理解词义。例如:“狂风暴雨”、“深思熟虑”、“呼朋引伴”。

在运用语素归纳策略体味词的过程中,首先要读词,判断其中是否有某个语素的意思能直接说出或通过查字典找出。如果能,证明这个词可以用语素归纳策略来体味。接着便可以逐个解释所有语素的意思,口头解释不出的可通过查字典确定。最后用自己的话将各个语素的意思归纳到一起,连通顺,从而体味了这个词的意思。否则,要马上选用其他策略。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语素的意思不唯一,在解词时,需要紧密联系语言环境,以确定语素的具体含义。在对语素意思依据语言环境取舍时,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语境联系策略

这个策略经常贯穿于各法的使用过程之中。所说的“语境”即语言环境,也就是这个词所处的句子以及上下文。对于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有些从字面理解它的意思后,放在该句或该文中却无法解释通,而有些词又十分抽象,往往心中知道大意,却无法口头说清,此时这些词就需要运用语境联系策略去理解。

具体运用时,有的先要说说该词语的字面意思,看该意在文中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就要联系上下文重新考虑。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出现了“碰壁”一词。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不难理解,但联系上下文内容,就能知道鲁迅先生并不是真的把鼻子碰到了墙壁上,而是指鲁迅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了挫折和破坏。实际运用中,语境联系法运用的很广泛。

四、同义互解策略

从字面就可以理解其义。即用同义词互相理解体味词义。用这个策略理解、体味词意的关键是能准确地提取出要体味的新词有哪些同义词。使用中往往新词的同义词不只一个,这时还应结合语境联系法进一步推敲,达到准确理解新词的目的。如“愉快”——“高兴”、“慷慨”——“大方”、“谨慎”——“小心”。

五、异同比较策略

如果说以上四种策略多侧重于体味词语的语义,那么“异同比较策略”却多用于阅读、写作中来体会、推敲词的韵味和用词的准确性。所说的“异同比较策略”与“同义互解策略”有相似之处,即:为要体味的词换个近义词,不同的是“同义互解策略”最终的目的是理解词意。而这个策略的使用目的是在理解词意的前提下体会用词的韵味和准确性。

具体做法是:将提取出的近义词和原词分别放到同一语言环境中读一读,目的是比较一下,二者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重在体味其不同处,再进一步推敲究竟用哪一个词好?从而达到了在阅读中体会到词的韵味,在写作时达到用词准确,增强表达效果的目的。例如:《荷花》一文,在描写荷花时有这样一句话“白荷花从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里的“冒”字用得精当,可以引导学生采用此法体会。换用其同义词“钻”“顶”“露”等在原句中读一读,比较中,体会其表达的不同。只有“冒”能表现出白荷花从大圆盘中钻出来时的急切、可爱的动态的美。

六、成语三解策略

成语一般要分三步理解。一解字意,二解原义,三解比喻或引申义。如“守株待兔”一解字意:株,树桩。二解本义:守着树桩等待撞死的兔子。三解比喻义:得到一次偶然的机会不放。再如“浅尝辄止”,一解字意:辄,就。二解本义: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三解比喻义:指不深入钻研。

七、就地取材策略

即用文中句子解释词语。课文中的词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可以借助课文中的句子给予解释。

以上是我介绍的词语精加工七种具体策略。事实上,我们在引导学生对词语精加工的过程中,不但体味、推敲词义,而且还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不同程度的培养和训练。例如:“口语联系策略”、“同义互解策略”、“异同比较策略”、“语境联系策略”等都包括提取或激活“新词”的同义词或“新词”的其它含义,然后通过比较,再体会、概括出“新词”语义。在这个“比较、概括”的过程中学生们认识了异同,把握了词的本质,从而使聚合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训练,使思维更具有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们不能不说,学习策略教学是在帮助孩子学习新知架起一座“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