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心理咨询

/ 3

解析心理咨询

唐敏张桂芳

唐敏张桂芳(鹤岗市人民医院黑龙江鹤岗154101)

【中图分类号】R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07-0005-03

心理咨询是一种高层次保健服务,其宗旨是帮助来访者科学地认识自己,摆脱困惑、开发潜能、创造理想而又现实的新生活。要求咨询工作者不但应有广泛而深入的有关知识,而且需要有适当而灵活的对策。

咨询决不是单纯地回答问题。咨询的基础的解决问题,以使咨询者达到心理平衡状态。根据笔者咨询的经验,所接受的咨询者都是由于某种因素,诸如逆境、生活事件、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或主观方面的认知方式和水平、对事件的应付能力和适应能力等社会心理因素,造成心理失去平衡状态。所涉及的具体问题更是多种多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咨询工作者都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来应付,那将会使咨询者感到失望,或者不能解决问题。

咨询广泛地用于精神卫生界,其内容包括从获得劝告到各种形式的心理治疗,包括短程或支持性心理治疗。可见,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心理治疗是对心理疾病的治疗手段,也包括其他各种心理障碍。而心理咨询所涉及的对象更加广泛,除了上述对象而外,也包括非疾病性心理问题,诸如职业的选择、儿童教育问题和社会适应不良问题等等。做为医学心理咨询,主要涉及那些患有心理障碍的对象。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很难与“治疗”完全分开。因为咨询的基础是解决问题,在精神卫生范围内从事心理咨询就是要解决心理障碍问题,而心理障碍的原因和结局,与各种其他相关因素有关,因此,咨询与治疗所涉及的范围,有时是相互交叉,不可分割的。

不同的心理学派理论体系,各有千秋。在心理咨询治疗中,单用一个理论体系做为指导思想,必然很局限,难于应对每一个来访者,只有有选择地进行,就是同一个咨询者在不同时期,也难于采取合理相应的对策。例如精神分析学派,开端于对癔病的治疗,探索潜意识的作用;行为主义学派或学习理论着重于可观察行为和引起行为的外部刺激;认知理论则着重于“自我”决定论,这个自我是指人理智,人的认识,又称认知决定论;存在——人本主义理论则注重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自我的意识、自由、责任感和人生目的追求。笔者认为,一个学派理论做为指导思想,只能适合于某一类型的咨询对象,不是万金油。因而,多元的指导思想,在心理咨询或治疗中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应该是合理的,因每一个心理学派的理论体系,既有其“合理的内核”,又有其片面性。此外,做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对患有某种心理障碍的来访者,必然负有治疗责任,否则,心理咨询将失去意义。因而贯穿于心理咨询中的指导思想,也必然与不同心理治疗学派的理论相联系。

所以,在心理咨询中,解决问题的方式除了普遍适用的一般对策而外,对不同的具体心理问题,必须以不同对策应对,既针对个别人的不同素质(如个性)、不同求助问题或心理障碍的特点相应采取不同的对策。

1普遍适用的一般对策

1.1建立信任感,使咨询者对被咨询者有信任感,这是咨询过程中首要条件,从第一次咨询开始就应逐渐建立起来,而且应该逐步加强和保持始终。这种信任感一般来说,可很容易建立起来,但是要不断加强和保持始终却要有一定的条件和做一番艰苦的工作,说容易建立,主要是由于社会职能决定的。因为咨询工作者的职业本身就使咨询者主动来求助,他认为你是这方面的专家,因为出于这种信任,他才主动找上门来,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咨询工作者应很好地利用这个条件,珍惜这个开端。这种

开端除了职业因素而外,第一次接触时的仪表、言行举止和风度也很重要,所谓第一个印象。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使人感到你是一个具有职业道德,与之接触感到亲切、乐于助人,可以信赖的人。为了向对方建立自己的威信,可以向对方适当地透露自己的专业特长、身份和相应的水平,但决不可故弄玄虚,象江湖医生那样说大话,用无端夸耀来抬高自己,因为这样很可能对方产生反感而失去信任,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当然更重要的是丰富、渊博的知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具有逻辑性的语言。

