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年病人睡眠障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1

浅谈老年病人睡眠障碍

王娟谢忠艳

王娟谢忠艳(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人民医院内科121100)

【中图分类号】R7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286-02

【摘要】通过分析老年人的睡眠特点及老年病人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找出有效的护理策略。

【关键词】老年病人睡眠障碍护理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量不正常或睡眠中出现的异常行为。老年人随着生理的衰老,全身功能的逐渐减退,睡眠障碍就很容易出现。生病后随着环境的改变,护理的因素及心理上的变化,更能导致老年病人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一出现,反而更加重病情,影响身体的康复。因此,针对原因,正确护理,有效满足老年病人睡眠和休息的要求,从而改善睡眠障碍,加快疾病的康复。

一般资料

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通过对老年人睡眠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60~70岁每天需睡眠9小时左右,70~90岁每天需要睡眠10小时左右,90岁以上的每天需要睡眠10~12小时。

老年人的睡眠特点:

睡眠时间随着年龄的增大而逐渐增加。睡眠的生理节律分布也发生了变化,睡眠在昼夜之间进行重新分布,夜间睡眠时间减少,白天睡眠时间增多。在睡眠结构上,浅睡眠比例增多,深睡眠比例减少,夜间睡眠浅,易惊醒。

老年病人出现睡眠障碍的原因:

环境的变化是首要因素,本来老年人入睡潜伏期较长,深睡眠较少,再加上老年病人多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老年病人各种生理机能的减退,很难适应医院的陌生环境。医院的噪音也影响病人的睡眠,如室友的走动、说话、打鼾声、护士的夜间操作开关门声、医生的查房声、监护仪、治疗仪、呼吸器的声音、卫生间的洗漱声等。其次病室的光线、温度、湿度、整洁度、空气的清浊、床铺的软硬、枕头的高低等。

疾病的折磨无法保证正常的睡眠,如疼痛、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皮肤瘙痒、被动体位、活动受限、及心脑血管疾病、消化性溃疡、内分泌代谢病或呼吸系统疾病等。

心理因素使睡眠质量下降,老年病人住院后心里复杂,想法很多。对自己做的各种检查抱有猜忌的态度,怀疑自己的病情,造成心情紧张,情绪不稳,交感神经兴奋而无法入睡。老年病人在住院前曾经是家中的顶梁柱,或是单位的要职。住院后角色一时转换不过来,家中的各种事情放心不下,或不能在单位正常工作,表现焦虑、烦躁,出现严重的失落感。有的病人担心自己病情不能治愈、遗留残疾、面临死亡等。有的病人担心住院费用,怕给儿女造成大的经济损失。

改善老年病人的睡眠障碍的策略:

病区环境的维护,加强病区环境的管理,加强陪护人员及探视人员管理,尽量消除各种较大噪声,夜间处置所需物品提前做好准备,及时调整病区室温和光照强度,对病情较重的病人要特殊对待。

做好心理护理和行为治疗,在护理过程中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针对病人的情绪,给予耐心讲解,帮助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决心,使病人安心养病。严重者可结合药物治疗。与其家属共同努力,给予病人充分的理解和同情,使病人有安全感和依赖感,并使其身心放松,情绪稳定,警觉性下降,自律神经活动朝睡眠方向转化,诱导睡眠发生。

减轻疾病折磨,护理人员要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根据病人的病情,合理安排体位,对于疼痛病人,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止痛剂,对于呼吸困难的病人,及时吸氧,改善缺氧状态。

总之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安静、舒适的治疗环境,能有效缓解病人不安的心理状态,有效改善老年病人的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