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早恋”的成因与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5-15
/ 2

中学生“早恋”的成因与对策

李顺存

李顺存(昆明市呈贡县第一中学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中学生“早恋”,主要由生理发育,性心理出现及社会因素的诱导而产生。对青少年情感锻炼,健康性心理的养成等有积极意义,同时,存在着突出弊端:普遍影响学业;不利于广泛的交际锻炼;处理不当会造成生理、心理伤害等。总之,中学生“早恋”弊大于利。我们不主张中学生“早恋”,但,要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教育引导,使他(她)们进行广泛的异性交往,获得知识、友谊双丰收。

【关键词】中学生;早恋;成因;对策

中学生恋爱,把它说成“早恋”,不无道理,因为中学时代(特别是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社会条件也还不具备,这个时候恋爱为时过早,故称“早恋”。

目前,中学生“早恋”呈上升趋势。2010年春季学期我曾以问卷和谈话的方式,选了初一至初三,好中差三类班级进行调查。调查人数:初一3个班162人,初二3个班157人,初三3个班149人,其中,正在恋爱和有明显恋爱倾向的,初一41人,占25%,初二63人,占40.1%,初三46人,占30.8%。估计高中,特别职业高中的比例会占得更大一些。

中学生“早恋”既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生理和心理表现,同时也困扰着家长、老师,更困扰着早恋者本人。如何正确面对这个现实?如何消减不同角度人的烦恼?我认为,一要分析产生“早恋”的原因;二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来应对。

1.中学生“早恋”的成因

1.1生理成因。由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营养获取丰富,加之一些含激素食品的诱导,使青少年生理发育提速,普遍出现性早熟(比前30年提早2-3年),本能地对异性产生爱慕情感。

1.2心理成因。好奇探秘。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由对异性的亲近期过渡到恋爱期,渴望了解异性和得到异性的爱。这种异性间的吸引与好奇,往往被中学生当成是爱情。

模仿心理。中学生早恋往往模仿的是文艺作品。电影、电视中的爱情生活,尤其是很多偶像剧中的爱情情节。

逆反心理。学生入学后,父母和老师都在不断地告警他们:“不准谈恋爱”。信息强化的结果是引起某些学生的逆反心理。这往往表现在个性强,叛逆、不拘小节的学生身上。

追赶时髦。在校园里,谈恋爱,似乎成为一种时髦,不谈恋爱,似乎个性得不到体现;不谈恋爱。似乎就降低了自己的身价;不谈恋爱,似乎自我就得不到实现;不谈恋爱,似乎不能吸引别人的眼球。这种情况的很普遍。

寻找温暖。有的学生由于家庭发生变故,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精神上越来越渴求人们的爱,渴求心灵上的慰籍和温暖,若无法从亲人那里得到,就把目光投向与之朝夕相处的同学身上。

空虚无聊。单调的学习生活使部分学生产生空虚、无聊感。中学生精力旺盛,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发泄自己的情感,消耗自己的精力。但一些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免感到单调、空虚和莫名的烦恼,于是通过谈“恋爱”来填补空虚。

1.3社会成因。性教育滞后。我国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性教育严重滞后。过去谈“性”色变,现在也遮遮掩掩,教师在对学生讲生殖系统或“性”知识的时候,要么主观地删减内容,要么干脆回避关键性问题或安排学生自学,这样,反而强化了学生的神秘感,好奇心,甚至出现性判断错觉,误把友谊当爱情。

社会开放。社会开放,一方面促进了青少年开放性,外向型性格形成。坦露开放性的性格特征,往往是早恋的首要目标;另一方面性文化多元,诱发性冲动的因素丰富,甚至受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使我国中学生激情满怀,想入非非。

信息多元。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途径多样。书刊、影视、网络等到处散发着“性”的芳香。它刺激性细胞,诱导性行为,使青少年不知所措。

2.中学生“早恋”的对策

2.1承认“早恋”的积极意义。曾经拜读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薄伽丘的作品《十日谈》。其中《第四天的故事开场白》是这样描述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城有个叫腓力.巴杜奇的人,妻子去世后,带着两岁的儿了到阿西那奥山修行。儿子长到18岁,向父亲要求出去见见世面。腓力便带着儿子下山。当见到一群衣着华丽的漂亮姑娘时,儿子问:“这是什么?”父亲连忙说“孩子快低下头,眼睛看地面,不要看她们,这是害人的东西!”,儿子依然追问:“她们究竟是什么东西?”,父亲告诉他:“这是绿鹅,全部都是祸水。”儿子接着说:“我不懂什么是祸水,我只觉得她们很美丽、很可爱。看在老天爷的份上,你要是疼爱我的话就想法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

从“早恋”成因分析及上述故事说明,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出现性生理和性心理反应,如:性冲动、性幻想、性吸引、性好奇,性期待等都是正常的。同时,中学生恋爱有一定积极意义:可锻炼情商,积累情感经验,为今后的婚恋生活奠定基础;可满足情感需要,减少人际孤独;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有利益培养健康的性心理等。

