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供应链进程下建筑材料管理探究王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3

绿色供应链进程下建筑材料管理探究王君

王君

陕西省建筑构件公司陕西西安710077

摘要:工业生产和产品制造在带给人们丰富的物质产品的同时,也导致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使得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越发突出,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1996年首次提出“绿色供应链”,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负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建设行业是消耗资源多、对环境影响大的行业。本文通过追溯绿色供应链的起源,并对建筑材料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论述了建设行业绿色供应链进程下建筑材料在绿色施工中的采购使用问题和绿色报废中的建筑材料回收问题,并分别从再生建材制造商、材料供应商、工程承包商的角度提出了发挥绿色供应链各成员能动性的途径。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进程;建筑材料;管理探究

1、前言

由于实现建筑活动的绿色化是实现经济可持续的重要环节。而当前关于建筑业环保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建材的环保以及建筑使用时的节能环保等,而对于建筑过程中的整个供应链的绿色化的研究很少。而且供应链在建筑行业的应用主要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缩短建设工期和保证建设质量,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供应链上企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也可以说是人类利益最大化,而绿色供应链使得环境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独立主体参与到运行当中,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保证了生态效益,实现多赢的局面。因此建筑业的绿色供应链模式的发展已经势在必行,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2、绿色供应链理论

根据分工理论及核心竞争力理论,企业对于产品的生产活动仅专注于某些方面是不是从头到尾的参与,因此企业之间就建立起来一种相互协作和供应的关系网络,也即供应链。链上企业群以核心企业为主,聚集大量的原材料、零部件及半成品等辅助企业,实现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到成品再到送达用户手中的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模式,实现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在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快速流动,供应链通过节点企业的协作,不仅达到商品价值的实现,而且实现了价值增值。通常传统的供应链,主要是从核心竞争力的视角进行考虑的,供应链是为了实现链上节点企业的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最大化,然而却没有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供应链上企业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不断将成本外部化,最终以社会环境的破坏为代价来满足供应链的自身利益。因此传统的供应链是一种不成熟的,有局限的狭义战略模式。只是将对环境的破坏从独立个体的方式转变为团体的方式,不仅不利于增进环境效益,而且还会降低经济效益。因此绿色供应链理论势在必行。

绿色供应链理论是传统供应链理论与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供应链理论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创新模式。绿色供应链实现了从原材料、半成品到成品的绿色化流程,实现生产加工、包装设计、仓储、装卸、配送、回收以及营销等的绿色化,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对外部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更好的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

绿色供应链理论是多方面选择的结果,因此有其必然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消费者的利益诉求。商品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为了自身安全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品质,因此供应链只有实现绿色化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利益诉求。(2)法律要求与道德约束。企业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还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否则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并且会丢失信誉,而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保持竞争力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3、绿色施工中的建筑材料采购使用

绿色施工是指工程建设过程中,在满足工程质量、工程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而材料的科学采购与合理使用又是施工中材料管理的重要环节。

3.1绿色施工中的材料采购

绿色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绿色采购、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和绿色营销三部分内容,绿色采购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主要包括绿色采购中供应商选择方法的研究、供应商评价指标的研究、绿色采购实践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等三方面内容。它的有效实施直接决定了绿色供应链的整体绩效。绿色施工中的材料采购是降低建筑工程成本和控制施工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以此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资源节约型建筑材料、健康型装饰材料、环保型建筑材料等开发与生产的能力约束下只有在合理采购的前提下才能有效避免建材的浪费,除了充分掌握市场信息确保以最少的资金投入购入最佳的使用材料以及就近取材以节约运输费用外,还可以适当考虑伙同购买,即与购买相同材料的其他临近企业合作,在经济业务上争取以数量谋求低价,在运输费用上减少双方分别购买引起的不必要的费用投入。

3.2绿色施工中的材料耗用

因为工程施工不是匀速进展的,建筑材料在施工中存在需求量不确定的问题,所以即使是科学决策绿色施工中的材料采购,也很难达到“零库存”的理想状态,所以绿色施工中的材料耗用与库存管理就成为绿色供应链进程下建筑材料管理的又一难题。施工中在保证符合设计要求和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可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有效控制物资材料的消耗,对于有消耗定额的材料,应以消耗定额为依据,实行限额领料制度,对于没有消耗定额的材料,可根据以往项目的实际耗用情况,结合具体施工项目的内容和要求,制定材料领用指标,同时做好收发计量和投料计量,对于部分小型零星材料如钢钉、钢丝等,可以由作业方包干使用,以最大程度地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浪费。

对于建筑材料,应尽可能建立专门库房进行存放。比如钢材的存放,一般施工企业的钢材通常露天堆放任其锈蚀导致钢材的强度降低却又照用不误,严重影响工程的质量与安全,因此,采取必要措施保证钢材在库存期间不被锈蚀,既能减少钢材浪费,又能保证产品质量。对于型号种类较多的建筑材料,应做好标识工作并分类存放,比如水泥,品种、标号及出厂日期不同的,必须分别储存,不得混杂,并要做到先到的水泥先用。

