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硫仑样反应的救护体会

/ 3

双硫仑样反应的救护体会

李芳1马健2肖翠蓉3

(1.湖北武汉汉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湖北武汉430015);

(2.武汉市洪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武汉430015);

(3.武汉市十一医院护理部湖北武汉430015)

【摘要】目的:增强患者对双硫仑样反应的防范意识,有效提高疾病的救治成功率。方法:通过一例双硫仑样反应病例的救护,探讨双硫仑样反应的急诊救治和护理。结果:经过积极有效的救治,患者疾病痊愈,并通过亲身经历,加深了疾病的认识,提高了自身防范意识,能自觉的采取措施,避免疾病的再次发生。结论:双硫仑样反应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疾病发生迅速,病情危重,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病人生命。快速反应的院内急救系统是疾病抢救成功的保证,作为一线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急救技术和较强的急救意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遵照规范严谨的急诊抢救程序有条不紊的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从而才能有效的提高双硫仑样反应的抢救成功率。此外,双硫仑样反应是一种可控可防的疾病,关键在于预防,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疾病的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范意识,才可减少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双硫仑样反应;急诊救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5)7-0379-02

双硫仑是一种戒酒药物,服用该药即使饮用少量的酒,身体也会产生严重不适而达到戒酒的目的。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某些药物,其化学结构或作用机理与双硫仑相似。双硫仑样反应又名戒酒硫样反应,是由于应用药物(头孢类)后饮用含有酒精的饮品(或接触酒精)导致体内“乙醛蓄积”的中毒反应,酒精进入体内后,首先在肝细胞内经过“乙醇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醛”,乙醛在肝细胞线粒体内经过“乙醛脱氢酶”的作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一步代谢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由于某些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了肝细胞线粒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乙醛产生后不能进一步氧化代谢,从而导致体内乙醛聚集,出现双硫样反应。而引起的中毒反应,它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临床症状多表现为面部潮红、眼结膜充血、视觉模糊、头颈部血管剧烈搏动或搏动性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出汗、口干、胸痛、心肌梗塞、急性心衰、呼吸困难、急性肝损伤,惊厥及死亡等,查体时可有血压下降、心率加速(可达120次/min)及心电图正常或部分改变(如ST—T改变)。【2】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主要是头孢类和咪唑衍生物,头孢菌素类药物中的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拉啶、头孢美唑、头孢米诺、头孢孟多、头孢氨苄、头孢克洛等。其中以头孢哌酮致双硫仑样反应的报告最多、最敏感【3】,若不积极治疗,可严重危害病人生命,本文通过一例双硫仑样反应病例的救护,对其急诊救治和护理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李某,男性,59岁,于2010—6—1719:00扶入门诊,神志清楚,诉上午因感冒在外院输注了头孢哌酮,晚上饮了白酒2两后,突然出现面色潮红,心慌、胸闷、头痛、全身冷汗淋漓,入院前已小便失禁,查体:T36.5℃P100次∕分R19次∕分Bp60∕40mmHg,测随机血糖为7.4mmol∕L,行心电图检查提示:心肌缺血,ST—T段明显压低,结合患者用药史,考虑为双硫仑样反应。入院后立即平卧、保暖、4升∕分氧气吸入,遵医嘱行心电监护、导尿,并建立留置静脉通道,给予纳洛酮0.4mg静脉推注,及平衡液500ml,果糖氯化钠250ml、维生素C2.0g,肌苷0.4g静脉滴注,19:40患者皮肤干燥、红润,出汗症状缓解,21:30患者呕吐黄色胃内容物约200ml,立即给予奥美拉唑80mg静脉滴注。经过上述治疗,患者病情好转,于23:10诉头痛、心慌、胸闷症状缓解,暂未见呕吐,P107次∕分R20次∕分Bp113∕50mmHgSpO297%,遵医嘱出院。出院前,通过疾病的宣传教育及患者的亲身经历,使患者及家属了解了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病原因、机理和预防措施,提高了自身防范意识,并表示能自觉的采取措施,以避免疾病的再次发生。

2急诊救治

2.1患者入院后,护士应迅速询问病史,监测生命体征,此例病人Bp60/40mmHg,皮肤湿冷,已处于休克状态,立即置患者于休克卧位,行抗休克处理,备好各种抢救器材。

2.2及时清除口鼻腔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4—6升∕分吸氧,以改善组织缺氧,并监测随机血糖,行心电图检查,以排除心血管及其它疾病。

2.3建立静脉留置双通路,一条静脉通路快速静脉滴注平衡溶液以扩充血容量;另一条静脉通路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如纳洛酮,根据病情必要时予以升压药如多巴胺静脉滴注,并依据血压调整滴速。配合医生及时、准确地实施各治疗、抢救等措施,不断评价治疗与护理的效果。

2.4遵医嘱行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病人的心率、血压、神志、呼吸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2.5患者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以防止呕吐物窒息,注意观察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待医生检视后,应及时处理呕吐物,以保持空气新鲜。

2.6患者床旁备齐急救器械及药品,如除颤仪、吸痰器、喉罩、呼吸气囊、呼吸兴奋剂、利尿剂等其他抢救药品。

2.7遵医嘱正确采集血、尿、便、痰及引流物标本,及时送检,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医生。

2.8护士在执行各项医嘱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及查对制度,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时应注意配伍禁忌。对于急救时的口头医嘱,应向医生复述一遍,双方核对无误后再执行,抢救使用的空安瓿,应保留24小时,以备查。

2.9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准确书写护理记录,抢救记录在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补记。

3护理:

3.1嘱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休克期可采取休克体位,待休克症状缓解后可采取良姿卧位【4】,既可以使患者感觉舒适,又可以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预防压疮和肢体挛缩。待病情稳定后方可逐渐下床活动。

