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功能固着”融入“现实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1-04-14
/ 3

突破“功能固着”融入“现实启示”

王俊杰王兴芳

——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学上的一种创新

王俊杰王兴芳(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要:突破“功能固着”倾向是进行创造创新活动的一种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会发挥一个现实启示的功能;开发这一功能可以实现其教学上的一种创新。

关键词:功能固着;创新;思想政治;现实启示

“功能固着”本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后来创造学把它借用了过去用来研究影响人创造创新活动的心理因素。创造学认为,人们头脑中存在着许多妨碍创造创新的思维因素,如果不摆脱这些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创造创新活动就会受到某种制约,“功能固着”就是这些因素中的一个。功能是指物品的作用或用途,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我们习惯了某个物体的常见功能,而往往忽视了其潜在的其它功能。一个人如果看不到某个已知的具有某种特定用途的东西还可以有其他功能,那就是“功能固着”倾向了。一个叫做“钟摆测试”的心理测验就是说人们的“功能固着”倾向的:心理测试者要求受试者只能用一枚钉子、一根带着绳子的钟摆这两种东西制成一个挂在墙上的钟摆,这个问题只要用钟摆将钉子钉在墙上去,然后将带钟摆的线系在钉子上即可,结果竟有一半的人不能完成,因为他们没能想到钟摆也可以有锤子的功能。

“功能固着”倾向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定势支配倾向,是影响人们思维的一个很大的障碍。如果能够突破这种倾向,习惯于尝试新的方式开发原事物新的功能,就有利于实现学习、工作和生活上某方面的一种创新。著名的教育心理学专家、台湾师范大学张春兴教授曾说过:“善于解决难题的人,有一个特征就是能突破功能固着的心锁,针对需要,善择手段以达到目的。”[1]可以说,突破“功能固着”倾向是进行创造创新活动的一种基本方法。

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笔者联想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教学上的创新问题。目前在各高校普遍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向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内容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干课程。它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是为了让大学生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进程和产生的丰硕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学习来了解党领导人民为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奋斗历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等内容,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进一步增加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并同时使学生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说到这里我们就会想到:如果依据上述所说的“功能固着”倾向原理,再假定我们在性质上只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看作是一种普通的、已知的、具有某种特定用途的“知识素材”或“思维资源”的话,那么它的教学除了能发挥其常见功能——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外,是否还会有其它的功能存在呢?如果有的话,把这些功能开发出来,会对它的教学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经过长期的思考,笔者发现:如果依据“功能固着”原理,被视为一种“知识素材”或“思维资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在教学中除了能发挥其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功能外,还能起到一个“现实启示”的功能。如果把这个功能开发出来用于教学,不但不会削弱其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还会从另一个方面为这一功能的实现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从而对它的教学起到一种创新的作用。

这里说的“现实启示”功能是说:如果仔细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个理论成果实际上都是围绕着一个“国家如何发展”的中心展开的,即党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以指导国家更好更快的发展。中国的革命是为了国家发展,中国的建设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为了国家的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产生同样也都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而“发展”恰恰又是个哲学概念,这就决定了这些用来指导国家发展的理论还可以用来指导其他“发展主体”的发展,会对其他“发展主体”的发展带来现实的启示作用。这就是我说的它的“现实启示”功能。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联系和发展是世界的总特征,万事万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和永恒的发展之中。恩格斯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然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交织起来的画面。”[2]可以说,国家不是唯一的“发展主体”,除了国家需要发展之外,还有个人的发展、企业等组织的发展甚至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就是说,个人、家庭、企业、国家、人类都是发展的主体,而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除了指导我国这个“国家”的发展之外,还必然会对其它主体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把它称之为“现实启示”。这样,高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课程的教学除了能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外,还就有了另外一个功能——给学生的个人发展或一个企业的发展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一些现实的启示。

