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与方言电影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本土文化与方言电影

王运歌

王运歌(滁州学院中文系,安徽滁州239000)

摘要:本土文化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不同或为其分支。本土文化中有非常适宜于电影表现的元素,方言、本土风情可以作为方言电影的有力辅助工具,方言电影在挖掘本土文化的同时,最重要的是在叙事、表现风格、发掘现实社会和刻画人物上下功夫。

关键词:本土文化;方言电影

中图分类号:I2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A-0158-01

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有自己一整套的生活方式,就是其有自身特色的原生态的本土文化,其范围有限,与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不同或为其分支。本土文化中诸多元素土生土长,历史悠久,鲜活有趣,像方言、风情、习俗等多种元素。反映到电影中,会成为非常有意味的形式,对于特定人群的能引起他们的集体关注和记忆、共鸣;对于经受了后现代多元文化熏陶洗礼的大众,进入其视野,他们会进行有距离感地进审视,解颐,舒缓神经。

一、鲜活的方言

方言是一个地方本土文化的象征。方言是还原真实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在电影中运用方言的元素,远比用普通话来表达人物个性提升影片质感要有趣的多。如果一个陕西人说普通话,就没有脾气、没有个性。只有这个陕西人说到“俄”的时候,才会让人觉得人物活起来了。当电影中的主人公们操着各地方言诉说着他们的生活时,会鲜活自然地传达出各方水土和各色人等的性格、习俗、生态、底蕴、趣味。方言在内容和情感的表达上更准确,更能体现出人物的文化背景和性格特征。比如《有话好好说》里姜文的京腔儿,《疯狂的赛车》里的山东话、《高兴》里吼出的西北风情令人物个性更加丰润。英国导演盖·里奇的《两杆大烟枪》和《偷拐抢骗》两部黑色幽默电影里的小人物,说的都是伦敦平民区里的口音,但在全世界都被认同和喜爱。法国08年的国内票房冠军《欢迎来北方》也充斥着法国北方的方言。

对电影人来说,选择最熟悉的方言拍戏,在表演和控制节奏上遇到的障碍是最少的。当电影镜头越来越贴近当代社会特定地域内的小人物生活时,方言有着普通话难以比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张艺谋在《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中用了陕西方言,后又在《一个都不能少》中用了河北方言;顾长卫的《孔雀》用了武汉话。以方言为主要对白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这股方言热在年轻导演中仍是方兴未艾:贾樟柯在《站台》《任逍遥》《世界》中都用了自己老家山西的方言;陆川的《寻枪》让主人公说起贵州话;李玉的《红颜》、王光利的《血战到底》里都用了四川方言;陈大明的《鸡犬不宁》里角色一张嘴就是河南话……

带有浓重地方色彩的方言电影不但没有受到地域性的局限,2002年《疯狂的石头》等成功的范例更使其走向全国,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方言在电影中的运用也从一种点缀而成了主打语言,影响力越来越大。一时之间,银幕上充满了南腔北调。从《疯狂的石头》到《疯狂的赛车》,到《三峡好人》《一年到头》《天狗》《光荣的愤怒》《不是闹着玩的》,票房收入可观的《十全九美》《高兴》《三枪拍案惊奇》《熊猫大侠》《斗牛》《多大事啊》等,都有其可观性。

二、本土化风情

本土文化的另外一个表征是当地的环境,建筑,风俗民情等诸多元素所构成的一种本土化风情。这些表现在方言电影中,往往引人入胜。很多观影者冲着方言电影中所表现的风情去旅游体验说明了这一点。

《疯狂的石头》很重庆,闪回的场景让人们认识了重庆的夜景、罗汉寺(影片中最重要的场景之一,展览玉石之地)、朝天门、夜巴黎招待(保卫科长包世宏和匪首道哥都在这里包下房间,俯瞰罗汉寺全景)、鹞子丘俊豪名都(宝马和长安车相撞的地点)、融侨半岛(面包店师傅追赶“黑皮”的环道)、大都会梦工厂(谢小盟“勾兑”美女的电玩城)、江上缆车、棒棒军、中心区的街头和脏乱差。重庆山城人们的市井生活也在影片中表现了很多。

《鸡犬不宁》很开封,其中的夜市、鼓楼、有古味的小旧房等场景,构成了电影的独特画面。唱豫剧、练功、斗鸡等生活场面也别开生面。

《多大事啊》很南京,银幕上出现的紫金山、中山陵、秦淮河、莫愁湖、阅江楼、1912街区等南京景区和城市风貌,几乎囊括了南京老百姓最熟悉的场景,也让没去过南京的观众感到别有风情。

三、本土元素与内容创意

英语世界国家,英语电影中也有口音差别——美国口音,英国口音,苏格兰口音,澳大利亚口音等等,除了苏格兰口音,少少的伦敦口音基本上听起来差别不大,美国口音的英语也常常有一些俚语可以听出来。英语电影也表现异域风情,其取景也都非常讲究。而成功者毕竟也只是少数。

中国的方言电影从走入人们的视线,到积水成渊,成为一种电影现象。体现了人们对本土文化的一种认同和地方情结的滋生。凸显了中国电影人文化意识的苏醒和深化。方言、本土的风情习俗在电影表现中作为一种辅助的工具,亲近了本地民众的同时,也局限了自己的受众市场。

对于电影来说,方言和本土风情在特定时候,只是电影的助力。最重要是要在叙述故事、表现风格、发掘现实社会、刻画人物和提高传媒技术上下工夫。比如《疯狂的石头》,如果不是故事好,单凭方言是不会成功的。电影无论用普通话还是方言,无论表现什么样的风情和习俗,内容都是第一位的。国产片从方言电影热中领会和借鉴的,应是核心的内容创意和求新求变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张国涛主编.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02

[2]海因茨·佩茨沃德(德)著;邓文华译.符号、文化、城市.四川人民出版社.2008.01

[3]周月亮,韩骏伟著.电影现象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金冠军,钟瑾等编著.电影创意产业.东方出版中心.2009

[5]黄黎鹃等译.电影对白.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02

[6]黄一峰著.电影市场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01

[7]郑树森著.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