应注意,使咨询者对被咨询产生信任感,决不是依赖感。在咨询过程中,有时咨询者很容易产生依赖感。依赖是在信任感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它与信任感不同之处在于使咨询者处于被动地位,使主观能动性减少或丧失,对问题的解决失去自我动力,不利于心理问题的解决。

1.2启发咨询者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打开解决问题的钥匙。这里所指的解决问题,是解决心理问题,而非实际问题。因为实际问题是客观存在,有时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例如某种生活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不能更改,如亲属的死亡不能复活。心理咨询有时可以协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家庭和同志间某些矛盾或纠纷等,但不是全部。心理咨询要解决的问题,重点在于解决对事件的认识水平,从而解决心理问题,根据应激源对生活造成的不同影响和个体对其不同的认识,可以解释人们在不同背景下选用或进行不同应付方法与不同的认识方法,科学的认识方法,即辨证的认识方法,咨询工作者须首先具备这种素质,并以此贯穿整个咨询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再去引导咨询者改变原有的不利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以纠正某种心理障碍。例如,心因性忧郁时,患者往往在某种生活事件所造极端恶劣的心境下,使其对当前的处境视为不可改变的状态,这种情绪反过来会使一个人产生优势观念,思维呈“凝固”状态,即被一种情绪笼罩着的自认不可改变的感受。心理危机的出现可产生严重的后果。在危机状态下,要改变当事人的想法是困难的,这时不妨先“扬汤止沸”,然后再“釜底抽薪”。先以同情的态度,让当事人感觉你是理解和承认了他当前处境。一时不能改变,在这个前提下,让其先坚持一下,这是第一步干预,目的是在时间上先缓冲一下,然后才有可能做进一步的工作,这些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当事人主观认识及其客观处境。心理咨询要解决问题的重点是前者,即内在应付机制危机状态下内在应付机制的关键是先服从当前的情境(坚持一下)再松动其思维的“凝固”。逐步改变对问题的认识方法,重点在“可变”上,强调这种心境决非固定不变,其实,在坚持一下之后,总是变化的。实际,这就是辨证法中事物是处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原理。当然,在咨询过程中,不能用“大道理”进行说服,而是咨询工作者首先有了这些理性认识之后。灵活变通地采取各种使对方可以暂时接受的某种行为,或使其注意力略加转移,或使其某种“优势观念”略加松动,以便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最终通过内在应付机制和其他各种支持,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内在应付机制的实质就是认知方式,从而改变其情绪,电话咨询缓解心理危机,很重要一环就是先让对方“等一等,先别采取极端行动。”这是关键的一步。

1.3建立信心。咨询者前来求助,往往是在某个问题上失去信心情况下,或存在某种心理冲突难以决策,或存在某种心理障碍找不能解决问题的出路。或某种疾病使其感到失望,等等。使咨询者建立信心,是解决心理问题的重要关键之一。欲使其立信心,咨询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来访者所提问题的基础上,客观、科学地予以分析,并按事物的客观规律来予以说明,在说明这些事物时,对有利和不利的两个方面都应讨论,对有利或光明的一面应适当加以突出。例如,一个神经症患者对自身某种不适感往往特别敏感,又经多年医治,没有效果,以至认为自己目前的状态已不能改变,便失信心。这时咨询工作者必须帮助他们建立信心,首先咨询工作本身对来访者所存在的问题,必须有全面了解,然后按照问题的特点,简要突出地先交个底,例如对神经症患者的咨询,尽量使对方明确;(1)虽然自我感觉很坏,但神经症不是重病,不是器质性疾病,而是功能性障碍,愈后肯定良好;(2)对于来访者所诉述的苦恼,予以承认,深表同情;(3)愈后虽良好,但症状有可能比较顽固,需要有一定时间才能解决问题,不能急于求成,要有这样的思想准备;(4)在治疗过程中,必然有反复,也要有思想准备,让其充分认识:前途光明,道路可能曲折,使对方不致因一时不适而丧失信心。诸如强迫症之类,症状往往更顽固,也应预先说明,使其能具有信心地克服困难。

