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李俊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李俊平

李俊平

黑龙江省农垦北安管理局龙门农场学校李俊平

长久以来,历史作为初中若干科目中的一科,经常被冠以”辅科”的名称。这种深刻的烙印直接导致初中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然而,爱迪生、霍金等科学家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学好历史,提高历史学科成绩,兴趣是打开成功大门的一把钥匙。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观察,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一、培养良好的兴趣

1、首先使学生明确历史学科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学历史有什么用?都是过去的东西。”台湾文化名人龙应台曾谆谆告诫大家:“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这告诉我们学习历史,使我们借鉴历史经验,指导现实,展望未来。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作用:(1)读史可以明鉴、指导国家未来。历史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会受益无穷。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常常会发现身边遇到的很多问题,都可以从祖先的事迹那里找到答案,这有助于我们对事物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2)读史可以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我们有五千年的灿烂历史,那是我们的先人创造的。如享誉世界的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大运河、都江堰等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称赞。我们应该为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感到骄傲,对于自己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充满信心,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更加热爱我们的国家。(3)读史可以激发个人的聪明才智。“读史使人明智”。读历史,欣赏历史上一个个留下足迹的历史人物的生命,品读历史人物的生活点滴,了解他们所有的对和错,那些历史教训,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思考。欣赏历史人物,品读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会激发我们的聪明才智,使我们少走弯路,少受挫折,有利于我们在未来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健康顺利的发展。

2、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导入新课这个环节很重要。在导入新课时,一种方法是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急切想要知道事件的来龙去脉的愿望。使之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本节课产生兴趣。如我在讲“日本明治维新”时,引导学生复习日本古代史上效仿中国隋唐制度进行的改革“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那么近代历史的这次转折性改革还会依然效仿中国吗?如果不是,为什么?向哪些国家学习,又从哪些方面学习,结果如何?”等问题导入,使学生围绕明治维新的原因、经过、作用、性质、影响等方面,积极参与学习。另一种方法是采用与课文有关的材料(传闻、秘史),或电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或热门节目来导入,例如,从热播的《锦绣未央》来导入六年历史即将学习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从央视热门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导入即将学习的——唐诗。这样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讲述时要注意简洁明了,否则就会主次不分,喧宾夺主。

3、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给学生以直接的感官刺激,有利于引发学生,能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历史是已逝去的事情,直观的材料虽然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储存,但很多时候材料无法引起学生的情感上的共鸣,例如讲述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暴行,如果简单列举(1)日军在南京屠杀的30万人(2)细菌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等等史实,这些材料上的数据无法引起学生对日本暴行的愤怒。但如果有一段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如:《拉贝日记》《魔鬼部队》等影像资料,就能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日本人的残暴。例如我在讲《甲午中日战争》时,插放一段《甲午风云》;在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播放《义勇军进行曲》;再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播放《春天的故事》等。这样,通过直观教学手段代替教师的讲读,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可以说,多媒体使历史走近了学生,使历史课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和呆板的讲授。在讲《难忘九一八》时,首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悲怆的歌曲,学生听后一片肃然,然后就有学生产生了疑问:东北三省是那么美丽富饶,东北人民为何还要去流浪呢?“九一八”指的是什么?疑问使学生产生了好奇,好奇又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同学们纷纷在寻找答案,通过自觉的阅读教材,终于明白了中国近代这段屈辱的历史。

4、在教学时要时刻与现实相联系,引发学生的兴趣。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人和事,对于学生来说,感觉较遥远陌生,这使得他们对于历史不太感兴趣。所以我在在教学中,注意教材内容与现实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学历史的主动性,使得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加深。例如在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事迹时,利用我校东侧的矗立的---赵尚志纪念牌和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击毙的日军中下级军官碑进行讲述,学生立刻肃然起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等精神油然而生。

5、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做到以教师的主导,学生为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唱独角戏,对牛弹琴,整个课堂气氛既沉闷又压抑,学生失去学习的生机和活力。现代教育课堂要求教师导,学生演,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如在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这一课时,我设置疑问,随着决战时机成熟,解放军进入战略大决战阶段,然后由学生自主学习回答问题。第一步:先让学生在书上做标记,A.东北--辽沈战役--“关门打狗”--解放东北全境;B.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中间突破”--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C北平、天津、张家口等地--平津战役--“瓮中捉鳖”--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然后小组讨论;三大战役为什么选择以东北为突破口,辽沈战役为什么要先打锦州,陈毅的话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最后采用同桌一小组-师生合作探究的形式解决,由我归纳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整节课下来,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讨论热烈,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学生那种活泼的天性、好奇的心理、大胆的质疑都得到了发展,教学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