2.2认清“早恋”的负面影响。一是对交际不利。较早的陷入两人世界,情感空间缩小,交际范围受限,疏远同学和老师,得不到广泛的交际锻炼,有时还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二是影响学习。据了解,中学生“早恋”90%以上会不同程度影响学业。我有个亲戚的孩子,高一、高二时,学习成绩在年级一直保持在前三名,老师都说她是清华、北大的料,但高三耐不住寂寞,走进了两人世界,学习大幅下降,最后只考上了专科院校。另一个小男生曾是我教过的学生,帅气、聪慧,小学时成绩名列前茅,初一、二年级当班长,学习成绩也不错,预计可以考上市区重点高中,也是恋爱拖了后腿,只考上了县里的普通高中;三是经受挫折。中学生心理稚嫩,可塑性大,应对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弱,在恋爱中产生学情矛盾,人际矛盾以及情感矛盾时,难以化解而感到困惑、烦恼、甚至发生过及行为。四是危害身心健康。有的中学生在恋爱过程中,放纵性冲动,偷吃了“禁果”,发生了性行为,后来受到“冲动的惩罚”,倒至不良后果。曾经我认识的一个初三小女生,孩子生在学校的厕所里,当上未成年妈妈;另一个高一女生,曾到医院六次人工流产,最后失去了当妈妈的资格;一个初二的女生,由于恋爱,夜不归宿,成绩下降,受到同学冷眼,老师批评,家长的严厉责骂,后又加上恋爱失败,最后服农药自杀,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一个高二男生,长得帅气、爱好文艺和体育,是校篮球队的队员,爱上了班上的美女,学校的校花,相处一段时间后,女生提出分手,他接受不了这个现实而精神失常,最后不得不退学回家,接受治疗。

2.3区别友情与爱情。异性同学相处,一定要分辩清楚友情与爱情的关系。

冲动性。恋人间有强烈的亲近欲望,如抚摸、拥抱、接吻等。而异性友谊则无冲动感。异性接触时、虽然会出现脸红,害羞的现象,但绝不会产生过分的举动。

隐蔽性。这是爱情产生后表现出的一个重要心理特征,热恋中的人,一般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谈情说爱,卿卿我我。而异性间的友情,则不会顾忌在公共场合交流感情。

2.4自觉调节性心理。从正常途径获取性知识。从老师、正规书刊、影视作品等学习性知识,切忌从不规范、不健康的文化渠道去获取性知识。

正确认识性冲动。性冲动是正常人性成熟的正常表现,无须羞耻和紧张、厌恶和恐惧。同时,要遵守性道德,不放纵性冲动。

适当缓解和释放性冲动。一是避开性刺激环境。不偷看反映成人性生活的书刊、图片及影视;二是不独处。主动融入集体、积极参加有益活动;三是培养广泛兴趣爱好,树立远大理想,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四是适度自慰。有节制的自慰行为不会影响健康。

2.5进行友情式的异性交往。选择交友方式。中学时代,男女同学交往以集体交往为宜。因为集体活动,一方面可满足不同需要的同学交往。另一方面,使同学们在吸收众人优点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和心胸,避免了只盯住某一个异性而发展“一对一”的恋爱关系。

把握交往尺度。男女同学交往要有距离感,要有所顾及,留有余地。一要明确交往目的。异性同学交往主要是切磋学习方法,交流生活经验,发展共同爱好,增进共同友谊,促进共同进步。二要不失常态。女孩应端庄、坦荡、不羞怯、不造作,不让对方产生误解和非分之想;男孩子沉稳、庄重、尊重对方,不盲目发展感情。三要保持距离。异性交往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身体距离和心理距离。友情有距离分界,爱情则距离拉近。

注意适可而止。异性间交往时间长了,如果有共同心的理想追求,共同的生活兴趣,共同的特长爱好等,不免友情要发展,情感要升温。这个时候,就要有所警觉,有所顾及、有所克制。要减少约会次数,缩短约会时间。见面时多谈谈学习上的事,尽量不触及情感神经。

青春期被称为“花季”,它伴着阳光、伴着空气、伴着笑声、伴着向往、伴着希望、就如一首甜美的歌、一曲动人的曲、一团闪耀的火。然而,也伴着青春涌动的矛盾和烦恼,处理不得当,还会发生预想不到的“青春风险”或“激情伤害”。希望花季的少男少女们,首先要处理好青春期异性交往的情感关系,把交往视线放宽一些,不要只局限于“一对一”的交往圈子,这样更有利益满足你的交往需求,更有利益发展你的“社会支持体系”,体现你的交际才能。请认真体会一下“花季莫种相思树”的道理。如果你很固执,非要提前享受成年人的情感生活,那你将失去的更多。其次,要珍惜青春年华,把旺盛的精力和聪明才智主要用在学习上,收获丰盈的知识果实,打牢知识基础,将来步入社会后,才有足够的知识支撑,才能成就人生、实现价值,为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心理健康教育》黄希庭主编

[2]《青少年的心理调适》李光路、党乐群编

[3]《前程的基石》(当代中学生健心生活指南)昆明市科学技术协会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