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立经主任治疗痤疮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梁立经主任治疗痤疮经验

张芸颜洁

张芸颜洁

(云南省中医医院云南昆明650021)

【摘要】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导师梁立经主任认为其发病与湿热风毒痰瘀相关,自拟消痤汤治疗,处方用药有独到之处,疗效显著。

【关键词】痤疮;消痤汤;梁立经

【中图分类号】R2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7-0334-02

梁立经主任是云南省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云南省第三批师带徒名老中医。行医济世50载,善于治疗糖尿病、肝胆胃肠病、妇科、儿科、皮肤科等疾病。笔者有幸拜梁老为师,在临证学习中,对梁老治疗痤疮的独特经验,颇有体会,现整理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分析

痤疮属中医粉刺范畴,《诸病源候论》说:“面疮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疮,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本病好发于青春发育期男女。祖国医学对其病因病机多有记载,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寒薄为皶,郁乃痤”;明《外科启要》认为本病“盖受湿热”所致;《外科正宗》认为“总皆由血热郁滞不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曰:“此症由肺经血热而成”。梁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认为:痤疮的发生与湿热风毒痰瘀相关。现代人大多喜食辛辣油腻之品,致脾胃运化失职,酿湿生热,结于肠内,不能下达,反而上逆,上犯肺系,阻于肌肤而成痤疮;同时在临床中观察到,痤疮患者多为青年阳盛之体,阳常有余,多伴有热象,加之进食发物或精神紧张,化妆品刺激等,热毒袭于上部而成为痤疮,随着热毒入侵,由表及里,由经入络,最终热毒阻滞经络,生瘀生痰,热痰瘀结而致病情反复、加重。

2.治法方药

梁师以清热利湿,化痰行瘀,祛风解毒为基本治法,自拟消痤汤加减治疗,基本方由炒荆芥、防风、蝉蜕、僵蚕、赤芍、丹皮、豨莶草、虎杖、薏苡仁、土茯苓、赤小豆、黑大豆、黄芩、白蒺黎、夏枯草组成。方中豨莶草、虎杖、薏苡仁、土茯苓清热利湿;炒荆芥、防风、蝉蜕、僵蚕、黄芩疏风清热、解毒透表;赤芍、丹皮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赤小豆、黑大豆清热解毒;白蒺黎、夏枯草能散肝经风热,全方共奏清热利湿,化痰行瘀,祛风解毒之功。加减:瘀血证明显者加桃仁、红花、水蛭、乳香、没药;大便秘结者可加枳实、大黄、火麻仁;皮肤瘙痒明显者加用白鲜皮、蛇床子、地肤子、苦参;苔黄腻湿热重浊者可加藿香、佩兰、苍术;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香附。临证应用,疗效颇佳。

3.典型病例

刘xx,女,26岁,2013年4月17日因“面部痤疮反复发作4年余来诊,症见:面部痤疮以额部和口周显著,色红,纳眠可,小便正常,大便干,2-3一行,月经量少,夹血块,舌尖红,微暗,苔微黄,脉沉数。证属痤疮(湿热风毒瘀阻),予消痤汤加减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处方:炒荆芥15g,防风10g,蝉蜕15g,僵蚕20g,赤芍20g,丹皮20g,豨莶草15g,虎杖15g,黄芩10g,白蒺黎20g,夏枯草15g,枳实15g,水蛭10g,桃仁10g,红花10g,4剂,煎汤内服,并嘱患者忌辛辣油腻食物,注意面部清洁卫生,以清淡饮食为主。二诊,面部痤疮较前减少,大便较前通畅,纳可,感局部皮肤瘙痒,舌脉同前。前方加白鲜皮20g,地肤子20g,蛇床子20g,4剂。三诊,面部疱疹明显消退,大便通畅,效不更方,继服上方4剂。其后随访2月,面部疱疹基本消退,未再复发。

按:患者青年女性,喜食辛辣烧烤等食物,面部丘疱疹以额部和口周显著,色红,伴便秘、月经量少夹血块,结合舌脉之象,辨证为湿热风毒瘀阻。治疗以消痤汤加水蛭、桃仁、红花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二诊时患者面部痤疮改善,但是局部皮肤瘙痒,故梁师加用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祛风止痒。三诊时病人面部丘疱疹明显消退,继服上方而愈。

4.小结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颜面部、胸部、肩背部等处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男女[1],其发病率为70%~87%,初起为针尖大小,位于毛囊口,有的呈黑头丘疹,若继续发展可产生脓疱、结节、囊肿、甚至疤痕。现代医学认为痤疮的发病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2]。梁师认为痤疮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病因方面:随着现代饮食结构改变,人们多食辛辣、肥甘厚腻之品,这类食品易损伤脾胃,酿湿生热;同时空气污染或过量使用化妆品,易致毛孔闭合受阻。二是痤疮多见于多为痰湿、阳盛体质之人。三是痤疮患者发病往往与其胃肠功能或女性的生理功能相关,在辨证时应考虑患者的大便及月经表现。故素体血热偏盛,湿热痰瘀是其发病的根本,饮食不节、外邪侵袭是致病的条件。梁师临证从清热利湿,化痰行瘀,祛风解毒三方面着手,随症加减,灵活运用,故效如桴鼓,药到病除,同时重视本病的调摄,强调注意面部清洁卫生,起居规律,饮食清淡对疾病的恢复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使用自拟消痤汤治疗痤疮疗效确切,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苗建章,张婷.痤疮的病因病机及临床分型[J].陕西中医杂志,2014,35(6):728.

[2]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国痤疮治疗指南》专家组.中国痤疮治疗指南(讨论稿)[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