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以学定教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2

初三以学定教打造高效的体育课堂

朱展伟

浙江平阳苏步青学校浙江温州325404

【摘要】在以生为本的课程改革目标指导下,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有效学习至关重要。在体育课堂上,“以学定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本文就体育教学中如何“以学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自己的教学,追求高效课堂,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以学定教;高效课堂

一、体育课中如何体现“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

“以学定教”要求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在自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作出适时、适当的引导、点拨,以实现课堂教学时间有效运用、高效运用,从而避免教学的低效和无效。

二、打造“高效课堂”的课堂案例

现以一节篮球课为案例,提出成功的体育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立场出发,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关注学生学习和思维的过程。阐述了从立足学情、注重启发、区别对待、快乐教学、满足运动需要五个方面实践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从而达到高效教学的思路。

在最近的一节篮球课过程中,课始常规后,教师以高昂的情绪,鼓动性的言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情绪也很高涨。在安排准备活动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进行熟悉球性练习,学生们有些茫然地散开,不知干什么才好,在教师的督促下,篮球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开始练习运球、上篮,大部分同学都在边观望边敷衍地运几下球,投几次篮。教学单手肩上投篮技术时,教师进行了很标准的示范,然后结合挂图,讲解持球的动作要领和投篮的动作要领,接着在教师统一指挥下,学生先徒手模仿练习,再分别站到篮下持球投篮练习,学生动作练习认真,但是进球率不高,能进球的基本上还是那几个基础较好的同学,练习十几次后,就有同学抱球站在一边看其他同学练习了。最终约40%的学生基本掌握了单手肩上投篮的技术动作。这则教学案例教师有激发学生学练积极性的举措,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意图,尝试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练的意识,教学技术时,能遵循一定的认知规律去示范、讲解、继而组织模仿体验、练习强化。但从学生的角度观察,他们似乎并没有品尝到身处“主体地位”的甜头,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投入程度,课堂的气氛、课堂的教学效果都与教师的预期存在一定的差距,认真分析原因,就会发现教师的设计没有真正地从学生出发,没有做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

(一)缺乏对学情的了解,难达预期设计的效果

案例中自主准备活动的冷场,技术教学的统一教练,使优生不够吃,差生不愿吃,设计比赛时,过高的要求使比赛时时中断,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降低了比赛的实效性。这些都说明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到位,对学情的把握不准确。以生为本的教学首要就是研究学情。摸清学情,然后根据学生的当前能力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另外,了解到学生对体育课的期待的内容与方式,这样才能更有的放矢地安排活动变换组织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欠缺对学生的引导启发,学习活动自主却低效

案例中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练的意识,安排学生自主熟悉球性练习,这个课题对于方法储备少、技术水平低的学生来讲既大又空泛,学生们很难找到着手点,就出现了冷场。新课标理念下的体育教学倡导把学习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但在实施中,一定要考虑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知识技能储备而注意启发引导,否则学生就会出现“茫茫然不知何为”的场面或者与教师的设计愿望背道而驰。

(三)漠视学情差别,一概统一影响学生积极性

案例在技术学练和教学比赛时,一概以统一的方式组织学练,一个标准来评价学生,这样就会挫伤中下等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优生也得不到充分的发展,课堂中也出现了学生抱球观望的现象和技术达标率低的情况。为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可运用自我选择、自主学练、自我评价的学习方式。针对学生的体质、技能基础的差异,设计四个梯级练习组,由学生自我选择组别,然后随着技能的掌握与熟练而晋升下一级别,自然就产生一种进取的成功感,教师对低级别组重点予以关注,进行指导点拨,使他们快速进步;对技术掌握较好的同学,给予充分的空间,使他们尝试高要求新技术的挑战,使其充满进取的激情和自豪感,提高课堂的综合效率。

(四)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陈旧模式导致效率低下

案例中学练投篮技术时,教师仍坚持“学科本位”的思想,沿用示范、讲解、练习的模式,只关注了技术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取向,造成教学效率的低下。在运动技能教学中如能将运动技术游戏化,将学习的运动技术进行教材化改造来增加运动技术学习的趣味性,将学生难以理解和掌握、感到枯燥单调的教材,巧妙地转化为学生尤为喜好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较量中掌握应学的运动技能,同时体验并感悟到运动和技术学习的乐趣所在。

课堂不是教师自我表现的舞台,不应以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自己的设计为本。我们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更多地考虑学生想怎样学,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思维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和兴趣的趋向。在此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手段,这也就是说体育教学要走向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这样才能使气氛更和谐,课堂更生机勃勃,教学达到更高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运动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