比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里有一个著名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理论。其实这个理论的意义不仅仅是指导着中国革命取得了成功,为中国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它实际上还给弱小的主体怎样战胜强大的力量提供了一个普遍的范式和现实的启示:即弱小的个人、弱小的企业或是一个弱小的国家要想战胜强大的对手必须要有不急不燥的韧性、要有眼光向下的决心、要重视艰苦的积累工作、要全面衡量敌我力量对比制定策略等。据此出发,这个理论的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先是讲这个理论各方面的内容以及这个理论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以发挥其思想政治功能。随后就可以举与这一理论有关的一些企业发展方面的的案例,举一些小企业最初是如何在自己弱小的时候制定了稳妥的企业发展战略——先是大力在农村发展市场、积累资金而极力避开在城市市场中与本行业的大企业的冲突,之后才进军城市市场而最终成长为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的实际案例。这样的例子是有的,比如通讯行业的深圳华为集团、食品行业的河北华龙集团都曾坦言在企业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受到毛泽东思想这一理论的启发(企业的发展)。为进一步说明问题,接着可以把这一理论运用到学生个人发展的环境下中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这一理论启示我们每个人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意对自身条件和自身环境的分析判断,如果自身实力一般,就要注意韧性的培养和运用。这样在就业时就不宜只看公司名气,工作后也不宜频繁跳槽,要慢慢积累自身的实力,才会最终有利于自身的长远发展(个人的发展)。这样这个理论就发挥出了我们所说的另外一个功能——“现实启示”功能。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里面同样有许多能给除国家外的其它主体发展方面的启示。比如邓小平理论三个基本问题之一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这个理论当然说的我们国家发展的阶段问题,但是认真想一想的话,会发现我们现实生活中不同的个人由于家庭出身和成长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在发展中也会有一个发展阶段上面的分别。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实践活动除具有客观物质性和自觉能动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的社会历史性是说作为实践主体的人,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既定的起点上来开始自己的实践活动,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努力都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所以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根据这个理论制定的党的基本路线等知识不只是会让大学生了解我们的国家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还会给来自不同家庭学生的个人发展带来一些现实的启示。在教学中,据此理论对家庭相对困难的大学生提出了一些发展方面的建议:在个人发展中也要象邓小平初级阶段理论认识我们国家所处的阶段一样来分析自身的起点,认清自己所处的阶段,立足现实,脚踏实地,稳步发展,不能好高骛远,更不能盲目攀比、心理失衡。这样,就使这个理论在发挥其思想政治功能的同时又发挥了现实启示的功能。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同样也能为其它主体的发展尤其是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带来了许多现实启示。比如科学发展观的有一个基本要求是“全面”,指出全面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实际上我们讲学生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已经许多年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我们这里所说的这个“现实启示”功能是个非常强大的功能,远不是我们举两个例子能够说全的,如毛泽东思想中的统一战线理论对处理人际关系会带来某些启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可以给我们完成从大学到参加工作这个过渡时期提供指导,邓小平理论中的“一国两制”的祖国统一构想可以为处理日常离散家庭中的问题带来许多启示等,每位任课老师只要突破了原来的“功能固着”思维,发现了这个功能,再开动脑筋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开发它,相信都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现实启示点”,都能够实现这门课程教学上的一些创新。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学中融入这个“现实启示”功能对搞好其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这个做法有点类似于“类比教学法”,用此法教学可以起到形象化、通俗化艰深的理论知识的作用,使理论更加生动和易懂,避免“就事论事”,使理论和实际能“相映成趣”,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第二,它可以在满足国家需要的同时又兼顾到学生个人的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国家在高校开设这门课程是为了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奠定思想上的基础,而个人如果因此也能从中得到一些有利于以后发展的“现实启示”,岂不是同时兼顾了国家和个人两者的不同需要吗?这样也就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降低了某些青年学生身上存在的对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一些轻视或抵触的情绪,使他们更容易喜欢上这门课,符合教育部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人的工作,要以人为本,要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让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课”、“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3]的方针。其实,有很多时候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个人发展;第三,这也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上自觉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学中如果能做到突破“功能固着”、融入“现实启示”实际上就兼顾了理论和实际、兼顾了思想政治教育和现实启示点拨、兼顾了国家需要和个人需要、兼顾了讲授教学法和类比教学法、兼顾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内容创新等多个方面。

当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教学中融入“现实启示”功能时也应该特别注意一个问题:即不能“喧宾夺主”!毕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学的最主要的功能,如果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现实启示功能看成是一对矛盾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无疑是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

参考文献

[1]陈爱玲.创造学基础[M].北京:河北科技出版社.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3]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