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马西平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卡马西平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于淑珍

于淑珍

(双鸭山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黑龙江双鸭山155100)

【摘要】目的:探讨卡马西平的临床药理及临床应用及药物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期间应用卡马西平的药理及应用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卡马西平有很强的抗癫痫效能,单用或与其他抗癫痫药合用治疗部分性发作、特别是复杂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以及这些发作类型同时存在的癫痫有效。结论:卡马西平是安全、有效、广谱、没有认知功能方面的不良反应,而得到广泛应用的抗癫痫药。

【关键词】卡马西平;药物应用;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3-0085-02

卡马西平为精神运动性癫痫的首选药,能减轻精神异常,为伴有精神症状的癫痫尤为适宜。同时,本品可用于三叉神精痛,舌咽神经痛;还能对抗由地高辛中毒所致的心律失常;并有抗利尿、抗躁狂抑郁作用。对各类型癫痫均有效,其中对精神运动性发作、大发作和单纯局限性发作疗效好,对小发作和肌阵挛性发作效果差或无效。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对2014年1月~2015年6月应用卡马西平药物治疗的患者60例,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23~69岁,平均48±3.5岁。原发疾病:癫痫患者28例,周神经痛患者23例,精神性疾病9例。

1.2方法

应从小剂量开始,6岁以下小儿从每日5mg/kg(即100mg/d)开始,6~12岁从200mg/d开始,分2次服。以后每隔1~2周加日量100mg,直至发作控制。维持量一般为每日15~25mg/kg(400~800mg/d),不.超过1g/d。本药半衰期较短,应将全日量分3~4次服用。成人开始剂量200~400mg/d,分2次服。必要时以后每隔1~2周加量200mg/d,分3~4次服。一般维持量每日10~20mg/kg(600~1200mg/d),不超过1.6g/d。

1.3药物相互作用

抑制CBZ代谢的药物,在抗癫痫药物中有丙戊酸,及新药萘咪酮、登齐醇、司替戊醇等;此外还有红霉素、烟酰胺、异烟肼、维拉帕米等。诱导CBZ代谢的药物有苯巴比妥、苯妥英钠、扑米酮[1]。CBZ对其他药物的代谢的影响主要有:有使丙戊酸的肝毒性代谢物增加的趋势,可减少乙琥胺和氯硝西泮的半衰期,使氟哌啶醇血浓度减低。CBZ对苯妥英钠的作用不恒定,两药合用时需监测血浓度。此外,CBZ有自身诱导作用,连用数周后、清除率增高,半衰期缩短,稳态浓度可下降达50%,此时需增大剂量。

2.结果

卡马西平有很强的抗癫痫效能,单用或与其他抗癫痫药合用治疗部分性发作、特别是复杂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强直-阵挛性发作,以及这些发作类型同时存在的癫痫有效。药疹30例,血液系统损害15例,神经系统损害8例,其它7例。

3.讨论

卡马西平本品抗惊厥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其能够增强钠通道灭活效能,限制突触后神经元和阻断突触前Na+通道,从而限制突触前、后的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阻断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使神经细胞兴奋性降低,达到抗惊厥的作用有关。抗外周神经痛的作用机制可能与Ca2+通道调节有关[2]。卡马西平的作用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有降低神经细胞膜的钠离子通透性,减少细胞内cAMP,增加脑内5-羟色胺,减慢GABA更新率等作用。其结果是降低神经元的过度兴奋,恢复膜的稳定性。本品口服吸收缓慢且不规律,口服4~8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血药峰浓度为8~10μg/ml。有效血药浓度为4~12μg/ml。本品血浆蛋白结合率较高约为76%。本品经肝脏代谢,并能诱发自身代谢,主要代谢产物为10,11-环氧化卡马西平,占母药的20%~40%,仍具有抗惊厥作用,其作用浓度与本品接近,该代谢产物由环氧化物水解酶代谢,此水解酶可被丙戊酸抑制,也可能先天缺乏[3]。因此有些患者本品血药浓度不高却出现毒性反应,尤其合并使用丙戊酸时。单剂量口服t1/2平均为36小时(25~65小时)。长期服药,由于本品对肝药酶的自身诱导作用,使代谢加快,t1/2降为8~29小时,平均12~17小时。本品72%经肾脏排出,28%随粪便排出。

卡马西平最适用于特发性和症状性的限局性癫痢发作,特别是复杂部分性发作(颞叶癫痫)以及各型简单部分性发作;也适用于特发性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大发作);对于失神发作、肌阵挛发作和失张力发作的效果较差。卡马西平与三环化合物的结构相近,对后者过敏时禁服卡马西平。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嗜睡、头晕、运动失调、恶心、呕吐等,以小剂量开始,可以减少这些反应。神经系统的其他反应有一过性复视、头痛、嗜睡、共济失调,与剂量有关。不自主运动,肌张力不全等也多为一过性。卡马西平优于其他抗癫痢药物的是较少有精神、行为功能的不良反应。此外,有报道本药可有胃肠反应(腹痛、腹泻、口干)和皮肤反应(痒、光敏、脱发、多汗、皮疹),一过性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偶见心律失常,肝功能损害。无致畸作用[4]。用药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血、尿、肝、肾功能等。

慎用于青光眼、心血管严重疾患、糖尿病、对三环类抗抑郁药不能耐受的患者及酒精中毒、尿潴留、肾病患者和老年人。对诊断的干扰,可使氨基转移酶、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尿素氮、尿糖等测试值升高;血钙浓度降低,甲状腺功能试验值降低。用药期间注意随访检查(尤其第1个月内),血象、尿常规、血尿素氮、肝功能、甲状腺功能及监测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由于本品的自我诱导作用,于治疗一阶段后,可能需要增加剂量才能维持原来的血药浓度和发作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1]周珏倩,潘军利,陈树达,陈柳静,陈子怡.卡马西平重症药疹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3):158-162.

[2]蒋文敏.卡马西平在临床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处方药,2014.(8):399-400.

[3]朱曼,孙艳,郭代红,张莉.卡马西平不良反应国内文献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7.16(2):85-87.

[4]阎飞.卡马西平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2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