1.4抓住时机,寻其某一可取之环节,逐步深入地解决问题,就如同治病,有时治标可起到首当其冲的作用,可以切断恶性循环,为治本创造良好开端。例如强迫症往往续发焦虑或抑郁状态,这种情绪反过来又加重了强迫症状,形成恶性循环,缓解这种情绪状态,可以做为治疗的开端,为心理治疗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又如神经症,失眠最常见,失眠可以通过药物和心理两个方面解决,投以药物的同时,在咨询中说明睡眠的生理的特点。有人失眠不一定很严重,却产生对失眠障碍的极大恐惧感。向患者说明失眠虽感痛苦,但不关大局。睡眠时间长短,个人差异很大,睡眠质量也不是绝对的,不是象他自己认为的那样严重。这时应嘱其能睡则睡,睡不着则罢,可以任其自然,以缓解紧张情绪。一旦睡眠好转,则其他症状亦相应减轻,形成良性循环,有时嘱其数数或听单调的表声均不可取,有时适得其反。

在咨询过程中,有些对策形式也是普遍采用的,而咨询工作者应根据不同咨询对象,顺势应变地采取某个理论性指导思想,做到心中有数,不一定强求一个模式,既要有指导思想,又按不同对象灵活变通,综合治理。例如:

2按不同对象,灵活变通,综合治理

2.1倾听陈述。咨询工作者耐心倾听,一般不予打断,可以顺势提问或提示,不要打断对方的思路,既便对方谈话内容显得迂远,也应耐心地听下去,因为这种倾诉包含着各种心理效应:(1)可以使咨询工作者获得对方较为详尽的心理问题和观察到目前的心理状态;(2)咨询者通过倾诉得内心的发泄,具有治疗意义;(3)不加限制地任来访者随意倾吐,也包有自由联想的意义,有时从中可取得一些无意识表露;从中可以进行精神分析;(4)让咨询者感到对方在诚心帮助自己,增强信任感,无疑是一种精神支持。

2.2表示关切、同情和理解。来访者去任何医疗部门咨询或就诊,都未曾得到像来咨询工作者那里所得到的同情和理解,从而使其感到一种存在的力量,意识到与其他人建立有意义的联系而感到充实,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和潜在力以及如何去发挥这种潜在力,使来访者感到找到了能理解自己的人来做为帮助自己克服心理问题的起点。贯穿于咨询过程中与患者的关系与态度,有时在咨询或治疗中起到核心作用。这种理论基础是哲学上的存在——人本主义理论,由此而衍生的心理治疗方法就“患者中心疗法”。哲学理论很深奥,有时却可以深入浅出。在心理咨询或治疗中所谈的关切、同情、理解,含有更深层的意义,不是通常提到的“服务态度”那样肤浅。笔者在咨询过程中体会到,施用这种方法的效果极为突出。这时咨询工作者与咨询者完全处于平等的地位,象交知心朋友一样,谈话也是讨论式的,决不用指示与教导方式。有一位焦虑症患者曾对我说:“我似乎从你那里得到了主宰自己力量,好像变得主动了,从而焦虑情绪逐渐减轻。”

