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传出神经系统教学设计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3

药理学传出神经系统教学设计探究

马一

马一

(四川省宜宾卫生学校药理教研室四川宜宾644002)

【摘要】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广泛而复杂,对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来说,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教学一直是药理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学生学习和掌握感到困难,教师教学也很不轻松。探究设计对传出神经系统的教学,并对其课程和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和补充、适度的概括或演绎,找到其课程教材的内在联系,设法形成使学生易于接受、认知、理解、掌握和记忆并能实际运用的公式化教学模式,往往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和欢迎。

【关键词】传出神经系统;公式化;教学设计探究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1-0359-02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差。而药理学中传出神经系统教学是重点和难点,该章节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免疫等医学基础学科和相关临床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其药物的药理作用广泛、复杂且专业术语多,易于混淆,不少学生对此常有畏惧心理或对学习掌握程度不够牢固。学生学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也不轻松,是药理学教学的一大困处。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又多属休克、中毒、心脏骤停等重症、危症的抢救用药。中职护理学生只有在掌握理解了抢救药物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禁忌症的情况下,才能清楚医生用药目的,正确执行医嘱,有目的的观察病人用药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培养初步的临床思维能力。笔者面对繁多且复杂的教学内容,在牢牢把握教学大纲基础上,针对中职学生基础相对较差的现状,对传出神经系统章节的教学作出了探索性的改革和教学设计,并对课程和教材进行适当删减和补充、适度的概括或演绎,找到其课程教材的内在联系,设法形成学生易于接受、认知、理解、掌握和记忆并能实际运用的公式化教学模式。化繁为简,公式化、推导化、全局化教学,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部性教学,得到了学生的认同,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具体做法如下:

1.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开门见山,列出教学公式

针对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上课时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的特点,笔者在教学中,待稳定好课堂组织纪律后,通过复习药理学总论旧课和相关的生理学知识中配体、受体特点,引出新知识,立即摆出当次课的教学公式,提高学生听课的效率。如:传出神经概论部分复习生理学中讲到,配体与受体是特异性结合,配体根据来源分为内源性的神经递质和外源性的药物或毒物。配体+受体特异性结合产生生理学效应(兴奋或抑制)。引出药理学总论中大多数药物作用机制公式:药物与受体特异性结合后产生的药理作用(激动药、拮抗药),此公式是本章乃至整个药理学教材药物与受体结合的作用机制公式和思维模式。

板书药理作用机制公式:药物+受体→结合药理效应(激动、拮抗)

举例:

毛果芸香碱作用机制:乙酰胆碱受体激动药+乙酰胆碱受体→结合拟胆碱效应

肾上腺素作用机制:α、β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肾上腺素受体→结合拟肾上腺素效应

吗啡作用机制: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阿片受体→结合镇痛作用

地西泮作用机制:苯二氮类药地西泮+苯二氮类受体→结合镇静催眠作用

通过以上公式的推导初步建立起学生对药理作用机制的全局思维模式。

2.利用教材黑体字大标题,作为思维结构导图,找出其内在逻辑联系

传出神经系统概述涉及解剖、生理等知识,图多、内容复杂且抽象难懂,不易掌握和记忆,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诸多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思维结构导图,化繁为简,公式化、全局化教学,则便于掌握和记忆。

举例:教材在概述部分列出了以下三个大标题

(三)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

通过分析上述三个大标题的关键词:传出神经;解剖分类;递质分类;受体分类;生理效应;药物分类,可观察出它们之间的思维逻辑是按解剖学分类的神经末梢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AchNA),分别作用于特异性的受体(Ach-RNA-R),引起相应的生理效应(兴奋或抑制),把以上关键词串联起来,可用公式表示:配体(递质)+受体→结合生理效应。传出神经药物的分类:药物与递质产生的生理效应一致的称为激动药,与递质产生的生理作用相反的称为拮抗药。

结合以上内容,把传出神经系统解剖学分类、传出神经的生理学效应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分类的关系按上述公式用思维结构导图来展现并加以讲解。

如图所示:

教师讲解如下:

传出神经系统按解剖学分为自主神经和运动神经,自主神经又分为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Ach,Ach递质要特异性的与Ach受体(M、N型)结合,产生胆碱能效应,即M效应和N效应。交感神经兴奋时末梢释放递NA递质,NA递质特异性的与NA受体(α、β型)结合,产生去甲肾上腺能效应,即α效应和β效应。运动神经末梢兴奋时释放的递质是Ach,特异性的与Ach受体N2型相结合,引起骨骼肌收缩。胆碱能效应包括M样作用N样作用。M样作用(效应)对心脏全面抑制、血管扩张、内脏平滑肌收缩(包括胃肠道、膀胱,胆、肾、支气管)、泌腺、缩瞳;N样作用主要兴奋骨骼肌;去甲肾上腺素能效应包括α作用和β作用。α作用(效应)对皮肤、黏膜、内脏血管收缩,扩瞳:β作用(效应)对心脏兴奋,(骨骼肌和冠脉)血管扩张,支气管平滑肌舒张,促进代谢。

