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对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1-21
/ 2

教师人力资源开发——对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

秦艺

摘要:作为高校学子知识的直接传授者,高校教师自身的道德就显得极为重要,如何做好高校教师自身道德建设,如何发展高校教师道德是对这一职业群体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研究领域和探索方向,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核心和关键。

关键词:高校教师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12)11-0042-02

一、何为高校教师道德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崇高职责,是教师应尽的义务,能否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教师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高尚的道德品质。高校教师道德从以下几点展开:1.高校教师应该有热爱祖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之德,并在体现在实际工作中体现四项基本原则;2.高校教师应有热爱教育,献身教育之德,教师的职业是最神圣的,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最受人尊重的,大学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道德风尚,献身教育事业,要热爱教育事业,为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感到自豪,从心眼里迸发出热爱自己职业的感情;3.高校教师道德也包括应有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之德,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的师生关系是“尊师爱生”,教师要满腔热情,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在传授知识上的“保守主义”和自私心理都是不符合师德的因此,教师要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地启迪学生的智慧,做到诲人不倦;4.高校教师应该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之德,教师必须在自己的道德、情操、品行、作风等方而给学生做出好的样子来,把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作为自觉的行动,用执著追求真理,敢于抵制歪风邪气,用实际行动来教育、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5.高校教师道德还包括应有治学严谨,勇于创新之德,科学是无止境的,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然而,科学知识的获得是不能苟且的,必须有严谨的态度,大学教师只有治学态度严谨,勇于创新,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新的科学知识,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情况,从而把学生引向学科的前沿,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出类拔萃的人才;6.高校教师应该有关心集体,团结协作之德,培养学生的任务不是由某一个教师可以单独完成的,而必须有整个教师集体的努力,在教师的集体中,有各种分工,只有这些教师团结一致,互相配合,才能办好学校,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教师要善于依靠和吸收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否则,就会走进死胡同,过高地估计个人的价值以致脱离群众和集体,影响学生的成长。

二、高校教师道德面临的危机

首先,高校教师道德危机产生的根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给道德带来的深刻变化,也带来了新飞跃,这个飞跃一方面抛弃过时消极的旧道德,另一方面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道德将逐步主导社会生活。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转型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主义道德转型和发展就孕育着新生命的阵痛,也常常伴随社会主义道德观念混乱和社会成员道德修养的良莠不齐。高校教师是社会修养较高的群体,但由于人的社会性本质,教师也不可避免社会变革的烙印,接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洗礼。其次,教师的政治、经济待遇还不够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教师待遇的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级党委、政府也为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做出了不懈努力,但我国目前仍处于“穷大国办大教育”的发展时期,加之历史欠账过多,教师的经济收入,生活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位于西部的高校,教师的经济、社会待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当前高校教师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投身教师事业的信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的今天,部分高校教师丧失了应有的事业心和敬业神,对教学不负责任,工作马虎,不钻研业务,不被教案,凭过去的一点教学经验糊弄人。更有甚者,“人在曹营心在汉”,捧着教师饭碗,打着个人算盘。在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下,高校部分教师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仅仅认为是一种职业和谋生的手段,而未把它看作是承担传承人类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崇高理想的一项事业,不能妥善处理“利”和“义”的关系,只重眼前利益而轻长远利益,重现实追求轻理想追求。部分教师本末倒置,从事“第二职业”,进行一些低水平,同自己业务提高关系不大的兼职工作,搅尽脑汁通过种种方式利用自己所学到的一技之长参与“市场竞争”,找回他们所谓的人生价值。正因为如此,高校教师不思进取,缺乏事业心和敬业奉献精神,得过且过,无意于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探索和研究,部分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以身立教。二是缺乏从事学术研究的意念;高校教师必须从事科学研究,这是大学社会职能的基本要求,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但是,高校中却存在学术道德观念淡薄的问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学术腐败问题,学术腐败是指学术界(包括文化界、高校教育界)已经严重存在或潜在的违法、违规、权学交易等非正常现象,表现为侵犯知识产权、违反《著作权法》等侵权现象,市场经济大潮中,某些高校教师迷失了方向,抄袭剽窃,“学术大跃进”,“学术官僚化(指不少国家公务员热衷于到各大高校挂名担任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弄虚作假;个别学者学风浮躁,不专心研究,评奖、评职称时虚报科研成果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不正常的现象,严重损坏了高校教师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声誉,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三是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俗话说,“欲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有教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要认真学习有关的教育文件,教育教学理论,有意识地获取新信息,不断更新知识,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提高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但部分高校教师,自从跨入教师队伍以后就不思进取,缺乏成就感和进取心,道德水准每况愈下,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四是缺乏爱岗敬业的观念;学生是教师的工作和服务对象,教好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也是高校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但现今部分教师完成了自己的教学工作后,就甩手走人,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更谈不上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故现今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而得不到有效救治的事件也屡见不鲜。

