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7-17
/ 2

父母如何对孩子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

燕梅

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摘要:在儿童家庭科学教育中,为了提高儿童的科学素养,家长应树立正确的科学教育观,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支持和引导儿童的经验建构,并善于进行随机教育,培养其科学探究习惯,不仅让孩子们具备一种能够主动探索的精神,更重要的对儿童进行有针对的指导,陪孩子“做科学”,使孩子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科学概念。

关键词:科学;科学概念;探究;学习

本论文得到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经费资助。

一、为什么要开展家庭探究式科学教育

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儿童很多的科学经验来源于家庭,大部分儿童都能从日常生活中获得许多与自身息息相关的科学经验,可见家庭教育在儿童的科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为什么要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社会发展的压力。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将越来越集中于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情绪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我们和孩子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绝不只是为多教给学生几个知识点,而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精神。

(二)来自科学家的意见。“做中学”科学教育,由中国教育部、中国科协、中国科学院共同从法国引进该项目,是基于动手的探究式学习方法在幼儿园、小学中的应用,目的可以提高儿童科学素养,培养儿童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来自学习科学(神经教育学)的启示。儿童时期最早发育的是与语言、感官、情绪有关的脑区,儿童天生就对许多问题感到好奇,抓住儿童的关键期,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让儿童动手动脑“做科学”,不仅可以让他们获得丰富而多样化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和探究热情,有利于在关键期让儿童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

(四)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目前班额过大、课时有限以及实验器材等原因的限制,有必要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来配合幼儿园和小学的科学教育。家长不仅可以尽可能地配合幼儿园准备实验材料,也可以利用家里随手可得的材料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二、家庭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原则

科学教育有助于儿童养成自由探索的态度与独立思考的人格,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我们倡导对孩子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这里包含三层含义:首先,它强调让孩子在既动脑又动手中学习科学,强调孩子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其次,“是探究式的,让孩子带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学习,而不是盲目地进行操作,第三,这里强调的是“学习方法”,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包括学科学的方法,而不以特定知识的掌握为主要目标。在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是要注意一些原则。

(一)父母的角色

父母首先应该是一个探究者,只有家长认识探究的本质,了解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的方法及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这样在科学教育中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的活动,才能让儿童更好了解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的技能和过程。父母还应该是一个好的环境的创设者。父母要保证孩子的探究活动的时间,在孩子们的心中,“做”什么的愿望永远那么强烈。只有亲身经历了过程,才会有真切的体验,而这种体验是永远留在脑中不可磨灭的。因此,我们要大胆放手,给孩子留出充足的探究时间。家长在陪孩子科学探究时是一个引导和组织者。因此家长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孩子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在不同程度的探究中,家长的指导作用就更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实践中要不断总结,不断尝试,把握好指导的度,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性教学。

(二)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

儿童是怎样体验世界、如何与他人交往,怎样提出问题,以及在这些过程中怎样建构知识。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和科学家之间存在令人惊讶的相似之处。科学家和儿童一样,充满疑惑与好奇,不断地困惑、检查、对观点进行探查。我们在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一定要关注以下几点:

1.关注儿童日益增强的自主性。我们一定要给儿童机会使他们变得独立,让他们在恰当的时候做选择,依靠他们自己而非成人来选择材料和方法,家长在和儿童互动中的许多方式实际上都形成了儿童对成人的依赖,其结果就是孩子将成人看作是知识的来源,如果我们给孩子机会解决问题,让他们在自我主导的情景中尝试,就能够促进他们自治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考虑孩子智力发展和心理自主的双重需要。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孩子自主性的发展。

2.关注儿童的情绪。思维、情感与情绪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学习至关重要,因为情绪能够激发儿童的兴趣,也决定儿童是否能够记住相关信息。研究发现:当自然世界和物理世界事件的经验能引起儿童的情感共鸣或情感参与时,这些经验就会对儿童产生永久的意义。所以家长一定要创设好的心理环境,支持儿童的科学探索活动,让愉悦和好奇充盈在持久的学习过程之中。

(三)陪孩子“做科学”