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分类:如果药物与递质作用性质相似的称为受体激动药(拟似药);若药物作用性质与递质相反,称为拮抗药(阻断药)。即配体(递质)+受体→结合生理效应公式转化为药物作用机制公式:药物+受体→结合药理学效应(激动药拮抗药)。

此外,需要向学生强调: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Ach递质,兴奋时相当于胆碱能效应;交感神经末梢释放NA递质,兴奋时相当于NA能效应;两者不能混淆。这一点在该章代表药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中会反复运用到。

3.抓住本章节主要知识点,砍去枝节,减少或避免教学干扰

本次授课内容砍去胆碱能神经包括哪些节前、节后纤维;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包括哪些节前、节后纤维;砍去Ach、NA递质合成、代谢;砍去与该章代表药中药理作用少有讲到的受体亚型分布及效应。如:α1受体兴奋时胃肠道、膀胱括约肌收缩、NA和胰岛素分泌减少、血小板聚集等,以起到简化教学,减少或避免教学的干扰作用,便于学生记忆。

抓住与本章节代表药密切相关的受体分布和效应。抓住M样效应对心脏、血管、内脏平滑肌、腺体、瞳孔的效应;N样效应主要兴奋骨骼肌;抓住α效应中对(皮肤、黏膜、内脏)血管、瞳孔:β效应中对心脏,(骨骼肌和冠脉)血管、支气管平滑肌和对代谢的影响。以上受体的分布和产生的效应都与代表药的作用、用途、不良反应有密切关系。每次上课时要求学生必须反复复习背诵。

4.利用思维结构导图反复推导,利用思考题强化知识内在关系,激发学习热情

概述部分的教学内容统领传出神经系统的精髓,教学时间可增加到2学时。反复复习并推导思维结构导图,强化记忆,直到学生熟练掌握。每讲一个代表药都讲一遍,并且每次都要从副交感神经到胆碱样效应,从交感神经到去甲肾上腺素效应,反复跳转,让学生养成副交感神经兴奋就相当于胆碱样效应的M样效应和N样效应,交感神经兴奋就相当于到去甲肾上腺素效应的α效应和β效应,形成条件反射惯性思维。传出神经概述课后,利用三道思考题,再次强化知识内在关系,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如思考题:1.传出神经系统主要的神经递质是哪些?2.传出神经系统的受体分类如何?3.M样作用、N样作用、α样作用、β样作用的表现如何?通过观察上述三个思考题得出它们的逻辑关系是:递质+受体→结合生理效应,且便于学生记忆。)

推导是教学设计的另一核心。在讲授代表药时,请学生自己利用已学知识推导未学代表药的作用,验证其药物作用与推导的结果多数是一致的,从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热情。其方法分三步1.确定药物的分类(激动药还是阻断药)2.受体主要分布在哪些效应器上3.激动或阻断该受体后效应器发生的变化,如:讲授阿托品前,要求学生关上书推导,告诉学生它是M受体阻断药的代表药,M受体主要分布在心脏、血管、平滑肌、眼和腺体上,阻断上述效应器的M受体,可产生与M样效应相反的作用,即M受体的阻断作用就是阿托品的作用。最后学生自行打开课本验证自己的推导,验证结果大都是完全正确的,这种教学模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思维结构导图讲代表药时需要补充的是:①阿托品对血管的扩张作用与阻断M受体无关;②讲酚妥拉明时补充突轴前膜上的α2受体对递质释放起到负反馈调节;③讲普萘洛尔β受体阻断作用时补上肾小球旁细胞β1受体与肾素的分泌有关。因为每种药物既有属于该药分类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属性。

5.教学评价

学生评价:公式化教学,易学易记,还能通过已学的知识猜出未学过的药物作用。上完课后能回答老师当堂课的提问并完成课后思考题。

教师同行评价:通过思维结构导图抓住知识结构的内在逻辑,化繁为简,条理清楚,易于学生记忆。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思维结构导图、高度概括、适时删减、课堂提问、当面推导、反复讲解等,也易于学生掌握与运用。

笔者的体会和感受:利用上述相关方式进行“药理学传出神经系统”的教学,教与学的效果明显。如在对学生提问与本章节紧密相关的问题方面,学生们都能当堂较清楚地回答老师的提问,有的回答还较机智,有一定的创见性;在课后作业报告、相关实训练习等的完成方面,学生们都能积极主动甚至独立地完成;课程本章节的检测性考试和课程结业考核,其班级整体成绩均比按教材平铺直叙地教学的效果要好。这些现象和结果证明,对“药理学传出神经系统”章节的教学探究设计与实践,是富有成效的,它使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产生明显的提升。让学生明白看似杂乱的知识也能找到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建立起学习药理学作用机制与药物作用、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的整体思维模式。笔者也将借鉴这一教学实践设计的方法原理,运用到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姚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应用护理学》2014.8第二版.

[2]王开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理学》20014.第七版.

[3]张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理学与药物治疗学基础》2008.1第一版.

[4]范志刚,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物学基础》(二)2004.5.

[5]杨宝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药理学》2008.第七版.

[6]白波,王福青.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生理学》2014年第七版.

[7]胡绮主编.安徽科学出版社《生理学》第五版.

[8]顾承麟主编.科学出版社《生理学》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