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在鼻骨骨折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在鼻骨骨折检查中的临床应用

官应海

官应海(云南省晋宁县第二人民医院放射科650605)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及其MPR多平面建功能在鼻骨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鼻外伤病例采用螺旋CT进行鼻骨横断面扫描和多平面重建(MPR)成像,评价有无骨折和对骨折分型。结果:78例鼻外伤中,确诊鼻骨骨折63例,排除鼻骨骨折15例。63例骨折病例中,单纯性鼻骨骨折36例,骨折伴骨缝分离9例,鼻骨复合骨折18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MPR多平面重建功能在鼻骨骨折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鼻骨骨折螺旋CTMPR重建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200-01

鼻骨骨折是面部常见外伤之一,过去通常用鼻骨侧位X线平片来诊断,大多时候X线平片检查也能检出鼻骨骨折,但由于X线平片检查受投照体位、部位重叠以及密度分辨率较差等的影响,有时鼻骨骨折容易漏诊。常规横断面CT亦可显示双侧鼻骨和鼻中隔。近年来,随着螺旋CT机的应用以及计算机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不断进步,CT三维重建可多角度多方位展示鼻骨骨折的类型、骨折断端的移位情况,并可充分显示复杂骨的解剖结构与空间立体关系,为临床手术治疗及矫形外科提供可靠信息。本文收集了63例鼻骨骨折病例,现将其临床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78例,男53例,女25例,年龄16~65岁,平均32岁。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鼻部肿胀、疼痛、触痛、鼻出血、鼻腔阻塞、鼻部畸形等症状。78例鼻外伤中,CT确诊鼻骨骨折63例,排除鼻骨骨折15例。

1.2检查方法采用飞利浦MX8000双层螺旋CT机。高分辨率扫描螺距1.5,层厚3mm,间隔3mm,管电流150mAS,管电压120kV,冠状位扫描,扫描范围为全鼻。首先重建图像,采用重建层厚1.3mm,间隔0.65mm,重叠率50%,用MPR软件对重建图像进行后处理,分别于轴面、冠状面和矢状面观察鼻骨骨折全貌。

2结果

63例骨折病例中,单纯性鼻骨骨折36例,骨折伴骨缝分离9例,鼻骨复合骨折18例。

3讨论

3.1鼻骨解剖特点

鼻部是由外鼻、鼻腔和鼻旁窦三部分组成,鼻骨突于面部外鼻正中,面部外伤时最易发生骨折。鼻骨骨折以前检查方法是x线鼻骨侧位,一般单纯性骨折可诊断,但由于鼻骨结构的特殊性以及组织结构影像重叠,空间分辨率很差,对周围组织显示欠佳,容易造成漏诊;而且受到普通x线密度分辨率低、投照条件是否适当等因素的影响,x线检查也不能观察眼眶壁和副鼻窦的细微结果和外伤情况。螺旋CT扫描辅以MPR重建能够全面地观察鼻骨及其周围组织的结构关系,能准确判断有无鼻骨骨折和骨折的位置、部位、类型、有无合并邻近组织损伤,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3.2鼻骨骨折的CT表现及分类

我们根据鼻骨骨折的数量和并发症将其分为:(1)单纯性鼻骨骨折,包括一侧或两侧鼻骨骨折;(2)骨折伴骨缝分离,如伴鼻颌缝、鼻额缝、鼻骨间缝、额颌缝的分离;(3)鼻骨复合骨折,即鼻骨骨折伴发上颌骨额突骨折、眼眶壁骨折、筛骨纸板骨折或鼻中隔断裂等。

3.3诊断鼻骨骨折

面部外伤易造成鼻骨骨折,鼻骨因其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常规的侧位普通X线平片仅能从一个侧面显示信息,常常因一侧的鼻骨高耸,遮挡了另一侧骨折的鼻骨,从而造成误诊。随着螺旋CT的应用,由于其较高的空间分辨率,薄层扫描和图像重建等优点,可以完整直观地显示鼻骨的细微结构及骨折线及碎骨片,对于骨折的整体显示效果很大程度上优于普通X线。鼻骨骨折时,大多数情况下会累及周围软组织,如鼻骨周围的器官的血肿、积脓及碎骨片等。X线对软组织显示欠佳,而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图像对鼻窦内积液、周围软组织撕裂伤、钝挫伤或血肿的大小及范围、是否合并平片难以发现的其它骨折等有着更整体清晰的反映。由于是无间隔扫描,无论鼻骨是纵行骨折还是横断骨折,一次数据采集后作三维骨重建,都可完整地显示骨折线,避免了以前由于体位关系漏掉骨折线的可能,对爆裂骨折等不规则型骨折效果更好,通过兴趣区使用MPR三维重建,则更能发现细小的骨折及游离的碎骨片。故螺旋CT三维重建对诊断鼻骨骨折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多处骨折及周围情况均能准确显示。总之,螺旋CT具有观察全面、结果准确等特点,应作为鼻骨骨折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此外,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还为临床医师术前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因为三维重建图像可清晰显示骨折线的全程、粉碎性骨折的移位情况及周围空间结构解剖关系,为颌面外科、矫形外科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整复模型,从而简化了诊断思维过程,大大地方便了临床医师对病变的立体解剖认识,为临床医师制订手术方案提供重要参考。同时三维重建后可使临床医师对解剖结构立即有了整体印象,有利于术后评价。

参考文献

[1]周康荣,主编,胸部颈面部CT,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28.

[2]白人驹,主编,医学影像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62

[3]李松年,主编,现代全身CT诊断学,第2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