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报道的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会议报道的启示

葛畅

葛畅

(平顶山市广电总台城市频道河南平顶山467000)

中图分类号:G2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在会议报道中严肃地、灵活地、恰到好处地报道领导人的讲话和某些活动,使会议报道的价值得到提升,这是必要的。所以记者应该紧扣会议主题,写出综合报道。但是,会议报道不能只限于大会“报道”了,领导“露脸”了,指示“强调”了等浅层次、表面化的传统报道,而要从关心群众的角度,去围绕新闻主题,着力开掘出新意。记者要从会议中采写新闻精品,寻求“亮点”,让“亮点”闪烁在会议报道中。要从简从短,让短小的文风兴起来。

2010年5月15日,《学习时报》发表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0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努力克服不良文风,积极倡导优良文风》,指出文风上存在的问题仍然很突出,主要表现为长、空、假,他提倡“短、实、新”的文风。所谓短,就是力求简短精炼,直截了当,要言不烦,意尽言止,观点鲜明,重点突出。不拖泥带水,不绕弯子。所谓实,就是讲符合实际的话,讲管用的话,讲有感而发的话,讲反映自己判断的话,不讲脱离实际的话,无病呻吟的虚话,不讲照本宣科、故作高深的话。所谓新,就是力求思想深刻,富有新意。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从不同的视角,仔细观察,周密分析,从会议冗长的内容中,选取那些最重要、最新鲜、最有特色、最精彩、最能拨动受众心弦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会议的一个小插曲,领导人的一段插话,与会者讨论中的一些精彩发言,往往会蕴藏着许多新闻事实,很可能有吸引眼球的新闻点。

著名记者范敬宜生前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和《经济日报》、《人民日报》两大报纸的总编辑。他的短小精悍的会议报道,给我们有益的启示。在《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中有一篇会议报道,是1980年1月辽宁省召开宣传工作会议,研究如何做好“抓富”的宣传报道,会上省委第一书记任仲夷就“提倡什么样的富”插了一段话。后来范敬宜把这部分的内容单独抽出来,写出了340来字的会议新闻:《任仲夷谈提倡什么样的富》,刊登在1980年1月19日的《辽宁日报》上:“本报讯任仲夷同志在回答我们提倡的是什么样的富的问题时指出:我们提倡的富,是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一致的富……任仲夷的这番话是在正在召开的省委宣传工作会议上插话时讲的。”这篇短新闻出奇制胜,直接了当,回答了当时人们十分关心又期望得到回答的问题。后来得到一致好评,省委领导也没有要求另写会议的综合报道。

新闻记者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发现的能力,新闻发现力是其最重要的职业素养。衡量记者业务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就要看他能不能慧眼识珠,“见别人之未能见”。独家新闻,独家视角,独家观点,都赖于媒体及其记者的发现力。记者不能程式化、公式化地看待会议,新闻采写有点象下围棋,既有定式,而这种定式又会出现很多新变化。记者要细心观察,努力抓住会议出现的新情况、新思想、新视点,新变化和特点,找准新的切入点,选准着力点,拿准兴奋点,才会写出新闻价值大、信息含量高的新闻。

《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中,有一篇1999年3月11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消息《掌声落在两个26页》中说:“3月11日上午,在九届人大二次会议第四次会议上,肖扬和韩杼滨分别代表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工作报告,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两个报告都是28页,而获得掌声最多的有同样都在26页……”原来两个26页的内容都是关于惩治贪赃枉法的,这说明人心所向,因此才有了这两次由衷地鼓掌。这篇简短的会议报道求新求活,突破死板的公式,是范敬宜带着思考认认真真听会,仔仔细细观察得来的新闻。

采写会议新闻,要避免会上拿材料,报道抄材料,断章取义,敷衍草率。记者要认真听会,一字一句精阅会议材料,从遣词用句中读出丰富信息,从字里行间读出深远意义。《范敬宜文集•新闻作品选》中有一篇2000年3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的消息《四十个“继续”》:“三月五日上午,在华灯齐放、庄严肃穆的人民大会堂里,我聚精会神聆听朱镕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注意到这个报告使用的‘继续’特别多,散会后仔细数了一下,总共正好四十处……”接着作者写述评:“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如此强调‘继续’,反映了政府坚持政策连续性的决心和当前客观形势的清醒估计……这‘继续’之中,体现了对‘承前启后’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体现了我们党这些年来作出的一系列重要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体现了我们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作风……”这篇会议消息,有感而发,没有虚话,没有面面俱到,没有对会议材料照搬照抄,也没有领导“排名”和“强调指出”等等,老话很少,套子很少,但这是崭新的新闻事实。

美国学者麦尔文•曼切尔在归纳新闻价值的六个要素时,把“影响”放在第一位。训练有素的记者就是要能够“第一眼”就看到那些可能影响很多人的题材与线索,从中遴选出什么是受众最关心的新闻。会议报道要跳出会议写会议,或者说摆脱会议写会议,就是在会议报道中不局限于程序性报道,而是注重对会议进行多角度的深度解读,从会议文字资料中寻找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对广大人民群众密切关注的新闻点,予以延伸放大报道,透彻地报道会议精神,增强新闻性、有用性、指导性,以使领导满意,受众喜欢。

新闻采访,线索可能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一个数字,一句话,一种现象,也可能是比较复杂的事。任何新闻事实都有其显性的一面和隐性的一面。显性的一面是表面的,现象的,容易被发现,而隐性的一面是内在的,本质的,是“静悄悄”发生的,不易被人觉察到,甚至被忽略或埋没掉。需要记者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从大量的材料和日常事实中见微知著,发现新闻的亮点。只有善于发现与挖掘的能力,才能写出一枝独秀、与众不同的作品。范敬宜教给我们的方法是大处着眼,于细微处发现变化,小中见大,找出新闻事件的某种标志意义和社会作用。记者要扎扎实实向经典作品学习,写得短点实点,短快轻捷,兴短夺势,如同范敬宜所说:“不要把会议新闻写成一个面面俱到又顾此失彼,什么也不突出的‘大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