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肾论治胸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8-18
/ 2

从肾论治胸痹

向丽莉

向丽莉

(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秭归430061)

摘要:胸痹为中医病名,包括了冠心病等多种心脏疾病。胸痹现已成为常见病,高发病。从肾论治胸痹的方法很早就被收录在中医古籍中,而在现代临床治疗中也显现出了良好的效果。本文通过分析相关资料,分析其内在含义、合理性及可行性,希望能在临床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从肾论治胸痹冠心病

胸痹是胸膺部痞闷窒塞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1]张琦.金匮要略讲义[M].2012.100][1]。胸痹首次出现在《灵枢经·本脏》,其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从症状来看,接近目前医学中的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在不断攀升的阶段。据估算冠心病患者约1100万,肺原性心脏病患者500万,心力衰竭患者450万。胸痹已成为常见病,高发病,甚至成了致命因素。胸痹病的治疗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

一、胸痹的症状及病机

胸痹在《黄帝内经》和《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次,胸痹的症状,包括“胸中痛”“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咳唾”“短气”“善瘛”等。其中“两臂内痛”,与心绞痛型冠心病疼痛放射至左上肢的症状一致。胸痹病位在心,病变涉及多个脏腑。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了胸痹的病因病机,“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点明胸痹病机关健为“阳微阴弦”,强调胸痹发病的基础是“极虚”,发病的病因是“以其阴弦故也”,即阴盛。张仲景认为人体本虚,外受阴邪,两虚相得,故产生胸痹。吴谦在编写《医宗金鉴》时注释道:“阳微,寸口脉微也…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下焦阴盛也”。喻昌认为“胸痹心痛,阴得乘之”。由此可知,胸痹的发病机制是身体本虚,外加感受阴邪,阴寒之邪冲击阳位,胸阳被遏,心脉痹阻,引发胸痹。

二、心与肾的关系

在五脏中,心居上位属阳,五行属火,肾在下位属阴,五行属水,“相火之下,水气承之”,心火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一水一火,一上一下,一升一降,维持心肾两脏腑之间生理机能的平衡,维持人体上下的协调。周之干《慎斋遗书》中有言:“心肾相交,全凭升降”,首次提出了“心肾相交”。心肾相交,升降有司,人体气机、脏腑功能正常运转,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运行。心藏神,肾藏精。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体表现的统称。精是组成人体和维系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2]。精与神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精生气,气生神…神役气,气役精”。精与神通过气产生相互作用,精化气生神,精盈则神明,神能统精驭气,神安则精固气畅。神和精都是人体所必须的,二者相互化生,共同作用于人体,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三、胸痹与肾的关系

关元胸痹病的发病原因,“诸心痛者,皆少阴厥气上冲也”“肾病者…虚则胸中痛”“肾气不足胸中痛”,均认为胸痹的发生与肾脏虚弱有较大关系。肾虚不能藏精,濡养心脉,精不化气,不能熏肤充身泽毛,温煦机体,护卫肌表,机体就容易感受阴寒之邪,使心脉痹阻,气血运行不畅,胸痹由此发生。从发病年龄来看,冠心病的发病率从45岁显著上升,女性则在50岁之后,也就是在绝经期间发病率有所增加。这表明中老年冠心病发病与衰老有明显的关系。“(女子)七七…天癸竭”“(丈夫)六八,阳气衰竭于上”,这与现代医学的发现相符合。从发病机理来看,冠心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群,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添而逐渐上升[[3]刘如秀,刘宇,徐利亚.刘志明从肾论治胸痹[J].四川中医,2013(2):1-3.][3]。不论男女,在50岁左右阳气衰竭,而阳虚是胸痹发生的基础。从临床症状看,胸痹患者多伴有肾虚的各种临床表现,如腰膝酸软,牙齿松动,小便频数,女性绝经等肾虚的症状[[4]沈水杰.从肾论治胸痹的理论源流探析[J].中医文献杂志,2015,31(3):16-16.][4]。另外,从中医经络上,《针灸聚英》记载:“手少阴心经衰弱为肾经旺之时”。

四、胸痹的治疗

《寿世保元·补益》曰:“夫人之生,以肾为主”。肾为先天之本,并在后天水谷精微的支持下,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生长发育及生殖机能。“肾气盛则寿延,肾气衰则寿夭”。《医贯·玄元肤论》说:“五脏之真,惟肾为根。”肾藏精,肾精蒸腾气化肾气,肾气分阴阳两种,肾阴能滋养五脏之阴气,肾阳能激发五脏之阳气,肾阴与肾阳相互作用,调和人体脏腑阴阳的平衡,故肾为“五脏阴阳之本”。胸痹是由上焦阳虚、下焦阴邪盛所致,治疗则要宣痹通阳。其属本虚标实,会出现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使病情复杂,但治病求本,须从补肾入手。《景岳全书》中记载:“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安者,未有不由乎下,心气虚者,未有不由乎精”。心与肾水火共济,上下则安,水火失济,则上下忐忑。明代医家周慎斋认为补心应先补肾,并称之为心肾之法,清代医家魏念庭也认为用温补肾阳能温煦心阳,使心阳充足,提升正气来抵御邪气。

在临床中,从肾论治的疗效也得到验证。名老中医刘志明[[5]刘如秀,刘宇,徐利亚.刘志明从肾论治胸痹[J].四川中医,2013(2):1-3.][5]用补肾的方法治疗胸痹,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张明雪[[6]高勃.张明雪教授从肾论治胸痹的经验总结[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3.][6]强调治病必求于本。胸痹以肾虚为本证,必用补肾固本之方药,多拟六味地黄丸、肾气丸之属。赵鑫[[7]赵鑫.以五行学说浅析慢性肾脏病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光明中医,2011,26(8):1673-1675.][7]认为补肾药物具有降脂、降黏、抗动脉硬化及强心功能,临床一般用六味地黄丸及左归丸。车树强[[8]车树强.冯辉.补肾健脾、涤痰散结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8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药,1999(4):10-11.][8]等用补肾健脾,涤痰散结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8例临床观察,治疗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4.11%,心电图总有效率85.30%,明显优于对照组。刘红一[[9]刘红一.益肾养精汤对更年期妇女胸痛及心电图改变的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3,34(3):30-30.][9]用益肾养精汤治疗更年期妇女胸痹,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心电图ST段、T波明显改善。王颖[[10]王颖,崔德成.益气补肾汤为主治疗冠心病劳力型心绞痛45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1,30(11):846-847.][10]用益气补肾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5例,患者的疼痛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ST段下降在治疗后回升0.05mv以上,导联倒置T波变浅多达50%以上。

胸痹给人带来疼痛与不适,也能引起其他疾病的发生,损害健康。如WoltersFJ[[11]Wolters,F.J.andR.A.Segufa,etal.(2018)."Coronaryheartdisease,heartfailure,andtheriskofdementia: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AlzheimersDement14(11):1493-1504.][11]采集分析数据发现冠心病心脏功能的破坏特征,可能会增加痴呆的风险。随着胸痹疾病人数的增多,医疗费用也不断高攀,也加重了国家的医疗负担,治疗胸痹势在必行。从肾论治也为治疗胸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思路,在目前的治疗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治疗效果。希望在未来会有更深入的探索和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