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本经济发展观的演进规律考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0-20
/ 3

西方人本经济发展观的演进规律考察

魏建翔

关键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经济学Westernerthiseconomydevelopmentviewevolutionruleinspects

WeiJianxiang

Abstract:Fromnaturaleconomytime,earlytimecapitalismtimetomoderndevelopedcapitalismtime,humanistdevelopmentviewineconomicalthinkinghistoryunceasingevolution,hasexperiencedfromtheinitiationinthesimplethought,tolaunchesthecritiquestruggle,againfinallyestablishesitscorestatustheprocess.Inwhichwereverymanythepenetratingthoughttoprovidethepreciousmodeltoourcountryeconomydevelopment.

Keywords:ThehumanistSciencedevelopmentviewEconomic

【中图分类号】F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8)10-0003-0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1]这表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理论依据。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人本经济思想的发展过程。

1.自然经济时代,朴素的人本经济思想蕴涵在哲学体系中

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人的天性就是追求幸福,幸福是辨别是非的道德标准。伊壁鸠鲁学派继承发展了德谟克里特的观点,从原子非直线运动的哲学角度证明了个人自由和快乐哲学。马克思在《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给予伊壁鸠鲁个人意志自由理论高度评价,称赞其为“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2]。后来,以第欧根尼为代表的古希腊犬儒学派,抨击奢侈挥霍、占有私产等经济生活方式,追求平等和自由,把朴素的人本经济观发挥到了极致。同时期,中国也产生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4]的人本思想,以及春秋时期“十年生聚,十年教训”[5]、汉初“轻徭薄赋,与民休息”[6]、唐朝“以民为本”[7]的人本主义经济实践。

但是,这一时期的人本经济思想混杂在哲学或政治思想中,没有对经济运行进行专门考察,因此尚未以科学的经济理论指导实践。

2.早期资本主义时代,人本经济学说在批判斗争中发展

2.1从人本出发却走向极端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已经感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残酷不公,于是对“最完美”[8]的经济制度进行想像。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和康帕内拉的《太阳城》,都设想出了绝对公平的公有制社会。他们从以人为本的目标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了首次批判,但是为了追求绝对平等,又采用了完全计划、强制劳动、绝对平均、消灭家庭等严厉措施,结果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本质。

2.2崇尚个人充分自由的古典学派。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受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影响,认为追求私人幸福最大化是人的本性,每个人利益最大化就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国家应当维护个人追求利益的自由。同时,个人的这种追求不能妨碍他人幸福自由,除了经济利益,同样要重视道德情操的作用。斯密的经济人思想既符合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发展,又不忽略社会道德秩序,成为了貌似完美的经济学经典理论。辩证地看,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人本主张,取代了中世纪教会“以神为本”的“经院经济学说”。但是,由于忽略了劳资地位不平等和资本积累的马太效应,无产者无力追求自身利益的现实被掩盖了。庸俗政治经济学家借机把斯密的这一缺陷作为辩护士的武器,得出资本主义制度不朽的结论。而庸俗学派的“以人为本”,实质上是“以有产者为本”。

2.3首次实现无产阶级利益的晚期空想社会主义。随着斯密的资本主义黄金时代过去,资本主义弊端逐渐暴露。以欧文、傅立叶、圣西门为代表的晚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真正将以人为本的社会理想付诸实践,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欧文在苏格兰的棉纺工业区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组织劳动,使由大量堕落人员组成的厂区变为模范移民区。“酗酒、警察、刑事法庭、诉讼、贫困救济和慈善事业都绝迹了。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点,只是由于他使人生活在比较合乎人的尊严的环境中。”[9]他们首创了幼儿园制度,工人每天劳动时间比其他企业少3~4个小时,并在停工时享受四个月的全薪休假。“这个企业的价值还是增加了一倍多,而且到最后一直给企业主们带来丰厚的利润。”[9]这表明,以人为本的生产方式是符合经济发展利益的,用“社会主义模式降低劳动者积极性”来解释欧文的最终失败是片面的。导致其失败的真正原因是:①外因:社会主义尝试遭到资本主义世界合力扼杀,其企业处在不平等的竞争地位。正如恩格斯对欧文的经历的分析:“当他还只是一个慈善家的时候,他所获得的只是财富、赞扬、尊敬和荣誉。……当他提出他的共产主义理论时,……他被逐出了官场社会,报刊对他进行沉默抵制”[9]。②内因:不合理的劳动券制度导致产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不断加剧。欧文建立的社会主义社区向劳动者分发以劳动小时为单位的劳动券,作为交换产品的依据。由于交换各种产品需要的劳动时间是人为计算出来并且固定了的,于是,通过价格规律调节供求的机制丧失了。在没有实行计划生产的情况下,为了获得其他部门的有限的稀缺产品,就要增加自己生产其他产品的劳动来换取劳动券。结果,富余品更加富余,稀缺品更加稀缺。当劳动者发现自己通过劳动换取的劳动券无法获得所需产品时,劳动券制度就走到尽头。欧文的劳动券制度,以及其后的社会主义者蒲鲁东的交换银行制度,都是“必然要遭到失败”[9]的。但是,晚期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可以实现以人为本和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并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源泉。

