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汪学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汪学贤

汪学贤

河南信阳罗山尤店中学汪学贤

江泽民总书记说:“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是否具有创新能力也是二十一世纪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准。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依赖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可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各方面的知识接触较多,眼界比小学开阔得多,对什么事物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而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摇篮,作为农村初中来说,由于条件的限制,学生往往只局限于课本,相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知识面窄得多,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条件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现结合近年来我的教学谈谈我的初浅看法:

一、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象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象,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二、填补空白,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有位哲人曾经这样说过:“想象就是创造力。”而对文学作品中“空白”的填补,完全有理由成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创新的重要手段。“空白”的填补正是读者阅读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动力机制之一,它能够驱遣读者的想象,激活读者的思维,从而建立起与作品和作者沟通的桥梁,使读者对作品的意义达到个性鲜明的深刻理解。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学生对作品“空白”带有个性色彩的填补,更是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例如:在中学语文课文中,这样的“空白”很多:

如:《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土的隔膜?《孔乙已》中,孔乙已的长衫哪去了?孔乙已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竞选所长》中,“我”退出竞选后,伍德福和霍夫曼二位先生如何继续他们的竞选活动?《我的叔叔于勒》中,小公务员的二姐夫是如何继续着他的发财美梦的?父亲又是如何向不知情的家人解释叔叔的长久不归?《范进中举》中,范进赶考几天家里生活情况如何?《祝福》中,祥林嫂“老”去前夜,有哪些复杂的心理活动?……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学生在填补这些“空白”的过程中,会有什么样的收获。正如西方一位著名的神学解释学家H•奥特说,在诗歌和艺术中,存在着一种“创造性的空白”。而这种“创造性的空白”的理解和填补,往往体现了人的生存中必然存有的一种生命体验,也是人的真实中最为本真和创性的东西。

结论:文学作品里留有大量的“空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发现填补,从而激活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写作教学中,运用多向思维也是培养学生独创性思维品质的重要方法。多向思维是学生对某一作文素材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多侧面思考,以便从这种作文素材中提炼出新意,得出新颖而别具一格的写作观点的探索性思维形式。例如,大家熟知的“南郭处士”的故事,要求写一篇读后感。学生通常是从批评南郭处士的角度展开定势思维,拟出如下题目:《滥竽充数要不得》《骗子终将露马脚》《冒牌音乐家的可耻下场》《钻空子不道德》《弄虚作假的南郭先生》……。如果我们能从各种角度观察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即多向思维,就会拓宽命题立意的范围。首先,从这则笑话蕴含的寓意进行纵向发散性思维,从它体现的讽刺性方面,联系生活实际立意,其作文命题可以是:《不懂不要装懂》《冒充内行必然自讨苦吃》《弄虚作假只能骗人于一时》《混饭吃的作风要不得》《应老老实实地做人》。其次,我们从批评齐宣王的角度展开横向发散性思维,其所命题目可以是:《应加强调查研究》《听其言更要观其行》《改革大锅饭势在必行》《必须改革用人制度》……再次,我们展开逆向发散性思维,从为南郭处士辩白的角度,则可拟如下题目:《人贵有自知之明》《齐宣王应负失察之责》《不能完全归咎于南郭先生》等。

为了培养学生独创性的思维品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题目,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中培养独创性思维品质。

四、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课程标准》),是学生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情感基础和语文积淀唤起自身的直觉经验,在自己头脑中重构“第二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对文体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批判。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如此。而这种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正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大好时机,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有的教师担心教学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闹了半天,学生得到的却是不完善甚至错误的答案,费力不讨好,于是便因噎废食。其实大可不必这样想,正如美国著名创新教育理论学者迪伯诺所言:“思维的目的不在于求正确,而在于求有效。”这个“效”,我的理解是指学生经历了一次属于自己生命意义上的思维过程。同样如《孔乙己》,在学生认识到孔乙己是封建文化教育的牺牲品后,还应鼓励他们想想:封建社会里,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是凤毛麟角,摔下的是大多数,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说明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学生经过思考,自然会明白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还有其自身因素,即缺乏适应社会的能力,就会懂得不能读死书,求知的同时,更要学会生存的道理。另外,还可抓住小说中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冷漠无情的态度,启发学生思考人与人之间应如何相处才好?是否该多些理解、友爱、帮助与温暖?这样的多元理解,不仅开掘了文本的现实意义,丰富了作品的内涵,而且对培养学生有创新思维有很大好处。

当然,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的同时,对于诸如愚公挖山不止、破坏生态环境、愚蠢至极,武松打死老虎、纯属法盲之类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完完全全的曲解和误读,教师要适时给予引导和纠正。

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作为中学语文教学,除了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外,更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就让我们用智慧的火种点燃学生们的创造之火吧,这是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