四、关于高校教师道德建设的意见

第一、国家应从根本上提高高校教师的待遇。高校教师的工作时间比一般工作人员更长,工作量更大。首先,高校的授课不太受统一教科书的限制,它需要“与时俱进”,这迫使老师要跟踪学科热点、前沿;其次,高校对教师的考核机制也使得老师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事科研,在课题、论文、专著上奔忙,而生活水平往往与付出不成正比。高校教师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不惜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外出兼职和讲课,这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因此,解决当前高校教师的道德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福利和待遇水平。第二、学校要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严格规章制度,优化学校风气,营造良好的师德氛围。因为加强师德教育也必须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入手,因为一个教师只有有了正确的政治态度和立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较高的理论素质,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才能担负起振兴中华民族而教书育人的重任,严格规章制度要从制度上加以约束和保证,高校应根据国家要求和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准则,优化学校风气,营造正气、和谐、奉献、向上的校园师德氛围。第三、改革对高校教师的评价机制;首先应建立职业道德评价机制,高校应该适时建立职业道德方面的评价体系,把职业道德建设的目标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观念,体现职业道德规范和善恶标准,高校可制定职业道德规范进行实施,职业道德规范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指令性,用以规范教师的行为,只有通过评价,才能发现职业道德行为的偏差和不足;也只有通过评价给职业道德一个标准的定位,使教师道德的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互动互补,并把评价的结果与任职的基本条件挂钩,对教师道德表现和效果进行测量和评定,并把其纳入教师的年度考核,并在教师晋升、晋级、评优、年终考核等方面具有一票否决权,这样,就能有效激励教师从外在的行为规范逐步内化为教师自身的道德要求。其次,改革学术评价机制的相应的高校职称评定制,减少对论文层次和数量过高、过多的要求,给高校教师一个自由的创造空间。灵感和创新往往是思维自由的结果,为了使学术评价机制更为有效,各高校应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以质量考核为中心,建立高校科研成果的评价标准和相关指标体系;同时规范学术奖惩制度,对在学术建设中有突出贡献者给予物质或精神上的奖励,而对学术失范,不仅要批评教育,对严重者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真正把学术评价机制落到实处。第四、高校教师自身要自觉加强师德修养,不断提高师德水平;教师的高尚道德是自发产生的,而在教育实践中努力加强师德修养和自觉接受师德教育的结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崇高的职业理想,加强师德修养。其中,爱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素养,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成长成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作为培养未来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其知识结构的状况和道德水准的高下,愈来愈成为广受关注的焦点。

五、结语

教师一生是平凡的,但教育的事业是关系人类社会的千秋伟业。高校教师要有职业自豪感,要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在忠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上。其次,进一步提高师德认识,坚定师德信念,教师要深刻了解国家对师德要求的内容及其提出这些要求的客观依据,充分认识履行师德规范对高校教师育人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远意义。从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高度来看,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是高校教育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做好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增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才能充分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和效益,为科教兴国战略的实现及和谐社会的创建提供保障。

作者简介:秦艺(1979-),女,汉族,博士,云南财经大学MBA教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企业管理,跨文化领导力(云南昆明,650000)。

[参考文献]

[1]曲洪志.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2]曾左伶,李华.人才强国战略与全面提高高校教师素质[J].重庆大学学报,2004(10).

[3]殷海.关于高校教师素质提高的途径探索[J].宁夏大学学报,2004(26)2.

[4]赵震江,付子堂.现代法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