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多层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

冯美琼1李庆明1吴维珠

冯美琼1李庆明1吴维珠2

(1广西壮族自治区龙潭医院影像科广西柳州545005;

2广西柳钢医院放射科广西柳州545005)

作者简介:冯美琼(1967-),女,大学专科,主管技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技术。

通讯作者:李庆明(1965-),男,在读研究生,主管技师,研究方向:医学影像技术。【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GE公司的64排128层螺旋CT对45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容积扫描,扫描完后再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并进行分析,获得最佳的三维影像照片。结果后处理图像能确切、立体、多方位地显示颌面部骨折的部位、范围、移位、旋转、骨缺损范围、与邻近结构的关系以及异物的定位。结论螺旋CT的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是显示骨折的最佳方法,能为临床提供更有价值的形态学资料。

【关键词】螺旋CT;三维重建;颌面部;骨折;体层摄影术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3-5028(2013)05-0336-01

随着MSCT的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软件技术的日益成熟,此技术已被较广泛的应用于外伤性骨折的检查中。颌面骨骨折在口腔颌面部外伤中较为常见,累及多个部位、多个器官,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往往需要借助影像检查的支持,但由于面部诸骨形态各异,结构复杂,互相重叠,又有上颌窦、梨状孔等结构,骨折情况在普通X线检查中不能充分描述,容易发生漏诊误诊。而应用MSCT的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可以将所检查的颌面骨骨折部位、形态及周围组织结构呈立体、准确地显示处理,为临床诊断和制定具体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通过对45例颌面部骨折患者的MSCT容积扫描及MPR、SSD及VR图像进行分析,旨在探讨MSCT后处理重建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45例,其中男32例,女13例,年龄12~70岁,平均423岁。车祸伤28例,坠落伤8例,砸伤5例,打伤4例。临床症状主要为意识不清、患处局部肿胀,疼痛,部分病例伴有局部功能障碍,甚至昏迷等。

12扫描方法:45例均采用美国通用(GE)公司的64排128层LightspeedVCT螺旋CT机扫描,扫描条件:管电压120KV,管电流300MA,螺距0969∶1,旋转时间4s,层厚层距均为5mm。扫描范围自眼眶上缘至下颌骨下缘。先进行125mm薄层重建,然后将原始图像数据传送到Adrantgewindows44工作站,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1]和表面遮盖法(SSD)及容积再现重建(VR),综合各种方法进行分析,确诊骨折的类型。

2结果

上颌骨骨折7例;下颌骨骨折9例;上、下颌骨同时骨折11例;上颌骨骨折合并鼻骨骨折4例;颧弓骨折6例;颞颌关节髁状突骨折伴脱位5例;眼眶骨折3例。

3讨论

近几年来,随着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普及,交通事故已成为颌面部骨折的主要原因。由于颌面部位于人体突出暴露部位,容易遭受损伤;颌面部解剖结构复杂、血管神经密布、骨骼重叠、形态不一,颌面部骨折具有多部位、联合性骨折的特点,异物深部存留的可能性较大,而颌面部软组织的损伤又严重影响容貌,所以该类患者的治疗有着相当大的难度。通过MSCT的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清晰准确定位、立体、多方位再现骨折损伤的范围、移位、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异物的定位,为临床医师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客观依据。

31多层螺旋CT扫描的优越性MSCT可以进行容积扫描和数据采集,患者无需变换体位,只需平卧,就能在短时间内一次完成容积扫描,检查过程快速简便安全,适合急诊患者的要求。再利用机器上的图像后处理软件进行MPR、SSD和VR等的重建,使颌面部骨损伤病变图像立体、无重叠、直观地显示,同时三维重建后的影像可以被任意旋转,可从各个方向观察骨损伤的部位、范围、骨折线分布、移位、旋转等情况,尤其对严重损伤的复杂畸形的检查具有独特地诊断价值。

32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颌面部骨折诊治中的应用颌面部骨骼结构复杂,各骨骼之间相互掩盖、重叠,并且组成多个关节面。传统X线片及CT轴位扫描均属于二维影像,只能显示某一部分骨折情况,缺乏立体感。多层螺旋CT扫描无层间隔,获得的是容积数据[2]。利用图像后处理技术的旋转、切割技术对三维图像进行切割,可更清晰的显示颅底及颌面部不规则骨深部骨折征象,对骨关节创伤的诊断有较大的帮助[3,4],增加了图像的立体信息量,并可以立体地、多角度展现骨折的解剖关系,从不同方向可以清楚直观地显示骨折的类型、骨折块的移位方向、距离、空间位置,特别是凹陷性骨折和粉碎性骨折的正面观及骨折碎片的游离情况,提高诊断率。目前常用的后处理技术是SSD、MPR和VR。

SSD:对颌面骨不规则骨折线的走向全程以及颅面部塌陷内凹深度等,能提供高分辨率的图像,具有很强的空间感,在显示骨折移位方面具有优势。它的不足在于对细节的显示欠缺,对移位不明显的线样骨折显示不理想。

MPR:通过对骨折线形态、骨折移位方向及相邻损伤组织的直接观察,MPR矢状面、冠状面和斜面重建能提供关节表面更全面的信息,更好地显示骨折的来源及旋转情况。能充分显示关节面损伤程度、是否伴有脱位等,对显示周围软组织内血肿和关节腔内积血、腔内游离骨碎片有独到之处。但空间关系显示欠佳,不能在同一平面上显示全部骨折线及骨碎片,再现骨折不直观,对一些极不规则、复合的、有碎片、移位的复杂骨折,仍难以判断类型。

VR:立体感强,空间关系清楚,可以立体、直观和清晰地显示骨折部位的解剖结构、关节脱位、畸形等的情况,操作要求低,图像清晰度更好,显示骨折线最为清晰和全面。

总之,多层螺旋CT扫描快速简便,再加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技术的应用,所得三维重建图像作为轴位图像的重要补充,能立体地多角度展现骨骼与其相邻结构的解剖关系,有助于对骨折类型、骨折错位和骨缺损的具体范围、骨残端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和评估,尤其对骨缺损后导致的骨移位、旋转等能空间、立体地呈现,其图像清晰逼真,弥补了X线片和CT轴位扫描的不足,使骨科或整形外科医生能对骨缺损有充分、准确、客观的了解,对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所采用的手术方法,需要移植的骨的数量、大小、形态等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掌握手术指征和实施早期手术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周康荣.螺旋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12-26

[2]王会德,刘长春.重建技术在副鼻窦检查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7):106

[3]赵英杰,张鹏,李振龙,等.多层螺旋CT多平面及三维重建对骨盆骨的诊断价值[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05,3(4):268-270

[4]梁碧玲.骨与关节疾病影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