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患者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脑梗塞患者的心理分析和心理护理

闫文艳刘志美

闫文艳刘志美(滨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山东滨州256610)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病人心理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75例脑梗塞病人临床资料及心理护理方法。结果治愈例188,好转7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死亡11例。结论心理护理可使病人较早度过疾病带来的心理创伤,积极接受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脑梗塞心理护理

脑梗塞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近年来青年脑梗塞也有逐渐上升的趋势,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之一。它发病急促,恢复缓慢,易导致患者口角歪斜,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使患者产生深刻的心理障碍,而不健康的心态又可使机体免疫调节功能减弱和抵抗力下降[1],因此在临床上积极纠正心理障碍对促进机体的康复有重要意义。脑梗塞病人心理变化不同阶段,其心理反应表现有所不同,给予相应的心理护理,可取得较满意的护理效果。

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住院病人经临床诊断为脑梗塞患者共275例,其中男163例,女112例;年龄最大者84岁,最小者39岁,平均年龄63.5岁。临床表现:意识清晰者例209例,语言障碍者19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运动障碍,

2.结果

治愈例188,好转76例,死亡11例,心理护理可使病人较早度过疾病带来的心理创伤,积极接受治疗。

3.心理状态分析

3.1疾病开始期患者意识恢复后,由于生理的、社会的、经济等多种因素,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表现为疾病确诊前的怀疑,侥幸心理,尤其是年轻患者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不可能出现脑梗塞,不相信患病。一旦确诊后产生恐惧心理,对死亡的恐惧,对自身残疾成为家庭负担的恐惧和担忧,产生悲观失望情绪,精神萎靡,心理敏感而脆弱,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出现对抗和攻击行为,如拒绝治疗和护理等;有的患者焦虑不安,烦躁失眠,易激惹,严重者可产生绝望情绪。这些反应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病人对疾病的自我认知和评价,包括个体以往对该病的了解、医护行为,陪护家属的语言情绪表现,医院设施的暗示,个体对疾病的敏感性等因素。这四个方面相互影响,支配着病人的心理反应和行为。病人心理反应的程度受疾病部位和严重程度的影响,受患者家庭状况、陪护人员及住院环境等影响

3.2疾病稳定期此期是病人个体接受期,当病人对自己所患疾病有所认识后,对疾病采取被动接纳的态度,进入病人角色,病人更多的是注意自身疾病的变化,关心躯体的不适,常把疾病症状和体验与病情的好转和恶化相联系,迫切要求知道治疗方法,感受每天的治疗效果,急于快速康复。但由于患者的知识状况,社会地位,心理预期目标等因素影响、病人情绪有诸多变化,自尊心增强,激动与抑郁症状常有明显表现。

3.3疾病的恢复期患者病后对希望早日康复的心理非常迫切,尤其是年轻病人,由于担心因疾病而失去肢体的功能或丧失生活和工作能力,无法完全恢复健康,容易出现情绪低沉、伤感、抑郁、易激动、性格脆弱,急躁易怒、自我为中心,此期病人心理活动多数较为敏感,易受刺激,尤其是伴有失语的患者表现更为突出。脑梗塞患者一般10个月后进入后遗症阶段,此时就算有正确的锻炼治疗,但部分患者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语言肢体功障碍,在疾病初期对康复充满了希望,在恢复速度开始缓慢或停止时,患者情绪会再度低落下来,情绪异常,悲观失望,严重者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心理。消极接受或者拒绝接受治疗和护理,给医护工作带来困难,也严重影响到患者自身的康复。

4.心理护理

4.1疾病开始期心理护理重点是给予较多的心理支持,和谐的医患关系尤为重要[2],态度温和有耐心,恰当的语言沟通,及时了解病人的心理变化,作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适当介绍疾病信息及成功的治疗案例,使病人对自身的疾病产生正确的认识,建立康复的信心。指导并配合病人亲属对病人的关心,减少病人对来自家庭、社会的担忧,消除患病的孤独感,使其对亲人的依赖感增强。减少可能带来的消极刺激,为病人创造美的环境,营造良好的心境,降低对疾病的敏感性,使其病感体验降低,不断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其悲观、焦虑不安情绪,树立疾病一定能治好的信念,使患者在病情严重、愈后不良的情况下,坚定信心,面对现实,战胜心理障碍,平安渡过急性期。

4.2疾病稳定期心理护理使病人的情绪保持在稳定状态。情绪是心理的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顺应性,积极愉快的情绪可以使食欲增加、睡眠充分、身体得到充分调养和休息,防御机能和抗病能力得到恢复,促进疾病的痊愈。针对病人年龄、经济、文化、病情等不同有的放矢,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心理疏导是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要了解病人职业、个人经历、家庭成员、业余爱好等情况,积极主动的交流沟通使病人既感到亲切又获得被重视、被尊重的心理,使其尽快适应住院环境,尽快进入病人角色,消除思想负担,病人就会以院为家,视医护人员为朋友,从而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积极配合治疗。当病人逐渐恢复健康时,每次取得的治疗进展都会给病人带来很大鼓舞,变被动治疗为主动治疗,病人表达需要和愿望增多,如果意见倾听接纳,将有利于病人创造恢复健康的心理状态。

4.3疾病恢复期心理护理首先帮助病人转换角色,解除被动依赖和习惯性心理,特别是在病人正确认识疾病之后,鼓励病人树立乐观情绪,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可根据病人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职业以真诚的态度与病人亲切交谈,解释疑问,消除顾虑,说服患者正确对待残疾,消除沮丧、焦虑和单纯依赖医疗等不良情绪,讲述一些成功康复病例,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鼓励指导家属在护理中的注意事项及训练日常生活技能[3],或借助康复器械强化康复,加强交流练习发音,协助指导穿衣脱帽,洗脸刷牙,自己吃饭,使用便器等,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树立长期康复训练的信心,培养病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心理适应社会。

5.结论

心理护理是脑梗塞辅助治疗组成一部分,积极的心理护理可使病人较早接受疾病现实,认识疾病的发展过程,配合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跃林.脑梗塞与发病前有不健康心理因素关系的临床观察.临床医学,2010,11:3018-3019.

[2].田艳.临床心理护理工作探究.临床护理,2011,12(9):158-159.

[3].熊小玲.脑卒中296例早期康复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1):210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