2.4在“以人为本”与“以资为本”间折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当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出现时,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约翰·穆勒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与斯密同样受边沁“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的功利主义思想影响,他主张社会应满足多数人的福利,认为资本主义分配的不公,导致了无产阶级消费能力跟不上社会生产能力,进而推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他提出社会改良措施,主张提高工人福利,但也反对激进革命。客观地说,约翰·穆勒把无产阶级纳入了人文关怀的视野,比古典学派笼统的自由和人本的意识前进了一步。但是,穆勒没有看到:隐藏在他所谓供求矛盾的表像背后的,是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方式,所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是生产与消费,而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大生产的矛盾,这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是无法根除的。

2.5谋求人类最高福利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资本论》的诞生,揭示了剩余价值、无产阶级贫困化、经济危机等秘密,提出只有颠覆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才能获得人类解放。个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当时最以人为本的学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马克思主义把人文关怀的范围从特定利益集团扩展到全人类。希腊思想家的人本经济是奴隶主阶级的人本经济,经院经济学说的人文关怀是对神的关怀,重商主义和国别经济学的人文充其量是对本国公民的人文,古典学派和庸俗学派的自由是有产者的自由和无产者出卖劳动力的自由。而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建立不分阶级、民族、国家的和谐社会。②马克思主义把福利的概念从经济利益扩展到人的全面发展。《资本论》分析了商品拜物教的神秘性质,解开了人们盲目追求商品和货币之谜。又论证了分工必然导致劳动的异化,只有共产主义把劳动从谋生手段变为生存第一需要时,劳动的异化作用才能被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作用取代。《德意志意识形态》则形象化地提出了个人自由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理想劳动方式——比如“上午打猎,下午捕鱼,晚上从事批判。”[10]马克思的以人为本思想,既建立在物质资料生产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但又超越了以物质财富决定福利的旧观念。

3.现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人为本成为发展观念的核心

到马克思为止,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经济学已无可置辩地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和危机的秘密,再加上工人运动的强大压力,资本主义经济理论就必须另寻出路。于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经济学发展体现出人本的回归。

3.1从个人心理出发的边际学派。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门格尔、瓦尔拉斯、庞巴维克、克拉克为主要代表的经济学家掀起一场影响深远“边际革命”。他们认为,由人的喜好、欲望等心理产生对商品的满足感比生产商品的劳动时间更能衡量福利,而人的满足感具有递减规律,因此,边际效用是价值的决定因素。并运用数理模型加以解释。边际学派从用心理满足程度来衡量福利的基数效用论,发展到认为无法客观衡量的序数效用论,越来越强调人的主观心理因素而非商品的客观存在。边际革命的进步意义在于,①通过效用论把人真正实现的满足作为经济范畴,并用以解释经济规律。②首次充分运用数理模型,增加经济学的科学性,并由克拉克实现了边际学派到数理学派的连贯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完善的地步。”[11]但是,边际效用论忽视了客观劳动是主观满足的基础,陷入了唯心主义。

3.2批判以消费论福利的“有闲阶级论”。20世纪初的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考察了美国繁荣时期的上层社会生活方式,批判了古典学派认为人的经济行为是完全理性的观点,认为消费并非总是实现幸福的手段,而“可能是在实用与浪费两者的多种变化的比率下组成的”[12]。他在《有闲阶级论》中指出,消费受到非理性因素决定,其中重要目的就是显示自己的尊严。上层非生产阶级先通过“明显有闲”的生活方式表现地位,当“有闲”不足以显示其地位时,就采取“炫耀性消费”的手段。炫耀性消费不但不增加其消费者的福利,还以造成他人嫉妒为目的,这样,他批判了“消费既福利”的传统消费理论,抨击了当时流行的非生产消费对福利造成的巨大浪费,是对经济学角度从物向人靠拢的积极探索。《有闲阶级论》的广泛流传,对有闲阶级的生活方式产生重大影响,促进美国消费模式转变。

