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过程教学促进有效教学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1

注重过程教学促进有效教学之我见

刘国柱

重庆市开县河堰初级中学刘国柱

【中图分类号】G278.08【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050-01

近年来,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好多课热热闹闹,但效率不高,到课结束时,学生并没有掌握本节课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整堂课就像肥皂泡一样很眩目,但下课后学生没有多少收获。稍作反思不难发现,这些教师讲课时只注意让学生记结论,练习时只要求学生能代公式、套法则,一句话就是重结果轻过程。这样做显然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更不利于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初步了解一些数学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以学生的“学”为轴心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均能获得正常的健康的和谐的发展,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一、让学生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细胞”,也是数学认知结构的基础。掌握数学概念是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概括、记忆、应用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概念的形成。比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当学生认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后,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面积单位去测量黑板的面积,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感觉到1平方分米太小了,如果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就好了,这时学习平方米就成了学生内在的需要。

师:你认为1平方米有多大?

生:边长1米的正方形。

师:你们能用手比划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吗?

生:(学生一个人用手比划不行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前后4个同学双手伸直,手拉手围成了一个正方形。)

师:(出示1平方米的教具)你们的估计到底准不准呢?把你们刚才4个人围成的正方形和这张边长1米的正方形纸比一比,看看比划的准不准。(接着,老师又把1平方米的白纸铺在地上,请一位学生站在上面。)

师:你有什么感觉?

生:1平方米挺大的,还有很多空地。

师:猜猜大约能站多少个同学?

生:9个、12个、10个、15个……

师:请几个同学上来站一站,看谁猜的最准。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米?

生:正方形餐桌、两块窗玻璃拼在一起、50几英寸的大彩电……

师:估一估,黑板面大约有几平方米?你们上课的这间学术报告厅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让学生借助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学习经验,通过说一说、想一想、估一估、比一比、猜一猜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深刻体验了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真真切切地经历了面积单位表象建立的过程,这样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特别牢固。

二、让学生探寻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留给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应放手让他们自学;凡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得出的某一规律,应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应放手让学生去解决……比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安排了以下4个环节:

(1)启发提问,激发兴趣。通过复习有关旧知识后,提出以下两个问题:①在一个三角形中能有两个直角吗?②在一个三角形中能有两个钝角吗?这一问,学生的注意力马上集中了,会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思索之中。

(2)试着画图,产生矛盾。正当学生紧张思索之时,提示一句:“你们画个图看看。”学生通过画图,一致认为如果画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矛盾产生了,怎么办?这时可转入第三环节。

(3)量出度数,加以比较。当学生正在想为什么画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就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时,又点拨一句:“你们任意画几个三角形,量出各个角的度数,然后计算一下三个角度数之和,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学生通过画、量、算,初步得出了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80°。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具有这一规律呢?这时自然过度到第四环节。

(4)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为了验证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是否具有普遍性,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把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剪成两个三角形;撕下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沿着三角形的中位线将三个角折到一起等方法,都会得出相同的结论:“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80°。”

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探寻规律,得出结论,是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

三、让学生亲历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人们生活中处处都涉及数学知识和数学问题。如个人消费、家庭开支、买菜、购物等均用到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习中充分感悟数学源于生活,又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比如学习百分数后,可以布置学生对家庭中一月的日常开支作统计,包括电话费、水电费、吃穿等费用,然后求出各种开支占总支出的百分之几。在此基础上,再研究如何节约开支,并确定节约开支的重点项目。又比如一位老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后,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鸡蛋问学生:“它的体积是多少,你们会计算吗?”学生对这个不规则的物体不知所措,有的同学说要是能把鸡蛋变成一个长方体就好了,有的同学建议把鸡蛋打烂后用量筒来测量,老师表扬了他们的想法,同时又提出:“能不能根据所学的知识,不改变鸡蛋的形状,要想求出它的体积,怎么办?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这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争先恐后争着讲自己的想法。汇报时有的同学提出在量筒里先装一些水,把鸡蛋放进去完全淹没,然后取出鸡蛋,看水位下降了多少,就可以知道鸡蛋的体积。有的同学提出先在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水槽里装上水,然后把鸡蛋放进去完全淹没,看水位上升的高度,就可以根据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计算出上升水的体积,也就是鸡蛋的体积。然后让学生上台演示求鸡蛋体积的过程,同学们个个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微笑。这时他们不仅学会了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而且能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