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6-16
/ 2

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李雪颖

李雪颖/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农村经济服务中心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经济转型中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十分突出,很多没有得到转移的劳动力仍滞留在农村,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拉大了城乡间的差距。本文重点研究农村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发展;协调;

农村发展的重要因素就是提高农民的收入,然而如何提高农民的收入呢?要想提高农民收入就必须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向城镇转移,是现代化和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可见转移农村劳动力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究中强调转移的同时,不仅认识到转移对非城市发展的贡献,也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的支持,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助于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转移来促进和支持农村的经济发展。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发展历程

(一)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匮乏

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来看,我国的农村劳动力由1978年的28455.6万增加到2001年的48228.9万,已经严重超出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总需求量。在质量上,已经供不应求。到2000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水平占32.21%,初中文化水平占48.06%,高中文化水平占9.30%,中专文化水平占1.82%,其中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仅占0.47%.而且较低的劳动质量必然会减少市场总竞争能力,降低家庭的收入,导致家庭成员必须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进而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中,这样也就间接的增大了我国未来的劳动力供给。

(二)劳动力转移渠道单一、速度减缓

在考察发达国家的劳动力转移情况时可以发现,工业较发达的城市往往是农村劳动力十分向往的地方,大城市的超前发展是一个极为普遍的规律。受到此种观念的影响,我国的很多经济学者主张城市化,主张农村劳动力向大中城市转移,认为农村的未来发展就是城市化发展。从1989年开始,我国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向大中城市转移,进入到90年中后期时,因为城市经济结构的调整,工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不但无法增加就业,并且释放出大量的劳动力,城市的就业压力迅速增加,由于我国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城乡间就业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在城市的就业中处于劣势,因此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开始减少,导致农村劳动的转移速度开始减慢。

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

我国的农村经济发展将促进我国农业变革、人力资本的增加、非农业分工的发展;并且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现状也要求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农村的劳动力就业,也有利于规模化的就业效应,进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一)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增加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就是农村的人力资本,同时农村经济发展也促进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增加。一方面,提高农业的发展及农产品竞争力要求农村人力资本增加。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体现在数量上的增加,也反映出不断提高的农产品竞争力。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表现在:一是具有高质量的农产品,二是具有成本低廉的单位农产品,三是具有品种多、深加工农产品。这就要求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改变农民传统观念中的分散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条件就是农村人力资本的增加。只有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了,他们才会适应转移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也才能真正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同时,由于转移出农村劳动力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进而使依然呆在农村的劳动力资本较低。如果依然坚持此种转移,就必须积累农村的人力资本。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开发农村的人力资本,进而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人力资本积累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效应

人力资本积累必然会增加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和就业能力,进而促进劳动力的配置。因此,农村人力资本的增加必然会通过多种效应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些效应有:①从业能力效应,我国农村的劳动力,并不是无业可就,而是缺乏就业能力和发现就业机会,特别是就业能力,而就业能力与人力资本水平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具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者在岗位中不但具有基本就业能力,而且具有较强创新和应变能力。人力资本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劳动力转移,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②流动示范效应,流动性强、人力资本高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后,对于剩余劳动力也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此种示范效应表现在两方面:首先,人力资本较高的迁移者,凭借本身具有的丰富经验已经成为领导者,同时带动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其次,农村中的很多青年通过考学已经转移到城市高层次中就业,对农村劳动力也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这是农村人力资源提高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表现。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协调是使构成经济系统中的各要素,在空间、质量等方面互相联系的状态,以促进经济系统可以和谐发展。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质和目的就是推动经济发展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一轮的不平衡和平衡。我国当前的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该阶段正是由不平衡向平衡过渡的阶段,并且已经具备过渡的条件。因此,农村技术进步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的共同之源,探讨农村劳动力和经济发展相协调是当务之急。

(一)技术进步的就业影响效应分析

技术的进步间接的影响了就业职位变化,进而引起就业结构及就业者本身发生变化,引起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有两种效应,一是就业补偿效应。此种效应就是经济系统内部与外部的变化使被技术取代的工人再次获得工作的机会,从而使就业总量得到补偿。二是就业减少效应,技术进步所产生的资本对劳动的需求及结构的变化导致就业人员相对减少。

(二)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源泉就在于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及对生产要素所配置的方式。当数量优势已经被充分利用时,经济增长的源泉在于生产要素质量及配置的提高,这必然就需要技术的进步。经济增长的源泉就是技术的进步,这一观点已被多数经济学家认可。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缩短城乡间的差距。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可以有效的降低农业生产的总成本,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自身的就业素质,以农村经济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周萍华.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6,(12):138-139.

[2]黄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

[3]何军.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劳动力转移与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

[4]张焕英.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南大学,2011.

[5]陈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湖南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