3.3把社会福利作为研究对象的福利经济学。面对一战后英国社会严重的贫富差距,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首次建立了专门系统研究社会福利问题的福利经济学。他从边际效用的基数理论出发,很容易地说明了贫困阶层增加收入的边际效用大于富裕阶层,进而推断,政府“劫富济贫”的转移支付能够在国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社会福利,得出了“收入均等化”[13]政策建议。在生产领域,庇古提出了“边际社会纯产值”[13]和“边际私人纯产值”[13]概念。如果某生产部门的边际社会纯产值大于边际私人纯产值,说明社会得到了私人生产能力额外的好处,该部门存在外部经济或规模经济等优势;如果如果某生产部门的边际社会纯产值小于边际私人纯产值,说明社会得到的好处少于私人生产能力,该部门存在外部不经济或规模不经济等劣势。基于此,政府应对后一种生产部门征税,用以补贴前一种生产部门,使资源向边际社会纯产值高于边际私人纯产值的部门流动。当二者平衡时,社会福利实现最大化。福利经济学的以人的福利为目标,是经济学人文的进一步回归。其具体政策主张主要有:①鼓励富人自办社会事业;②开征累进的所得税和遗产税;③采取直接转移支付,加强低收入者的社会保障;④采取间接转移支付,对为低收入者提供产品的行业进行补贴。

3.4在实践中促进劳动者就业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并未专门研究社会福利问题,但找到了缓解经济周期对劳动者冲击的有效方法,客观上为维护无产阶级福利作出巨大贡献。首先,凯恩斯批判了为资产阶级推卸责任的就业理论。之前的就业理论认为,劳动力价格由劳动的边际产出决定。这样,只要劳动者愿意接受相当于其边际产出的工资,就总能找到工作,社会上只存在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两种情况。因此,失业就归咎于劳动者的懒惰和求职的暂时性困难。凯恩斯通过分析短期内工资的刚性问题,揭示了非自愿性失业的存在。

其次,凯恩斯提出了解决失业的办法。利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收益预期递减、流动性偏好这三大规律,凯恩斯解释了为什么资本主义社会的有效需求总是不足。认为市场自动均衡的古典理论被颠覆,“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被倒转为“有效需求决定供给”的凯恩斯定律。通过扩张性的政府干预,从大萧条到“滞胀”年代前,周期性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就业是劳动者福利的根本,而正如其著作的书名所体现的,凯恩斯是第一个把就业作为如此主要目标的经济学家。

3.5把人放上生产力最高地位的人力资本理论。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把人作为最重要的经济因素进行研究,创立了人力资本经济学。此前的经济学也都把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但忽视了对劳动者自身进行投资能后天性地形成有独特能力的特殊资本。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国民经济的最重要资源,对其投资包括医疗、企业培训、国民教育、技能推广、家庭迁移五种形式,人力资本投资是最有效率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理论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并对现代人力投资的方式作了专门分析,还解释了20世纪经济发展的诸多谜团:①列昂惕夫之迷。美国总是出口劳动密集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现象违背“要素禀赋理论”这一“真理”,并曾长期困扰经济学界。但比较其进出口物所需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差别,这一矛盾便消除了。②资本边际收入不降反升之迷。20世纪来社会的资本边际收入呈现缓慢提高现象,违背了边际收入递减规律。但把日益增加的人力资本加入资本总量后,这一谜团也得到解释。③国民收入增长快于要素投入增长之迷。此点类同与前一点。④实际工资上升之迷。20世纪来,工人实际工资不断上升。而无论用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还是凯恩斯的名义和实际工资理论,或者是新古典学派的边际产出决定工资论,都会得出与事实相反的结论。但人力资本理论则作出解释:实际工资上升来自人力资本投资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

总结现代发达资本主义人本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先是边际学派把人的心理纳入研究,首次把人的主观感受作为经济学的考虑因素。继而凡勃伦、庇古、凯恩斯等从不同角度摒弃古典的唯消费思想,把人的福利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最后,人力资本理论把人作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20世纪的经济学实现了“考虑人——为了人——依靠人”的发展。注释

[1]胡锦涛.代表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在党的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北京,2007年

[2]卡尔·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1

[3]孟轲.《孟子·卷十四》

[4]老子.《道德经》

[5]左秋明.《左传·哀公元年》

[6]班固.《汉书·昭帝纪》

[7]沈昫.《旧唐书·太宗本纪》

[8]托马斯·莫尔.《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9]弗里德里希·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10]卡尔·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11]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编译.《回忆马克思恩格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

[12]托尔斯坦·本德·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3]阿瑟·塞西尔·庇古.《福利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州350007本文来自《中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8年10月第6期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