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医学理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1-11
/ 2

三元医学理论

武学文

武学文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中医科450007)

【摘要】中医学以阴阳理论为基础,难学难懂,学医一生,不知所终。但三元医学理论把中医学搞的简单化了,清晰明了,病因、病理、病情分型都是“毒郁虚”三个字,学中医用中药不再难。中医理论从阴阳的二元论上升到毒郁虚的三元论,中医变得简单明白,是中医界的好事情。

【关键词】三元医学理论毒郁虚武学文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01-0029-02

三元医学的中医看病时,先分是毒、是郁、还是虚,还是三者有二,或者兼俱。再细分是什么毒?是什么郁?是什么虚?有毒则解毒。有郁则泄之行之畅之舒之达之活之,虚则补之。分清毒郁虚,就知道用什么方法和药物治疗了。所有的疾病无非是有毒、炎症了,郁阻不通了,虚弱不足了,治病只有这三大法,没有别的方法。把中医所有医学理论全部概括至此,学中医简要明捷。

三元病因学、三元病理病机学、三元辨证治疗学,都是毒郁虚三个字,易学、易懂、易记、易用。中医大学毕业后,读此才明白中医,心中豁然开朗。不读此文对中医一生茫然。

一毒

毒:毒所在的病位不同,有不同的炎症和毒素表现。凡各脏腑、各器官、四肢百骸,如有难受痛苦之处,先考虑炎症和毒素病变。各种红肿高起渗出、疼痛、细菌病毒等各种感染、无菌性炎症、物理、化学伤害,或微生物毒素侵害,引起器官变性和机能失调,或漫肿无头,肿胀疼痛者。毒可以发于内脏,也可以发于皮肉筋骨。有寒毒(暗红色,淡红色,不热、漫肿无头)和热毒(红肿高大)的不同。还有人体千种器官、各自症状为主的毒。下面是毒的分类:

1.1风毒:感冒(风寒、风热、风湿),风毒多侵及头面眼目部,流涕、喷嚏、鼻塞伴有寒热为主症。怕冷流清涕为风寒感冒;流清水鼻涕但不冷,可能是过敏性鼻炎;不怕冷流涕,咽干咽痛,为风热型感冒。还有身困、肢节重滞舌苔厚腻的湿浊型感冒,属于胃肠型感冒。另外,皮肤的过敏引起的风团,风邪病毒引起的风疹也属风毒。

1.2火毒:就是上火了。多发于头面部,可见头痛头晕,眼目红赤,口舌生疮,口干口苦,咽部疼痛,耳鸣耳聋。

1.3热毒:就是有热了。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表现者,不怕冷。因各种感染或机体免疫失调引起的变态反应,对身体损害很大,伤害最速,可有各种脏腑和器官的毒。热毒可见于各器官,现列举两种:

1.3.1心毒、脑毒、神经毒:或有发热,心率快,以神志失常为主要表现者,见心悸,胸闷,发热,失眠,重则悸动不宁,称为心脏炎属心毒;四肢抽动,颈项强直,眼目上吊,感冒或发热后出现,实为脑内肿毒或脑水肿为脑毒。因心藏神,供血于脑,所以心脏受损、脑部神经受损的病变,可认为毒入心神,神识不清。神经受损则麻木和感觉迟钝。分心脏毒,脑毒,神经毒。毒的部位:根据脏腑定病位,毒的位置加上毒的性质,就是诊断结论。

1.3.2肺脏热毒:见咳嗽,胸痛,咯痰或咯血,呼吸困难等。“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轻则咳嗽,重则引起肺脓肿,肺炎,胸膜炎,胸水等。

1.4湿毒:胃肠道或肝脏毒性。在胃见呕吐,恶心,泛恶。在肠道多腹泻,腹痛。多因受自然界湿浊引起,宜芳香化湿,有寒湿和湿热的不同,有明显的口干口苦为热症,有明显热象为湿热,无热象为湿阻,胃炎肠炎、痢疾多属此类。宜解毒利湿;肝炎胆囊炎,按湿毒对待,肝胆疾病的炎症类,呈毒性症状者。