3.2饮食护理:急性期及呕吐频繁时应暂禁食禁水,待病情稳定、呕吐停止后可适当进食流质并逐渐恢复饮食。

3.3做好基础护理:患者全身大汗淋漓,应及时拭干汗液,注意保暖,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应定时翻身,并建立床头翻身卡。翻身间隔时间应视病情而定,一般为2—4小时。为防止感染,每日行口腔护理及尿道口擦洗2次。

3.4管道的护理:应保持各管道的通畅,避免管道扭曲、挤压、折叠,并妥善的固定导管,以防止管道的滑脱。每天应更换引流袋一次,注意保持无菌,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做好记录,发现异常,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3.5病情观察:

3.5.1密切观察患者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变化,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当病情有变化时,应随时记录。

3.5.2观察患者口唇、皮肤、指甲的色泽及肢体末梢的温度,注意微循环情况:如病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冰凉提示微循环血液灌注不足;而皮肤逐渐转暖、出汗停止则提示微循环血液灌注好转。

3.5.3观察患者用药后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3.5.4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避免挤压、扭曲、折叠,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

3.5.5当患者发生呕吐时,应及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注意观察患者呕吐性质及呕吐物的颜色、性质、量,为病情动态变化提供依据。

3.5.6密切观察临床生化指标,对于判断病情及评估治疗效果都有重要意义。

3.5.7预防并发症:及早发现并发症的早期征象,如心衰、急性肺水肿,必要时根据中心静脉压及血压的数值,调整输液速度,以确保病人安全。

3.6心理支持:因起病突然,症状明显,患者及家属均有紧张、恐惧的心理,抢救时医护人员应陪伴床旁,待患者病情平稳后护士要安慰患者及家属,向其说明原因,介绍有关抢救成功的病例,给予心理支持,做好心理疏导,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及治疗。

4健康教育

双硫仑样反应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由于疾病发生迅速,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又无特异的医技检查项目,因此常被误诊为过敏反应、输液反应、乙醇中毒,急性冠脉综合症【5】,其临床危害性极大。但大多数患者对该疾病了解很少,甚至根本一无所知,常常掉以轻心,用药后主动或被动饮酒而发病,不但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身心痛苦,更带来了额外的医疗费用,造成了医疗资源浪费。对疾病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是促使此类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因此如果能采取生动、有效的方式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人群对疾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则可大大的降低该病的发病率。防范措施:首先,加强宣传,增进认识,可在门诊及住院部设立健康教育宣传栏,发放宣传单或宣传手册,宣传用药知识及注意事项,在社区科普讲座中加强对双硫仑样反应的宣传及教育,以提高人群的疾病防范意识;其次,在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须仔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及过敏史,询问饮酒习惯,同时严格掌握用药适应证,合理选用药物,防止滥用倾向,合理联用配伍,不能同时使用含乙醇的药物。对于疑似双硫仑样反应者,应仔细追问近期用药史,以免误诊。护士在使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的药物时,静滴开始速度不宜过快,并密切观察,有抢救意识,一旦出现双硫仑样反应,应及时停药和停用乙醇相关制品,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再次,对使用可引起双硫仑样反应药物的患者,应重视对患者的宣教工作,提醒患者酒精会与头孢菌素类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并告知患者在使用上述抗菌药期间及停药后14天内,均应避免饮酒或进食含乙醇制品(包括饮料、食物、药物),如白酒、黄酒、啤酒、酒芯巧克力、藿香正气水、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用酒精进行皮肤消毒或擦洗降温,尤其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应注意。

5小结:

双硫仑样反应又名戒酒硫样反应,是指使用与双硫仑具有相似作用的抗菌药期间或之后不久,饮酒或服用含酒精饮料导致体内的“乙醛蓄积”而引起的中毒反应,它是临床常见的急症,疾病发生迅速,病情危重,若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病人生命。此例病人因输注头孢哌酮后饮酒而发病,入院后立即启动快速反应的院内急救系统,通过简单的询问病史,迅速做出判断,遵照急诊抢救程序,给予抗休克及对症支持治疗,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严密的病情监护及优质高效的护理,患者救治成功。通过分析该病例的成功经验,不难看出,快速反应的院内急救系统是抢救成功的保证,作为一线的急诊医护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急救技术和较强的急救意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遵照规范严谨的急诊抢救程序有条不紊的配合医生进行抢救,从而才能有效的提高双硫仑样反应的抢救成功率。此外,双硫仑样反应是一种可控可防的疾病,关键在于预防,应发动社会力量,加大宣传力度,做好疾病的健康教育,提高人群防范意识,才是减少疾病发生的根本。

参考文献:

[1]司爱霞,高大平,丁萍.头孢菌素类药物引起双硫仑样反应2例护理[J],吉林医学,2007,(4):547

[2]孟英杰.警惕饮酒致头孢类抗生素双硫仑样反应32例分析.临床合理用药,2009,2(4):45-46

[3]王淑文,陈水平.脑卒中偏瘫患者急性期体位护理对生存质量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9,25(9):24-25.

[4]任爱香,李玲.双硫仑样反应救治护理体会.中国医药科学.2011,4:144.

[5]王海龙,卢雪,王海峰.26例双硫样反应治疗体会.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9:29-30.

[6]张如梅.双硫仑样反应的护理体会.现代中西结合杂志.2010,19(25).

[7]段俊华.双硫样反应社区防治分析.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5)

[8]施云升,王正明.双硫样反应1例报告.中国医学创新.2011,08(36)

作者简介:

李芳,工作单位:武汉市汉兴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管护师,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