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书法创作的一点感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5-15
/ 1

对书法创作的一点感悟

金永亮

1)要塑造自己的书法艺术形象

书法其实就是运用纯熟的笔墨技巧表达自己的内心精神世界的一种表现方式。

我的字不求与他人相似,重在写我自己,塑造自己的书法艺术形象。不论是谁,首先能让欣赏者知道我写得是啥,这是我练书法一条基本的原则;再就是笔画要圆润流畅、饱满遒劲、结体要宽博疏朗,爽朗开阔,章法要丰满匀称、整体给人以舒爽大气、清秀醇厚的感觉。我的书法不求拘泥于形似,而求逸趣天成,神飞墨畅,以舒展优雅、流美的线条,尽显苍劲豪迈,刚健浑朴之风格。

但时下好多人都在追求流行,追求它的速成、懂不懂书法都可以写,而且越写地歪歪扭扭、支离破碎,越丑越难看才越觉得有滋味,有的人是把古人的字拆开大卸八块,然后再自己组合,看似某某贴意,其实都是七拼八凑,古人的堆叠,没有自己的风格。说白了这些不过都是在玩弄笔墨技巧而已,不是真正创作艺术。

创作艺术要有情感,要对生活有观察、有体验、有觉悟,这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但好长一段时间以来,有些所谓的大家、名家都是教导人怎么怎么练这个碑那个贴的,把练技法当成了学习书法的全部。如果你的字里没有王羲之、颜真卿、米芾等等书法家的笔意,好像你的字就没有品味、登不了大雅之堂似的。试问:现在我们出版的各类书法字帖很多,汉、唐、宋、元、明、清各期都有,东晋王羲之以前碑帖很少,那王羲之怎么就写得那么好,被后人尊为书圣,现在人能选择的碑帖多了,反而不行了呢?其实不是别的原因,就是中国的书法之路现在走偏了,走入了歧途,才弄出那么多残缺不全、支离破碎、邋遢颓废的所谓艺术作品。

2)在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

书法不仅是会写写字的问题,它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书法的技法;二是通过书法技法来表现出来的精神境界。

书法技法的可以通过学习临写古人碑帖掌握,还可以与他人切磋相互提高,更重要的是在生活中发现和体悟书法的技法。我们知道,在大自然中、丰富的生活内容给我们提供了多样的素材,无论任何一门艺术,只要我们不带有任何观念和有色眼镜,去发现它,体悟他,掌握它,运用它,就会有意想不到的的收益。如唐颜真卿之“屋漏痕”、张旭之观“公孙大娘舞剑,李世民“用笔如破阵”,都是在生活中、自然中体悟觉察并成功运用到书法中成就了一代名家。

但今人多以为只要多多临摹古今人字帖就当成学习书法的全部,岂不是大错而特错。甚至有的把历朝各代名家进行拼凑就以为是书法创作,更是闭门造车、掩耳盗铃。还有的把汉字与绘画结合起来,书不像书、画不像画的,还美名其曰中西结合,抽象派之类的。看他们的作品真是让人感叹——颓废。运笔无法,任意涂抹;线条造型枯、干、燥、残、软、结构支离破碎、无病呻吟,残缺不全;章法东拉西扯、死拉硬拽;整体一片残枝败叶、了无生气。所以书法的技法除了向古人学习,向今人学习、更要向生活、向大自然学习,那里才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源泉

二是书法要表现的精神境界。书法的精神内涵与书法的技巧形式是统一的,完美的精神内涵要通过纯熟的书法形式与技法来表现。书法作者的境界在哪里?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古人的字帖里,也不是说你看上几本书,读上几本唐诗宋词就可以达到的,也不是你有多高的学历之类的你就能达到多高境界,那是不可能的。精神境界的不断提高是要经过生活的磨砺,不断的净化自己的思想、保留人性的真善美,抛弃那些后天形成和一切阻碍自己前进的各种框框和束缚,思想在前进中抛弃——在抛弃中前进才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所以说境界不是学来的,是磨砺出来的,是修炼来的。

3)把创作书法精品当成书法家的责任

书法创作,对书法家来说,一定要创作自己的艺术精品。

书法创作,有人像微风拂面、清泉细流似的在不经意间自然而然的流淌、表露;也有的需要精神高度集中像如临大敌似的经过一番思考和布算,在胸成有竹后的尽情挥洒、倾泻。

但我觉得不论是哪种方式,书法创作首先平时就要养成一种良好的创作意识。有了良好的的创作意识,天长日久在不知不觉中会形成一种良好的创作习惯,这种习惯对书法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是能否创作精品艺术的前提。如我们经常到画廊、展厅看到某某的作品,觉得名气很大,但看其展出的作品,离大家二字差之甚远,在心中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为什么?就是把书法当成了一种应酬,一种额外的负担,没有进入创作的氛围和状态。长此以往,书法创作在一个压抑的状态下是不会创作出好作品的。

二是要有创作精品意识。有精品才有市场,才会被人欣赏、才会被人去收藏,才会在历史的长河的大浪淘沙中留下来,得到世人的认可。当然创作书法精品也不是只要你投入,避开喧噪的环境去写就可以了,它是书法家人文情感提炼、书法的理解和掌握的一种天长日久的文化积累,在创作中瞬间的释放和展现。只有在平时多观察、借鉴、吸收、融汇,去把笔思玩,去体会笔墨交融,下笔时才会心手双畅,笔情墨趣,创作才会有精品、出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