3.3绿色报废中的建筑材料回收

良好的管理制度应该是自始至终的,材料的扫尾工作做得好才能说材料管理得好。施工下料中产生的钢筋、木材、砖块、瓦片等余料,开洞和凿平、模板漏浆、人工粉刷过程中低素质的工人采用落后的施工工艺而形成的落地灰等造成的混凝土和砂浆废料,运输和卸货过程中的损坏、变更、质量不合格部分的拆除等都将形成大量的建筑废料。因为承包商进行废料回收的成本明显高于将废料作为垃圾处理的成本,除了眼前具有经济价值的建筑废料(主要是钢筋废料和模板木材等)被回收外,大部分建筑废料均被当作建筑垃圾填埋弃置,市场主体缺乏将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的意识,更没有思考过如何实现建筑现场不产生废弃物的零污染工程,没有做到及时回收剩余材料尽可能避免造成损耗和浪费,更没有将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

加强建筑余料管理,回收废料,实施建筑废料的减量化管理,对我国实施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具有深远的意义。生活垃圾正在被分类再利用,而且被称为“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建筑废料的减量化、建筑垃圾的资源化也是大势所趋,已经生产达标的建筑材料产品有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骨料透水混凝土,再生粗、细骨料和加气混凝土砌块等。

4、发挥绿色供应链各成员的能动性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本文探讨的建材行业的绿色供应链是由材料供应商、施工承包商、再生建材制造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将企业内部以及链内节点企业间的业务流程看作一个整体,运用系统集成的思想,全局降低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分析发挥再生建材制造商、材料供应商、施工承包商的能动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4.1再生建材制造商可发挥的推动性行为分析

目前,建筑单位只负责将建筑垃圾从工地上清理干净,为利益最大化,运输公司便就近将建筑垃圾随意倾倒或填埋,这就造成了再生建材制造商发展存在的困境,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没有原料,企业需要自己将垃圾运输回来,耗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加以分拣并加工处理,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灰尘,又需要企业花费成本来处理污染,循环利用的处理成本高,要促使再生建材制造商能动性的发挥,可以采用法律、政策和舆论手段等进行正确引导。

首先,国家可以选取几个城市试点,先出台地方性法规,总结经验后再出台国家法规进行引导。地方法规可以从建筑拆迁的评估、建筑垃圾的收集加工、产品质量和产品推广等多方面给予规范指导。

其次,加快再生建材的推广应用。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再生产品与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建筑材料相比,价格上不占优势,目前两者价格基本持平或前者略低。但是绿色再生建材并不受市场欢迎,因为人们按照惯性思维认为建筑垃圾制成的产品质量不好,建筑商自然就不愿意购买,再生建材的销路就不畅。为此,国家应力争在世博会、世园会以及各类备受关注的展馆建设过程中使用再生绿色建材,提高其公众认可度,以加快再生建材的推广,给再生建材制造商一定的生存空间。

最后,扶持再生建材制造企业的发展。我国的建筑垃圾循环再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国家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最重要的是保证建筑垃圾无偿送到再生利用企业手中,降低再生建材产品成本,提高其价格竞争力。

4.2供应商可发挥的推动性行为分析

供应商能动性的发挥主要在建材采购阶段,供应商选择是采购决策的重要内容,选择合理的供应商对企业成本的降低、企业柔性的增加乃至企业的竞争力均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供应商应该拥有一整套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为此,需要注重供应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绿色施工的认同,同时这也是实现绿色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应在保质保量、准时交货的前提下,对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等进行有效管理,提高供应商的资源意识。

4.3承包商可发挥的推动性行为分析

一方面,政府部门可以对建筑公司实施严格的政策限制,严格监管建筑公司对其产生的建筑垃圾的处理情况,鼓励建筑公司无偿把建筑垃圾提供给再生建材制造商进行处理,限制其使用自然资源生产的建材或对自然资源类建材收取使用费。另一方面,建设单位可以对建筑产品及其生产过程提出详细的绿色性能要求,监督、评价并引导承包商的施工行为,从而提高承包商绿色施工的积极性,促进其加强材料的存储、发放和使用管理。

5、结语

总之,建设行业消耗资源多、对环境影响大,将建筑材料管理置于绿色供应链进程中,提高建筑材料供应商的资源和环保意识,并在促使承包商绿色施工减少建筑垃圾排放的同时,督促再生建材制造商回收利用建筑垃圾转而成为再生建材,有利于绿色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的形成。当然,再生建材制造商、材料供应商、施工承包商的能动性发挥亟待政策引导,建材行业健康发展尚需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

参考文献

[1]王秋良,康海贵,周鹏飞,陈栋建筑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型与实施分析.[期刊论文]-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4).

[2]刘建科,李妍建筑业物流过程优化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科技纵横,2012(2).

[3]谢婷婷.基于建筑工程承包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期刊论文]-物流技术,2011(12).

[4]凤亚红,王社良建筑业绿色供应链构建中的博弈分析.[期刊论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