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策略的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小学美术课程中“综合·探索”领域教学策略的优化

王彤

邳州市新河镇中心小学江苏徐州221300

美术课程是引导学生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一门课程,“综合·探索”领域是小学美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优化教学策略,教好“综合·探索”这一领域的内容,实现本领域的教学目标?笔者现结合相关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感触。

一、运用游戏导入新课,引发学生表现欲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模仿能力强、好动、好玩、爱表现,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儿童的最爱,学生对游戏天生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导入环节恰到好处让游戏“闪亮登场”,可以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借助游戏还可以激发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那么他的联想就是活跃的,思维是敏捷的,表达的欲望是强烈的。因此,引领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开展跟教学内容相联系的有价值的游戏活动,则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欣赏了一位老师执教“小花饰”这一课的教学,笔者深有感触。“小花饰”这一课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制作头饰。执教者在教学活动中贯彻了“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的思想。首先,他让几位学生戴上头饰进行游戏表演,这个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一下子让学生来了兴趣;接下来,他通过讲述故事,创设了一个鲜活的情境:“鸟语花香的春天来了,黄鹂鸟号召树林里众鸟们召开一个群鸟技能展示会……”故事讲述完毕,学生沉浸在兴奋之中。此时执教者趁热打铁,让学生模仿各种鸟的叫声与动作,用双手组合的手势表演鸟儿展翅飞翔的姿态,在用课件展示的背景中飞翔。学生带着头饰进行的游戏表演激发了学生制作头饰的愿望,接下来的制作活动则顺顺理成章地拉开序幕。

由此可见,对于课堂教学来说,游戏能够给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并使之萌生创新的欲望。但是,将游戏性运用美术课堂,使之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还需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所选择的游戏,在内容与形式上要跟所教内容在着紧密的联系,不能游离于教材之外;二是教师要在课前充分准备好相关教具和实物,为游戏的开展作好准备;三是在游戏过程中,要讲清游戏规则和要求,以期让游戏开展得有效,能够引发学生表现欲望,使之服务于教学。

二、根据教材内容优化教法,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学习方式要从单一走向多元,要将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小组合作精神。因此,教师要用心研读教材,根据教材内容特点选择教法,优化教学流程,以期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比如,六年级“蔬果雕刻”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作用,将“学讲理念”落实到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去自主观察、思考、交流、分享。首先,为激发学生的兴趣可先安排做“变蔬果”游戏,让学生的心思尽快走进“蔬果”这个主题;然后,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积极踊跃地展开交流讨论,引导学生以自己敏锐的目光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接下来,教师根据优化组合的原则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结合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研究和动手操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了主导与引导的作用,将大量宝贵的时间让给了学生,鼓励学生充分表现。事实证明,小学生的想象大胆奇特、丰富多彩。活动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最后,学生将自己动手制作蔬果雕刻,进行展示,相互欣赏,相互评价;教师鼓励学生评选有创意、比较美观的作品,并授予制作者以“蔬果雕刻大师”的称号。课堂气氛至此推向了高潮。借助这样实实在在的实践,学生获取真切的经历和感受,深刻地领悟到劳动能够创造价值的道理。

像上面这样设计教学流程,让活动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形式和教学任务得以完成的载体,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独立性的尊重。教学活动中张扬了学生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总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掌握了知识,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了真诚地与同伴交流、沟通,学会了发现、探索、实践与评价的学习方法,实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关注创造的细节,突破学生想象的局限,拓宽学生制作的题材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这一心理特点决定了小学美术教学要更多地借助一些事物的形象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而“综合·探索”领域教材内容的编排正体现了这一思想。然而,由于小学生年龄特征的限制,他们在进行想象、设计与制作的时候,往往还停留在粗浅的层面,对事物的细节关注得还不够。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课堂上应多多关注创造的细节,突破学生想象的局限,拓宽设计与制作的题材,让视野更开阔,让制作更精美。

下面是笔者执教“妙用纸盒”这一内容时的教学设计及感想——教学过程中,笔者并没有急于将盒子展示出来,而是先在黑板上创作一些动物、植物、人物及日常用品的简笔画,要求学生去发现笔者在图画中用了什么样的几何图形。比如画一只小鸟,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进行概括,学生自然会用不同的形状来描述:嘴巴是三角形的,翅膀是三角形的,头和身体分别是一个小圆和一个大圆。然后,笔者指定几位同学到黑板了创作机器人。要求学生能够用上不同的几何形体来表现,越多越好。这一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他们纷纷在纸上展示自己的才艺。被叫到台上的同学也在黑板上大显身手。完成任务之后,前后四位同学相互展示,然后对黑板上的作品进行欣赏、评价。比如,有的同学将机器人的脑袋画成圆柱体,身子画成长方体,两条腿为细长的圆柱体,等等,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完成了作品的创作与欣赏,笔者就势引入新课内容——要求学生妙用纸盒来创作想象中的物体,要将自己在生活所见到的某种东西用不同几何形来表现。学生跃跃欲试,很快进入了创作状态。学生创作过程中,笔者通过巡视了解学生的制作情况,引导、启发学生突破盒子外形的束缚,关注创造的细节,进行大胆的想象,创造出优美的造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本课作为小学第三学段的一个教学内容,就教学目标而言,旨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习运用一些组合原理,掌握一些简单的创意、设计方法及媒材的加工方法,进行设计方面的尝试,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创造美、欣赏美,进而培养学生创造与欣赏能力。活动过程中学生使用了形形色色的包装盒和不同颜色的彩纸、彩带及其他装饰材料,创造出了各种各样有趣的艺术作品,让人看了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