1.5淋毒:多见于膀胱热和急慢性肾炎,膀胱炎、尿路感染,男科炎症前列腺炎,所见尿频尿急尿痛症状者,重则伴有水肿,发热。是湿热淋证毒邪引起,治疗清热利淋。

1.6疮毒:就是生疮了。多发于体表皮肉筋骨,以恶疮、溃疡为多见。发于内脏者,因脏腑肿胀引起,如肺痈,已见于肺毒中,肠痈,即阑尾炎、肝痈,盆腔炎等。疮毒可见于体表,也可见于内脏部位。古有“病怕有名,疮怕无名”,看来无名肿毒很可怕,如肿瘤恶疮的感染。

1.7血毒:就是血热。多伴风毒或热毒病中,血毒是以出血为主要表现者。如皮肤潮红成片,眼目红赤,或斑疹隐隐,为毒在营分,为血毒轻症;若引起出血时即为毒在血分,如鼻出血,脑出血,尿路出血,皮下出血,痢疾出血,即血毒症。

1.8(瘟)疫毒:是急性烈性传染病,各有其症状特点,但大以上面所见的毒邪为症状表现。根据病原体不同,有痨毒(结核病)、疟疾,非典、流感、黑热病、艾滋病等。

1.9寒毒:肢节寒痛,缺血性坏死,腹部寒痛。颜色发暗,喜温怕凉,不红而肿,疮面色淡或疮久不愈合。

二郁

郁:郁就是郁滞不通、不顺畅。分气、血、痰、脂、湿、食、水的不同,情志为气郁之首。简单言之,郁就是不通,气滞则胀满,血瘀则痛而青,痰阻则咯痰不利,或喘鸣,或窍蒙神迷;湿阻则身困苔腻,呕吐腹痛腹泻,食积不化则腹胀食少,嗳腐。水停则胃肠有水声,胸胁悬饮咳痛,或身体水肿。脂郁则出现脂肪肝、血脂高和心脑血管疾病,还多见于糖尿病的并发症。

2.1气滞:以情志不畅,易受情绪因素诱发,见胀、满不舒,影响消化功能或身体各脏机能不畅。

2.2血瘀:以痛、青、脉络紫滞、血管怒张或形成组织结块等为主的血循环不良病变。

2.3痰阻:咳嗽吐出者为痰,血中粘稠为脂痰,或因癫疾痰声漉漉,伴神志障碍者,为心神窍闭的风痰。或痰结引起肿大成核者。

2.4水肿:见于皮肤四肢眼目水肿,或胸腔等身体组织各处的积液者。

2.5食积、便秘:常见于消化不畅,或排便不畅。

2.6湿阻:以头晕,腹胀,食少,身重脘腹闷胀,苔腻为主症。分湿热、寒湿、湿浊。

2.7脂郁:包括血脂升高引起的血管硬化、供血不畅所出现的各种心脏供血不足、脑供血不足及梗塞。

三虚

虚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不同。

3.1气虚乏力,以倦怠疲乏为主表现。

3.2血虚,面色无华,爪甲仓白无血色,或心率快,动则心悸;

3.3阴虚,生内热,津液不足,干燥或眼目干涩,手足心热为阴虚火旺;

3.4阳虚则外寒,阳虚身冷,身体机能下降。或腹部冷痛,或肢体冷痛,或阳萎、疲乏怕冷等各种以冷和机能下降为主要表现。身冷遇热即减与风寒感冒不同。

有毒了,郁阻了,体质虚了。万病丛生,不离其宗,根在毒郁虚。见知知源,毒郁虚,中医理论一文知之。

四临证大钢应用要决:

4.1病位加病性就是诊断结论。一是定病的性质,即分清毒郁虚,再定病位。病位加上病性(毒郁虚)一旦确定,诊断一经确立,就知道如何治疗了。疾病即有器官的变性,诊病先考虑毒,细分是什么毒?哪里器官毒?是什么郁?郁在什么地方?是气郁?血瘀?痰郁?脂郁?湿郁?食积?水停?分而治之。虚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分而治之。有毒则解毒。有郁则泄之行之畅之舒之达之活之,虚则补之。治病只有这三大法,没有别的方法。导之、引之是什么法?也是治郁之法也,余类仿此。如心火,脾湿,肺热,心血瘀阻名词,有病的位置,有病的性质,这就是诊断结论。有了诊断结论,自然就有了治疗的方法,就有相对应的药物。

4.2三元合一大道归元上善若水三元合一就是对疾病要毒郁虚统盘考虑,毒郁虚三个字一个不漏地过滤一遍,才做好三元合一。毒郁虚中或只有一种,或有两种,或三种都有,用排除法,逐一考虑,综合分析,做到不误诊不漏诊。根据病人的表现,辨别症候,先分是毒,是郁,还是虚,还是三者有二,或者兼俱。理论溶合,象水一样溶于心中,化为无形,做到大道合一,上善若水,一是至大之数,实现三元理论的最高境界。

4.3三元之中还有三元,毒郁虚中有毒郁虚。如病人疲劳无力,看是气虚,实则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的血郁,也可能是病人有高热的热毒证;再肝炎病人的疲乏无力,看似气虚无力,实则是湿热毒证引起的无力。所以三元之中还有三元,毒郁虚中有毒郁虚。三元中还各有毒郁虚,综合分析。

五三元道:

掌握以上三元,就是三元道!医学尽之矣!要想全道,武学文的道必须武术、医道和做人的道。武术以李小龙大道若无的武术理念,练武学文的大翔功;学三元医学理论,质朴无邪,回归本元,无欲无求、有益社会的道学思想为主。

毒郁虚,西医的必学课,中医大学生的提高课。三元医学思想学中医,学成快,容易用,效果好。此一节毕之矣!西医的各种检查检查方法是中医诊法的延伸和发展,结合应用,不必排斥,如B超、CT是中医望诊的发展,它丰富了中医学的诊断内容,生理病理解剖诊断学。三元医学都兼收而用之,三元医学是医学的总括。

六应用举例:

一个病人上腹痛,第一个医生看完诊断为:“气滞”,给理气药治疗无效;再换一个医生,诊断为“消化不良”,给消食药治疗无效。病人三诊,第三个医生诊断为“胃平滑肌痉挛”,用解痉止痛药治疗无效。第四诊到三元医生这里,诊断从毒郁虚开始首字是毒,做超声检查也印证了病人实为:“胆囊炎已化脓”,治疗以解毒消炎为主,治病直接治到了病根上。理气、消食、化瘀为瘀治郁为辅,用药效果大不一样。

结论:“读书破万卷,临证却茫然”,是中医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好多同学为此改行,因为中医辩证用药难以把握,难以有同一的疗效。中医的辩证问题,是困扰医生的大问题,也是制约治病效果的大问题。有了三元理论,如同黑暗之夜豁然开朗,茅埋顿开。原来中医竟然是这样!解决了几千年留下的老问题。这样,不论各种程度的中医,学了三元后,都忽然间感觉登堂入室,标准一致,人人能听说明白,解决了中医理论的现代化问题。

新易三元医,中医不学,不成中医。西医不学,不会治病。中西皆学,中西医学走向统一。以后不存在中医西医,学过后皆为新易三原(元)医。

病机只有三种:知之者,毒、郁、虚。万病归宗,今天合形。哲学的最高境界是剪枝蔓,立主干,化繁为简。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病位诊断,参用西医,病情辨治,不离毒郁虚。治病以毒副作用小的中药,这就是三原医学新中医的特点。

武学文还把中药全部按毒郁虚分类,结合上面的基本理论,有毒郁虚就知道用什么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