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HIV/AIDS抗病毒治疗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心理干预对HIV/AIDS抗病毒治疗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探讨

杨权

杨权

(白银市白银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白银730900)

【摘要】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ART)的艾滋感染者和病人(HIV/AIDS)进行心理干预对其疗效、免疫功能的影响效果。方法:对照组接受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结果:两组治疗前心理社会适应状况、心理抑郁程度、独立性、社会关系对比P均>0.05;研究组随访1年后CD4+提高幅度以及SCL-90量表、SDS量表评分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抗病毒治疗(ART)的HIV/AIDS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其免疫功能及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对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艾滋病;心理干预;抗病毒效果;免疫功能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096-02

艾滋病(AIDS)属于一种慢性致死性传染性疾病,发病原因为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由于目前临床尚无此病彻底治愈措施,患者通过抗病毒治疗(ART)从而抑制病毒复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延缓病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但是由于社会、家庭、个人以及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对其身心健康均造成一定影响,导致ART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影响治疗效果。本文将选取白银市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艾滋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探讨对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行心理干预对其疗效、免疫功能的影响效果,为提高患者抗病毒依从性及改善生活质量提供可靠依据,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40例艾滋病患者中男119例、女21例,年龄18~76岁、平均(36.21±1.09)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140例艾滋病患者均分为研究组(n=70)、对照组(n=70),各组上述相关数据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所有HIV/AIDS接受抗病毒治疗,选用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AART)方案,拉米夫定、替诺福韦、依非韦伦,若患者对依非韦伦无法耐受或存在用药禁忌则需改为其他方案[拉米夫定、替诺福韦、克力芝(洛匹那韦利托那韦片)]。研究组在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心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1)如实告知患者病情并为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如发生机理、对身体造成的影响、将要接受的治疗药物药理药效以及可能发生的药物相关毒副反应等,通过使患者掌握自身病情相关知识从而缓解或消除其负面情绪;(2)组织病友间交流会,有利于相互传授临床治疗经验、给予语言及肢体鼓励等,通过正面性的典型病例增强患者治疗疾病自信心;(3)通过定期组织集体活动使患者主动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此举有利于改善或提高其社会交往能力,正视自身病情并放开自己、走向社会;(4)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提供相应干预,如可提供书籍、音乐等物品分散其注意力,根据患者既往爱好建议参加戏曲班、书法班等并鼓励其积极参与,此举有利于使患者陶冶情操、感受生活美好;(5)鼓励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应正确对待患者病情并提供及时的饮食、心理、经济支持,从而消除患者接受治疗后顾之忧。

1.2.2观察指标(1)心理社会适应:记录两组治疗前、随访1年后心理社会适应状况变化情况,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价该项目,涉及90项指标、每项均采用5级评分法(1~5分),量表总评分90~450分,分数越高则患症状越重(心理社会适应状况越差);(2)免疫功能:记录两组治疗前、随访2年后机体免疫功能变化情况,即T淋巴细胞亚群CD4+;(3)负面情绪:利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心理抑郁情绪,该量表以53分为分界值,分数越高则抑郁程度越重。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两组治疗前、随访2年后SCL-90量表评分情况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检测值均属于计量资料,经x-±s表示,数据传入SPSS.19软件并实施相应检验(t、χ2),若P<0.05则提示相关数据差异存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艾滋病患者均顺利完成1年有效随访,无因故中断、中途死亡、自愿退出等异常情况,随访成功率均为100.00%。经分析可知,两组治疗前心理社会适应状况、心理抑郁程度、独立性、社会关系对比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研究组随访1年后CD4+提高幅度以及SCL-90量表、SDS量表评分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数据对比P均<0.05(如表1)。

3.讨论

研究表明,多数HIV/AIDS存在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分析原因如下[1-3]:(1)艾滋病目前临床仍无治愈方案,部分患者认为确诊后即面临死亡,即使配合治疗也无法挽救生命;(2)部分人群只知艾滋病由性途径传播,因传播途径较为隐晦则提示患有此病者均具有不良生活作风,从而佩戴有色眼镜注视艾滋病患者;(3)某些患者存在同性恋、吸毒等异常行为;(4)近年来社会中仍有部分人群对此病产生误解,认为艾滋病一旦确诊则患者全身均存在传染源从而唯恐避之不及;(5)艾滋病及抗病毒药物对机体造成的生理不适感。

研究显示[2],程度较重的负面情绪不利于艾滋病患者积极接受临床治疗,部分患者无法遵医嘱配合用药从而直接对其疗效造成影响。此外,负面情绪将对机体神经、内分泌等系统造成一定影响,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量增加,因此对抗病毒药物药理药效以及艾滋病进展均造成干扰。本研究提示,在给予积极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针对艾滋病患者实际心理特点提供相应心理干预措施,将对缓解其负面情绪、保障临床疗效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组研究后证实,接受抗病毒治疗联合心理干预的研究组艾滋病患者随访1年后心理社会适应状况、心理抑郁程度、免疫功能均较之前显著改善,而未提供心理干预的对照组上述指标改善效果较差,此结论与孟文艳[1]等人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经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实施心理干预有利于改善其免疫功能及心理状态,对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孟文艳,李祥魁,李新程,等.HIV感染/AIDS105例临床及治疗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9,23(10):643-642.

[2]徐艳,白春琴,范春红,等.心理护理干预对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2,27(1):71-73.

[3]刘柳玲,曾文涓.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心理干预对策[J].蛇志,2010,22(2):175-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