2.3行为干预。这里所提的行为概念,不能就字面理解。因为心理学中的行为一词较为广义,不单指随意肌活动状态或具社会意义的活动,也包含有人的情感、思维等心理过程,因为不管是情感或思维,最终总能以不同方式以直观和外在的特征表现出来。“干预”一词亦然,心理咨询中的干预,不是对咨询者某种限制、指示或死板的教育,而是如前所述,平等讨论,使来访者心悦诚服的情况下给予某种指导性建议,虽最终效果都是按被咨询者的意图去实施或改变某种行为,但所采取的方式和与对方的关系是建立在讨论和交朋友的基础上。这一点必须注意。这与医生给病人采取治疗措施,以权威者身份强行执行有所不同。在这个意义上,也包含有人本广义学派痕迹,但重点却在于治疗目标是直观的,外在的,具体的,其目标是可以观察和测量的,这是行为主义的核心。有时施行行为治疗的对象,可能不明显的存在于患者的外观行为,如强迫思维,但前已述及,广义的行为也包含思维过程,并且这种障碍最终也以某种形式表露于外观,在治疗过程中也采用行为治疗的原则,大多强迫症是具有可观察和测量的靶症状。因此行为矫正治疗多用于强迫症状之类的心理障碍患者。这是行为主义理论在治疗实践上的应用。可是就整个咨询或治疗全过程看决不是单一的行为主义指导思想,从绐至终的各个环节,也包含有其他的指导思想,如人本主义和认知理论等穿插其中,做为必要的鼓励。

2.4认知的作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按照咨询者所述及的问题,咨询工作者常常向来访者说明一些道理。应注意,讲道理对有些心理障碍者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咨询工作不能与做思想工作等同,因为所有的正常人,都能理性地接受合乎逻辑的道理,凡有理解力的人,都能接受合理的认识。可是对于存在心理障碍的患者来说就不尽然。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强迫症患者,明知某种行为没有必要,却非要去做不可,自己感到苦恼又无能克制,这时你对他把道理讲的怎么清楚也无用。因为他自已原来就很明白,但是对另一些咨询就是不同了,认知在他那里可起决定性作用。其理论基础是认知心理学。其哲学思想与存在主义有些接近,也属于“自我”决定论,而这个“自我”是指人的理智、人的认识。为此,也可以叫它为认知决定论。它与行为主义的客观环境决定论及精神分析的本能决定论相比较。也把握了真理的一个侧面。在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上了出现了认知疗法(又称理性——情绪疗法),其理论认为,人的情感是受思想的支配和受认识制约的。这合乎现代经典心理学关于情感的定义。也不是所有的情感障碍患者都能用认知疗法解决问题,而只能通过咨询了解了问题的症结后,“对症下药”才行一相应的对策。笔者接待过一位咨询者,来访目的是要求解决所存在的抑郁和焦虑状态,直观看上去,是一位抑郁症患者,有家族史。兄弟姐妹四人,他的姐姐和妹妹都因患抑郁症跳楼和上吊自杀,他自身也豪无生趣。曾有过自杀动机。曾在精神科门诊治疗,服用抗抑郁药物效果不佳,以后来心理咨询,经两个月数次咨询后逐渐痊愈,没用任何药物,咨询就成为对症下药,而且药到病除。采用的对策以认知疗法为主。在交谈中患者透露:“我兄弟姐妹四人,都因抑郁症自杀,我也患了此病,后果也会同样”患者的情绪特点,不单是抑郁,也有明显的焦虑,经过深入分析,他的抑郁,除具有遗传素质外。与其个性和心理因素有关,他厌世的根源是出于对:“后果也会同样”的担心,也有焦虑色彩,按森田学说理论,个性趋于“要求自己完美无缺”这是焦虑的根源。在多次的咨询中,向患者讲解有关遗传学知识,说明精神障碍遗传特点,并不象他认为的那样。患者每周来访一次,谈话步步深入,病情逐渐好转,三个月后愈痊。后来患者又特来向笔者叙述了自己的感受:“通过咨询,我感到象迷路人找到指路人一样,心里豁然开朗。”在对此例的咨询中是以认知疗法为主,也在不同阶段适时

地采取其他对策。总之,咨询的对策必须按不同的对象,或同一对象的不同时间,不同的心理反应,采取灵活的不同对策,一旦抓住问题的主导方面,适时采用主导方法,是成功的关键。