我们要明白教儿童去怎样去“做科学”比教他们学习科学知识要好得多。孩子在学会如何“做科学”的同时也就学会了科学知识。他们必须学会如何观察、如何创造、如何提出新观点、如何探究、如何开展调查以及如何分析与评价。我们家长也无须绞尽脑汁,把无数的科学事实、原理和概念装满孩子的头脑,误以为这样才能帮助孩子适应目前或以后的生活。那么什么是“做科学”?科学家是怎样“做科学”?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家是通过不断探究来做科学的,即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形成理论、发现更多的信息或挑战他人已形成的观点。我们将注意力必须转移到科学过程中来,科学过程包括12步:观察、分类、交流、测量、预测、推断、识别控制变量、形成与验证假设、解释数据、界定变量的操作定义、实验与建立模型。家长一定要鼓励儿童运用科学过程来探究科学。在这个注重过程的方法中,科学知识是儿童在探究科学和掌握探究过程能力时可以利用的跳板。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离不开科学内容,而科学探究能力获得后,又可促进儿童对新的科学内容的学习。

三、家庭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

现实中并不是父母不重视孩子的科学教育,而是缺乏有效的方式方法,往往表现为“心向往之,而力不足兮”。其实只要对“科学”有正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游刃有余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增长科学经验,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科学教育要回归到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探究性实践能力的本位,帮助儿童了解科学知识,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

(一)家庭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内容

1.引导孩子了解自然、环境及其和人类生活的关系。大自然是最好的科学教育场所,也是最好的老师。变化的树叶颜色、冒尖的竹笋、飞舞的蝴蝶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研究的对象。儿童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科学的气息,处处都有科学的影子,家长可以引导儿童探索沙、石、土的物理性质,感受水的无色、无味、透明,探索一些和水有关的物理现象。

2.引导孩子探究身边事物的特点及变化规律。引导儿童把科学知识与他们生活的世界联系起来,感受科学之真。让孩子观察和探索常见的天气现象,观察风、云、四季的变化,探索冰、雪、雨人、雷等天气现象。以及通过游戏、实验探索各种各样各种力(引力、浮力、摩擦力等)、光、热、声、磁、电的现象。

3.引导孩子感受科学技术及其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孩子认识现代家用电器并知道其主要用途,让他们了解现代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等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方便;让孩子了解现代农业如大棚蔬菜、无土栽培、机械化饲养等,让他们能进行简单的科技小制作。

(二)家庭探究式科学教育的学习步骤

每个儿童对于这个世界是有一些原有的概念的,家长应该设置情景或者通过提出问题,了解儿童关于某个问题的科学前概念,然后,家长在陪孩子做科学的过程中遵循简单的几个环节就可以,也就是先让孩子猜想预测,再和孩子动手实验。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大致包括下列基本环节1确定探究的题目-----提出儿童关注的问题,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水平,能引起他们的探究兴趣的问题。2推测与讨论-----儿童主动知识经验,家长要鼓励儿童对问题的答案进行推测。3进行试验和观测-----让幼儿获得事实依据和实证材料,引导儿童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客观世界。4.处理信息和数据-----让儿童对事物进行客观描述,家长要指导儿童用适宜的方式纪录活动的信息。5.表达和交流-----让幼儿自己表达和倾听别人,家长倾听、鼓励并重复儿童的关键陈述,发现并引导儿童关注自身探究结果的矛盾和不一致性。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的,也可以是部分进行,家长要根据活动的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相关环节,不需要每次活动都完成整个科学探究全过程。

结语

强调探究、体验、发现意味着儿童科学学习方式的变革,意味着儿童在“做”中学习科学,意味着通过亲历让幼儿感受、体会科学的真谛,意味着幼儿科学教育对幼儿科学素养的全面关注。儿童科学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家长对孩子影响则是深远而长久的,因此家长要担负起自己的职责,利用家庭教育优势,对孩子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孩子从小产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引导儿童进入科学的美妙世界,发现科学探索的乐趣,重建儿童的精神世界,帮助儿童回归到呵护其生命本真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刘德华.科学教育的人文价值[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永岗.澳大利亚中小学科学教育的行动计划[J].教师新概念,2011,(1).

[3]吴放.美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与评价标准[J].山东教育,2007,(3)

作者简介:燕梅,(1975-),女(汉族),山东东营人,日照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教育技术,讲师,教学设计,日照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