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围术期病人抗菌药物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2

妇产科围术期病人抗菌药物的作用

王栋

王栋

(江苏省盱眙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江苏盱眙211700)

【摘要】目的:探讨抗菌药物应用于妇产科围术期的作用。方法: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妇产科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模式,对照组按常规方式使用抗菌药物,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体温变化、切口感染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体温略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平均退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结论: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关键词】妇产科手术;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5)07-0112-02

外科手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模式,对于控制术后感染具有确切的疗效,但是目前耐药菌株发展形势较快,迫切的需要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及用量[1]。本次研究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妇产科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的临床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显示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疗效可靠,故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我院行妇产科手术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观察组,平均年龄(36.36±15.25),术式:剖宫产41例,子宫全切术19例。对照组,平均年龄(37.36±15.44),术式:剖宫产39例,子宫全切术21例。120例患者中已排除药物使用禁忌症者、重要脏器功能异常者等,两组患者在术式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环境、器械包、术野消毒区、医护人员手部等各方面消毒灭菌效果符合环境卫生学标准、手术室消毒灭菌标准[2]。两组患者使用药物厂家、批次均相同。

观察组患者采用围术期用药模式:剖宫产术患者麻醉诱导期(约术前30min),头孢唑啉钠(注射用头孢唑啉钠,规格0.5g,河南新帅克制药生产,批号20131205)静脉推注1.0g;子宫全切术患者在上述基础上增加甲硝唑治疗(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0.5g/100ml,湖北中佳药业生产,批号20131124),100ml静脉滴注,术后6h,相同剂量再给药一次。

对照组患者按常规给予抗菌药物:剖宫产术患者术后开始注射用头孢唑啉钠,静脉滴注6g/d;子宫全切术患者术后在上述基础上增加甲硝唑治疗,0.5%甲硝唑,静滴滴注,2次/d。本组患者治疗3~5d后,停止使用抗菌药物。

1.3观察指标

术后观察两组患者体温变化,统计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研究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切口感染1例(1.7%,1/60),对照组发生切口感染4例(6.7%,4/60),观察组切口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5(χ2=4.251,P=0.042),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2体温变化、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平均体温略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认为无统计学意义。在平均退热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方面,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表两组体温及住院时间比较

分组平均体温(℃)平均退热时间(d)平均住院时间(d)

观察组37.86±0.6945.57±3.367.36±1.36

对照组38.65±0.9648.36±4.599.82±2.05

t5.3639.36410.375

P0.3250.0410.036

2.3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观察组出现2例不良反应(3.3%),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10例(16.7%)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χ2=5.369,P=0.039),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鉴于当前中国医院抗菌药物应用率偏高的现状,我院基于卫生部及WHO关于抗菌药物应用要求,针对妇产科手术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同时参考了国内外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案,制定了妇产科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方案,旨在提升妇产科手术用药的合理性。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应用围术期用药(抗菌药物)模式,患者感染率显著下降,可知妇产科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可达到较好的预防、控制感染效果。

妇产科手术主要集中在下腹部,污染因素较多,感染几率较大,预防性给药具有重要作用,因而较多临床研究提出了围术期给药的模式[3]。较多文献报道提出,切口受污染前给药较术后给药效果好,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4]。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围术期给药可提升患者术后恢复效果,减少副作用,预防切口感染效果可靠,故建议在术前半小时给予患者抗菌药物。术前给药后,术中患者体内可维持较高的血药浓度,患者耐受力提高,药物有效成分对细菌的杀伤作用增加,故术后感染发生率降低。反之,术后才给予患者抗菌药物,术中切口处可能已经发生了感染,药物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还需要一段时间,只能达到治疗的效果,而预防性作用较差。此外,还应主要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种类,根据患者的病情、术式选择不同抗菌药物,必要时进行药敏试验,以控制耐药菌株形成。

综上所述,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可有效减少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参考文献】

[1]朱立波.妇产科围术期病人抗菌药物的应用时间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8(06):76-77.

[2]刘健.妇产科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的对比分析[J].抗感染药学,2014,6(02):153-155.

[3]石慧娟.抗菌药物在妇产科围术期中的预防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1(33):24-25.

[4]杨荣,孙安修.200例妇产科Ⅱ类切口手术患者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3,8(05):42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