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秦松苗

秦松苗(河南省灵宝市第二人民医院内二科河南灵宝472500)

【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8-0150-01

【摘要】目的观察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影响。方法观察我院92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4例)。治疗组静脉滴注葛根素注射液0.8g,1日1次,共14天;对照组静脉滴注复方丹参针20ml,1日1次,共14天。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辛伐他汀、胞二磷胆碱等基础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及血清FIB的变化。结果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组用药总有效率为91%,对照组为7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关键词】脑梗死葛根素注射液纤维蛋白原

脑梗死是脑动脉主干或皮质支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症状体征。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1],急性期处理尤为重要。笔者应用葛根素注射液治疗ACI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3月~2010年3月我院诊治的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有脑梗死且排除脑出血者,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卒中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8例,男26例,女22例,年龄42~78岁,平均61±2岁,其中肢体瘫痪、失语28例;肢体麻木无力10例;共济失调6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4例。对照组44例,男24例,女20例,年龄44~80岁,平均62±1.5岁,其中肢体瘫痪、失语24例;肢体麻木无力8例;共济失调6例;饮水呛咳、吞咽困难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分布等方面比较无显著差异。

1.2方法治疗组应用葛根素注射(沈阳格林制药公司)0.8g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缓慢静脉滴注,1日1次;对照组应用复方丹参针20ml加入0.9%生理盐水250ml缓慢静脉滴注,1日1次。两组均给予肠溶阿司匹林、辛伐他汀、胞二磷胆碱等治疗,疗程均为14天。

1.3检测方法血清FIB测定,应用sysmex自动血液凝固测试仪CA—50(日本产),通过光学检测法检测。

1.4疗效判定及观察指标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于治疗后14天进行效果评价。疗效分为:显效:肢体瘫痪、麻木无力明显好转,接近正常;有效:失语、共济失调好转;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

1.5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

2结果

14天后评定临床疗效:治疗组48例中显效38例,有效6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44例中显效20例,有效12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脑梗死急性期病灶由中心坏死区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坏死区由于完全性缺血导致脑细胞死亡,但缺血半暗带仍存在侧枝循环,可获得部分血液供应,尚有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因此保护这些可逆性损伤神经元是ACI治疗的关键[3]。血清FIB是参与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高FIB是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且血清FIB的升高与脑血管病不良预后有关。因此,降低FIB是脑血管病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4]。葛根素注射液系从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树中提出的一种黄酮苷,为血管扩张药,具有扩张脑血管、扩张冠状血管、改善脑微循环和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还可抑制凝血酶诱导的血小板中5—HT释放,降低FIB,改善循环、降低血压,对脑缺血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使梗死的血管再通,神经功能恢复[5]。因此葛根素注射液在治疗ACI方面有比较确切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吴江.神经病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8-159.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价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379-381.

[3]王维治.神经病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34-135.

[4]刘春红,王宏,马雅静.纤维蛋白原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4(4).

[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